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家乡(聊一聊我们家乡过年那些事)

我的家乡博白县,位于广西东南部,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 ,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杂技之乡”、“中国桂圆之乡”等荣誉称号。

据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博白县志·礼俗篇》文献记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博白县境内方言主要有2种,即客家方言(本地称做新民话)和粤方言(本地称做地老话),此外,还有少量廉州话、闽南话分布。

过年的家乡(聊一聊我们家乡过年那些事)(1)

新民话是博白的“官方”语言,县里召开各种会议,上台讲话、作报告的人都会操一口新民话,尽管他原本是讲地老话的。这是由于客家人属于后来者,相对于地老人来说,他们大多居住在较边远的山区,革命战争年代,山区民众参加革命的热情,无论从人数还踊跃程度都比平原地带的民众要高,这其中又因为:一、山区“山高皇帝远”便于开展地下工作;二、有利于游击战。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大多是讲新民话的客家人,这个格局就这样形成并延续了下来。以致于普通的地老人多多少少都能说一些新民话,而客家人说地老话的却不多,不知道是他们不愿说还是不屑于说。

辞年,顾名思义就是辞别即将过去的一年。博白人辞年安排在大年最后一天的下午进行,一般在当天下午四五点钟人们洗过澡(古代称沐浴更衣)后,换上节日盛装(通常都是之前准备好的新衣服),各家统一时间端上准备好的丰盛饭菜、香纸、爆竹、茶酒、果品等聚集到祖公厅祭拜先祖,先向供奉在此的列祖列宗上

香、行朝拜礼,等到估计先祖们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再拿出纸钱焚烧,接下来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爆竹燃放完毕,人人再向先祖叩首朝拜。这套程序就叫辞年供祖。

供过先祖后,各自收取贡品回家,各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一起共进晚餐,吃团圆饭。除夕的年夜饭,博白人会拣最肥大的阉鸡(母鸡是绝不能拿来供奉先祖的)和嫩鹅。炸扣肉、芙蓉肉、叉烧等传统菜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芙蓉肉这个菜品,是博白人独有的,走遍全国各地都看不到。家家户户的饭菜都会有意多做一些,使之有余,留到年初一吃,寓意年年有余。

吃过晚饭就是守岁,除夕晚上家家灯火通明,直到天亮,谓之“点岁火”,家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人们守岁到零时(此为大年三十午夜十二时,正月初一的凌晨),会立即打开大门燃放鞭炮、烟花,此时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焰火满天,此起彼伏。人们竞相欢笑,其乐融融,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又开始了新的一年。

过年的家乡(聊一聊我们家乡过年那些事)(2)

此时最高兴的当数小孩子们,他们穿着新衣,一边燃放烟花爆竹一边接过大人们派送的利是(红包,也叫压岁钱)。以前都是长辈发给晚辈,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如今有收入的人,大家都相互派送,不分长辈、晚辈。大人们则喜气洋洋的在门前、厅上贴上鲜红的对联与横幅,粮仓上贴“五谷丰登”,猪牛栏上贴“六禽兴旺”,门上张贴“丁财两旺”、“出入平安”、“开门大吉”、“福星高照”等美好的祝福语,厨桌、水缸、椅凳之类的家具也会贴上红纸,叫做“上红”、“封岁”。厅堂室内张挂新年画、挂历,厅桌则摆放柑橘、糖果、甘蔗、取“大吉大利”、“甜甜蜜蜜”之意。

年初一为新年的一天,也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称之为“三朝”。这一天男女老少皆穿新衣,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说些“恭喜发财”“添福添寿”等吉利话。邻居见面免不了相互道贺,说的也是一些美好祝愿的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白人也有用电话、手机微信之类的现代电讯工具拜年的。

从年初二开始,是春节探亲访友期间。年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姑爷会陪同内人携带儿女,携着礼品给丈人、丈母娘拜年。如果女儿是首先回娘家拜年的,称做“回门”。女婿会受到丈人一家的隆重接待,通常会邀请本家的叔伯姐弟陪“回门”的女婿一同进餐。

春节期间,博白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是很丰富的,主要的娱乐活动有麒麟拜年、舞龙、舞狮、唱采茶、唱竹马和木偶戏等。

过年的家乡(聊一聊我们家乡过年那些事)(3)

博白有舞麒麟上街、入村拜年赐福的民俗。麒麟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吉祥仁兽。关于其形象的描绘,普通的说法是:麒为雄,麟为雌。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孔母先时无仔,祈于尼丘山,后天降麟儿,吐血石板。孔母坐板后孕,生下孔子。孔母感谢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绸,披挂于麒麟角上。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绣绂,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并有“麒麟在此,百无禁忌”之说。

舞麒麟,又叫唱麒麟,跳麒麟,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麒麟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于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舞唱队伍,最多七人,其中一人舞麒麟,一人掌彩门灯,二人撑彩联,一人打钹,一人敲锣,一人领唱贺词。有的尚有撑罗伞者,边舞边用力转动罗伞,罗伞旋得越快,越有劲,气氛就越活跃。有的队伍还配有吹绿笛,奏八音。最简化者,则一人自己敲锣,自舞自歌。其彩牌多写“喜庆”、“喜祥”字样。

春节期间,麒麟挨家挨户去贺喜。每到一家门口,便鼓乐齐鸣,主人则燃放鞭炮。在欢快的鼓乐声中,舞麒麟者翩翩起舞,麟头摇动,轻旋慢转,或进几步,退几步,或踏十字花,步履轻盈,节奏明快,多彩多姿。鼓乐一停,歌师则清嗓亮喉,大显身手。其歌七言四句,构思巧妙。歌师见人贺人,见物贺物,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如贺农村家庭副业歌:脚踏汽车行大运,我在副业贺起身。 黄猄入屋福禄到,水浸石灰发起身。 种养承包搞副业,养鸡养鸭一群群。 朝似黄蜂飞出巢,晚如百雀回家槟。 养鸡好比出山凤,养鹅每只几十斤。

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舞龙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像所有的中国城乡一样,博白人也有春节迎龙的习俗,通过迎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迎龙又称舞龙。它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每节龙在木板上用竹篾扎成骨架,整条龙分别用黄、蓝、红色的布缝好,画上鳞纹,内燃龙烛。龙头在一块木板上用竹片、竹篾扎成龙头的形状,糊上彩纸,画上鳞纹,缀上彩纸铰成的“龙须”,龙头内点上龙烛。有的龙头高达三、四米,形象威武。迎龙时需用八音锣鼓伴奏,由一个小型乐队吹奏,声音非常动听迷人。舞龙时由一人持龙珠在前引路,每节龙身下面有木柄,舞龙者手撑木柄左右摇动,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所经的房主均放鞭炮或烟花迎接,至开阔处便表演“穿龙”、“跑龙”,数十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

过年的家乡(聊一聊我们家乡过年那些事)(4)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民间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在唐代,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十分相似。舞狮是博白人最常见的风俗,除春节外,每逢重大节日、结婚喜庆、新居落成、开业、开市等庆典,人们都要请狮队来莅临助兴。通过舞狮来达成人们驱魔避邪,保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玉林市的狮子舞有文狮和武狮两种。北流、容县舞的是文狮,博白人舞的是武狮。舞一条狮称为舞一堂狮,每个狮队都有一面旗帜,上书某某狮队,每个狮队一般有2堂狮,成员有10多个人,人人都会武功,俗称称为熟功夫。博白武狮侧重武功,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和勇猛矫健。舞狮者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都有固定的一套,从醒狮到睡狮又到醒狮,从滚狮到“赞黄”到“食青”到爬梯、叠罗汉等,其动作都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其中的拜山、出山、跳跃、跌扑、翻滚、直立、盘桥探海、走梅花桩、跳台角、归山等都需要很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因此常常不到几分钟就要换人撑狮头,而换人时狮舞是不能间断的。狮舞结束后,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和刀、枪、棍等器械。因此,一场舞狮,最少也要一两个钟头,观众看得非常过瘾。

采茶戏于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止。”采茶戏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属于民间戏曲,演员由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因此又称“三小戏”或“三角班”。就表演队的组织规模而言,是小队伍、小节目、小道具,这又是“三小戏”的另一含义。演出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一般演出的顺序是:①开台茶,(又称恭贺茶或参拜茶)即演出之初先向戏主和观众恭贺。②开荒、点茶。③探茶。④采茶。一男两女摘茶,载歌载舞。⑤炒茶。⑥卖茶。整个歌舞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无比热情和丰收喜悦。

过年的家乡(聊一聊我们家乡过年那些事)(5)

采茶戏用客家话演唱,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表演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唱念做舞四功,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数为韵白或骈文,演出气氛热烈,深受博白人民的喜爱。

唱竹马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带,明末清初传入博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博白唱竹马前身为唱采茶,有的地方叫唱牛。唱竹马多为男扮女装,不管唱马还是唱牛,表演人一般叫为旦角,女的叫牛妹,男的叫牛公。

竹马形体如马,是用竹篾扎成骨架,中段空,能围在牛妹牛公的腰间,外面糊上藤纸,画上色彩,由一人把竹马挎在腰间两手扶住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摆动,边动作边说唱,另一人打木鱼、梆、锣伴奏。唱竹马一般是在春节到各家店、铺恭贺表演。唱竹马有“竹马进我家,家家都平安”之说,意思是说竹马进了家,一年到头都顺顺利利了。

唱竹马与舞麒麟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唱竹马和舞麒麟都是边唱边舞,唱竹马以唱为主,而舞麒麟以舞为主,唱竹马用的是四平腔,而舞麒麟用的是贺歌腔。

木偶戏是一种不以真人演出,而以人操控假的傀儡的方式演出的戏剧,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其种类繁多,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清朝同治年间,木偶戏传入博白县内,主要是杖提木偶。木偶头部和手掌用木制成,木偶的嘴和双眼能动,用竹枝操纵,行当齐全,演技丰富,是以“古装木偶”作道具的说唱戏种。木偶戏班中,每个演员操纵1至2个木偶,有击乐、锁呐、二胡伴奏,唱腔以四平腔为主,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材主要有《说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粉妆楼》、《鸡爪山》、《薛仁贵征西》、《薛刚三下南唐》、《十二寡妇征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等等。

当然,如今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除了以上这些传统节目,很多年轻人更喜欢呼朋唤友一起K歌,有的中老年妇女另辟溪径,一帮老姐妹跳跳广场舞之类的自娱自乐的活动。

过年的家乡(聊一聊我们家乡过年那些事)(6)

过了年初六就是开年界,年初七为“人日”。《北齐书·魏收传》中说到:“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魏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这一天,人们会用芹菜、葱、蒜、萝卜等煮粥吃(也有将葱、芹菜、韭菜、蒜等七种主菜混合煮食),祝愿一家人吃了芹菜更加勤快,吃了葱更加聪明,吃了蒜更加划算。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人们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偷青”。

所谓“偷青”是指到别人的菜园地里摘或者拔青菜。博白人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每逢元宵节的晚上,“偷”菜大军就会出动到附的菜园或菜地里 “偷”上点青带回家,菜地的主人不会计较。当然你要是开辆卡车去装满一车回来,或者把人家的菜地搞得一塌糊涂,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这种情形至今还没发生过。

人们大多是象征性的拔个萝卜、几棵青菜或一把葱、蒜带回家去烹食,这便是所谓的“偷青”。因家乡话菜和彩谐音,“偷”菜也就是图个好彩头,互相看见也是一笑了之,谁也不把对方当贼看。小孩子更是把“偷青”视作一件莫大的趣事,我就偷过椰菜,腌成椰菜酸吃了,偷过韭菜,烧烤吃了。

过完元宵,一个红红火火的年就算是过完了,该准备新一年的生计了。在外工作的人早返回了工作岗位,外出打工人的也纷纷奔赴各心仪定城市,留在家里的人们则开始作好春耕生产的准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生活越过越美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天天像过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