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1)

尽管收藏对于各人来说,目的各异,但从中获得乐趣是一样的。藏砚也是如此,有因投资获利而乐,有欣赏得趣而乐。我属于后者,因为对于我来说,赏砚所得之身心快乐远远超过金钱给予我的快感!

赏砚如读书,一样的书却有不同的读法,欣赏古砚更是如此。从古砚中可以读出砚材产地、坑口;可以读出石质性能;可以读出石色绚丽;可以读出石品斑斓……。但我觉得,如果将石质、色彩、石品、形制以及砚铭等综合欣赏,会使人读出一个全面的印象,这个“全面印象”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隐藏在古砚背后的秘密,发掘出其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古砚既传递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时代风貌和地域风情,同时还透露出不同阶层的审美取向和造型原则。在欣赏者眼中,名砚、普砚各有读法,各具意义。赏砚时尽可天马行空,展开联想,但也要合情合理。关键是,要心无挂碍,神定气闲,可以说,超越功利性是欣赏的无上法门。试举几例。

眉纹歙砚

尝于故家得一歙砚,甚厚。面深池浅堂,类瓶之变形,底瓦形抄手。观其形制,虽存明人之浑厚,已显清人之规矩,其作当在明清之间。

此类形制本非我所喜,然润之以水,其质毕现。砚背清莹地上眉纹纠结如彪斑,面则一泓青碧,湛如秋水。留清纯于砚堂,隐绚烂于砚背,此古人制砚取材之法,盖因石品之杂者往往有碍发墨,故米南宫有“器以用为上”之论。大凡清逸之士厌繁华而慕高洁,此砚线条单纯,池、堂之外都无纹饰,扣声清越,石色青碧,大有金风送爽之秋气。留一片“清空”于视线之内,则其心远,其思逸,如此,虽然“结庐在人境”,尽可“心远地自偏”矣。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2)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3)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4)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5)

雅俗二砚

昔时淘得二砚,虽然资质平平,却一个近俗,一个近雅。闲来无事,细加端详,倒也品出些味来,贴上来给诸友看看。

清 双面淌池端砚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6)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7)

双面砚宋代已出现,大多为淌池,背同面制。及至明清,仍然流行,或有正背形制相异者。此砚双面淌池,砚堂平浅,光素无纹,看来似乎极其简单,然而仔细品味,其方正的砚形,圆润的廓线,方圆有则,规矩合度,再配以宋坑一片红石色,显示出温文尔雅的品质。人们常称饱读诗书,行为有则,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人为儒雅之士,此砚仿佛其人,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对之如沐春风,如饮醇酒,与之结交则味淡如水,鉴友如镜。

故思简单也是一种美,美在简单而不枯燥,简洁而不生硬,单纯而不单调,简单之美,使人忽略局部,统摄全体,得象而忘形,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素雅之砚,对之使人心静,浮躁之人,用之可清尘心。

清青釉暖砚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8)

民间砚追求实用,但不乏生动活泼的造型。此砚青釉缸胎,显得比较粗燥,北地常见,南方偶遇。从实用角度看,以水盂、笔筒与砚组合,鸟背可作笔架,加以砚体中空为暖砚,可谓考虑周全。从审美角度看,水盂、笔筒与砚堂,高低错落有致;三个圆面或内敛、或直口、或外展,富有变化,小鸟尾翘头昂,更增添了灵动的气氛;砚周束腰,弦纹三道,配以半圆门,以破单调。可见民间砚自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砚台作为书写工具,士农工商皆用,所用对象不同,要求也相异,生产者会根据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砚台。乡间小民以砚为实用,并无审美要求,这倒给制作者留下了自由发挥想象的余地。观其造型,可以联想到农村的厨房,砚堂为灶台、笔筒为烟道、水盂为菜钵、灶膛下可生火,极具乡土生活气息。《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乡间小民以此砚盘算着年成的丰歉,家庭收支的平衡,笔耕为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具如同灶具,“砚田无荒年”在文人看来是一种精神寄托,本寓意为读书入仕,食禄养生,进而在精神世界里遨游;这句话在此却是本意,一个精于打算,善于经营的人,或可免受荒年的饥馑。

一方普砚的启示

近于冷摊拾得普砚一方,为常见之玉山罗纹砚,额雕“一路连科”纹饰,清末民国所制。此类砚所见不下十数方,形制纹饰相同,造型当然工拙不齐,为批量生产之实用砚,似乎无甚价值,其实不然。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9)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10)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11)

此砚长方平底,面平堂深池,额雕纹饰,莲叶之下一鹭静立左视,其足延伸为砚边,颇有篆刻中“借边”得味道,再看其缩颈瞪目,凝视前方,仿佛发现了水中之鱼,静中有动,神态生动之极。当时砚工大多未受正规的美术造型训练,然而其传神写照之功却如此了得,惊奇之余,不免联想到时下砚作,纹饰造型似乎全走写实一路,砚工甚至去美术学院进修,但所出之砚,除了铺张纹饰,造型却极其呆板,究其因在于食而不化,重技轻艺,以手段为目的。中国式的美术训练注重观察自然,意会于心,厚积薄发。创作,造型不一定非常准确,而神态却须生动活泼,山水、人物、花鸟都是活的,从“应物象形”“传移模写”而“迁想妙得”,最后达到“气韵生动”。

砚之作为文具,必须充分考虑其实用性。该砚中有一个细节可以反映出古今砚作的不同。细察之,砚额莲叶鹭鸶之下,向里深挖,巧妙利用砚石纵深,拓展砚池空间,按理说,玉山罗纹为粉砂板岩,横向深挖可能会造成开裂,但还是这么做了。反观如今砚作,在砚材体积充足的情况下,纹饰累累,池堂狭小,已完全脱离了砚的本质意义,流于石雕摆件形式。即使作为石雕作品,其布局、造型、意境也远远达不到艺术品的高度,更无观赏性可谈。

近期热文链接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12)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冬夜读书示子聿行书字帖(文房赏砚如读书)(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