高尔基 斯大林(高尔基与斯大林)

微信ID:ibookreview『每个早晨,与583000人一起阅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尔基 斯大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高尔基 斯大林(高尔基与斯大林)

高尔基 斯大林

微信ID:ibookreview

『每个早晨,与583000人一起阅读』

80年前的今天,1936年6月18日,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逝世。

熟悉苏俄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高尔基在苏联时期拥有的官方声誉,是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企及的。除了下诺夫哥罗德市改名叫“高尔基市”以外,以高尔基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公共设施、纪念馆之多达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

在中国读书界,高尔基的名字也尽人皆知。他是20世纪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苏联作家。他的著作在中国有多种译本、缩写本和改写本,他的剧本在中国一再被上演。

就是这样一位苏俄文学的泰斗,舆论在他生前与死后却多次出现过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在俄罗斯素有“大起大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之称。高尔基的一生中多次转换角色。如果套用东正教的术语,在高尔基身上“基督性”与“反基督性”是同时并存的,革命前作为“无产阶级海燕”的高尔基是知识分子,革命后作为“不合时宜者”的高尔基仍是个知识分子。但从他1928年转变为“红色文豪”时,还是不是知识分子了呢?高尔基1928年回国后,用他自己的话说,完成了“普罗米修斯到流氓”的转变,于是,关于他的评价像来回烙煎饼一样“不停翻个儿”也就在所难免。

苏联东欧史研究学者金雁,认为破解“高尔基之谜”是解惑俄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难题。而在诸多的“高尔基之谜”中,他的死亡之谜,成为其去世多年后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说他是被自己“公开的情人”穆拉毒死的,有人说这个“老烟枪”最后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而流传最多的版本,是“被斯大林毒死”,那么历史的真相能否还原呢?

撰文:金雁

关于高尔基之死,一直就有“政治谋杀”之说。起初这是斯大林时代的官方说法,说是他为“托洛茨基匪帮”所谋害,还说先于高尔基两年去世的他的长子也是“托派”谋杀的。这个说法载入《苏联大百科全书》,而且在苏联人已经戳穿了这个谎言之后的1960年代,这些文字却被译成中文传入中国,以至于改革前的中国人都知道高尔基“英勇捍卫了十月革命,后来被托洛茨基谋杀”!大肃反时期无数人被指为谋害高尔基的凶手而掉了脑袋。当时苏联当局指控被资本主义垄断组织买通的医生毒死了高尔基,负责给高尔基治疗的医学博士列文医生被宣布为直接导致高尔基死亡的罪魁祸首,凡是为高尔基治疗的医务人员都被投入了监狱,到1941年9月2日这些人都被处决。

高尔基

深宫谋杀传闻:被斯大林毒死?

人们是否因此就相信高尔基是自然死亡的呢?事实上,俄罗斯社会上一直流传着高尔基是被斯大林毒死的传闻。据说是因为斯大林马上要搞“大清洗”和“莫斯科审判”,对高尔基不放心,生怕他又会像曾经的那样“不合时宜”。同时高尔基存放在国外的档案已经落到斯大林手里,也就不怕他手中还有什么把柄了。所以斯大林责成雅戈达“好好照看高尔基,尽一切可能不要让敌人利用作家”。于是在雅戈达的“帮助下”,高尔基“患病”离开了人间。关于死因,有人说斯大林给高尔基送去一盒有毒的糖果,因为谁都知道,在内务部里有一个技术高端的毒物学实验室,有人说是在斯大林的授意下,他被“温和地折磨着离开了人世”,有人说雅戈达下令让医生加速了“自然死亡”。

在高尔基病重期间,《真理报》像当年对待列宁那样定期发表作家的病情,斯大林曾三次前去嘘寒问暖地探望。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终于去世,在红场举行的追悼会上斯大林、卡冈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安德烈耶夫四人抬着高尔基的骨灰为其送葬,莫洛托夫致悼词,苏联官方对高尔基盖棺定论评价的调子拔得不能再高了。倒是受邀参加追悼会的法国左翼作家纪德在致辞中一语道出真谛:“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国的大作家几乎都是造反者和不安分的人,在苏联头一次,大作家再也不是反对派分子了”。这真不知是对逝者的大褒,还是大贬?

安德烈·纪德

关于深宫中的谋杀传闻历来是难辨真伪的。相比“托洛茨基谋杀高尔基”的曾经的官方说法,“斯大林谋杀高尔基”的说法尽管也没什么确凿证据,从逻辑上讲倒比前者“合理”:比起1936年时早已灰飞烟灭的托洛茨基国内势力,斯大林当然更有谋杀的能力,1935年拿到高尔基的国外档案,1936年他就死了,1937年大肃反便狂飙席卷,这不由人不产生种种联想!当然高尔基确实有病,可是以“治病”的手段蓄意加速死亡而不留痕迹,在宫廷秘史中向不乏例。说有此事固然难,说无又谈何容易?

当时起码可以证明,在高尔基去世的前一年,高尔基与斯大林的关系发生了逆转,至少有一年时间斯大林不再来了,虽然以前他经常来拜访高尔基,后来甚至高尔基已经拨不通斯大林的电话了,因为斯大林同志异常繁忙,无暇顾及作家的请求了。深谙苏联政治斗争法则的人都明白,斯大林不需要活着的伟大作家,但却非常需要一个死去的伟大作家,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传颂“世界上最好制度的仆人,斯大林同志与他的挚友——高尔基”之间的伟大友谊的故事。所以在高尔基临死前斯大林曾三次去看望了高尔基,克宫的御用画家叶法诺夫用四年时间绘制出巨幅油画《斯大林在高尔基病榻前》,不用说,这一画作获得了画坛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奖金。这些事例都为后来高尔基“被谋杀说”增添了依据,以至于剧变后正是以“斯大林谋杀了高尔基”的理由有些城市保留下来了“高尔基大街”的称呼。

高尔基大街

否认谋杀?未必是对高尔基有好感

而说无者也未必对斯大林或高尔基有什么好感。例如索尔仁尼琴从来就不同意高尔基是被斯大林谋害而死的这种说法,他认为“斯大林搞死高尔基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他能够活得再长一些的话,对1937-38年也会唱赞歌的”。索尔仁尼琴从骨子里瞧不起高尔基,对他的否定由来已久。在高尔基的“白波运河史”出版后不久,一个叫瓦尔拉姆•沙拉莫夫的人向世人揭露劳改营的真相,他在给索尔仁尼琴的信中说:“能否谈谈强制劳动的滋味?赞扬这种劳动岂不是说明一个人变得卑躬屈膝、精神堕落了,劳改营只能使人对劳动产生憎恶情绪。实际情况是,无论何时何地,劳改营都没有教人从事劳动,在劳改营里,没有什么比极端深重的强制劳动更可恶、更侮辱人格的了。有人评论道,索尔仁尼琴在撰写了《古拉格群岛》以后,就在道义上获得了任意批评高尔基的权利。因为索尔仁尼琴敢于向制度挑战,敢于和制度决裂,而高尔基则是“文人依附制度的典型”。在《古拉格群岛》、《癌病房》、《红轮》里,索尔仁尼琴有几十处提到高尔基,评价都是极其负面的。例如说,“高尔基这个名字从来就不是中立的”,他充满了“谄媚和卖身求荣,与那些身陷囹圄仍能体现人性光芒的知识分子毫无共同之处”。等等。

索尔仁尼琴

于是证明高尔基为斯大林谋害,似乎反而成了维护作家声誉的行为。前面说的那高尔基拖着不为斯大林写传记的事,就被解释为高尔基终究还是有点抗争的证据,斯大林要杀他似乎也就有了动机。很多人对他寄以同情。就连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也说,高尔基一直维持了“俄国人民良心”的角色,他的死使俄国知识分子失去了“唯一强有力的保护者”,失去了“与早先相对比较自由的革命艺术传统的最后一丝联系”云云。

高尔基的“抗争”形象建立不起来

其实人是复杂的,在他回国以后的岁月中,他的那些献媚的话实在是讲得太多太肉麻了,而对“敌人”冷酷无情、落井下石的话也讲得太多太狠了。那一点若有若无的不满完全不足以建立他的“抗争”形象。不要说与整个俄国知识分子自由传统的联系,哪怕是与他自己“早先相对比较自由的”思想的“最后一丝联系”,从他回国后也已经断掉了。今天人们一提到臭名昭著的“宣传文学”、“歌德文学”,首先想到的就是高尔基和日丹诺夫,这个联系倒是没法去除。高尔基是否被斯大林谋杀都无法改变这一点,正如无疑是被斯大林所杀的雅戈达、叶若夫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形象一样。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苏] 高尔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而斯大林,如果他没杀高尔基,人们会说两人是沆瀣一气,如果杀了,人们更会说他阴险毒辣,这也是没法改变的了。尤其是,斯大林自己曾经制造过那么多诸如“托洛茨基谋杀高尔基”的谎言,如果他自己也为谎言所诬(我们不赞成这样),恐怕也是报应吧!

本文节选自《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第二章《破解“高尔基之谜”——大起大落的高尔基》,作者:金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经出版社授权发布。编辑:一一,柏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6月18日《新京报》B01版~B12版

————————

「主题」B01 | 重回钱穆的文学课堂

「主题」B02-B03 | 文学是传下去的,等待后人欣赏

「主题」B04 | “小人物”叶龙记录大师讲稿

「主题」B05 | 新文化运动是钱穆的假想敌

「文学」B06 | 尽头与开端

「艺术」B07 | 明代藩王 平庸生活里没有真正的艺术

「温故」B08 | 太炎先生 时运更替中的四次讲学

「观察」B09 | 虚热的“国学热”:低俗化?不治本?

「书话」B10 | 寻找陶渊明: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书情」B11 | 书情

「人物」B12 | 中西两位“边疆人” 西出阳关,开始旅行

新京报书评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邮箱:ibookreview@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以下 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动图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 E N 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