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

1、河谷的发育河谷的发育,主要分为3个过程:加深、拓宽、成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变化?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知识点

1、河谷的发育

河谷的发育,主要分为3个过程:加深、拓宽、成熟。

①初期:在河谷发育的初期,由于地壳的抬升或者海平面的下降,河流向下、向源头侵蚀的作用较强,向两侧侵蚀的作用较弱。河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现“V型”

②中期:此时河流的下蚀能力减弱,侧蚀能力加强,河谷逐渐变宽。

③成熟期:河流不断进行侧蚀,河谷越来越宽,最终成为“U型”

将一条河流分为上、中、下游,每个河段对应的河谷发育时期为:

①上游:对应河谷发育的初期,即河流侵蚀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

②中游:对应河谷发育的中期,即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展宽;

③下游:对应河谷发育的后期,即下蚀基本消失,以侧蚀为主,河谷进一步展宽。

图1 河谷的发育过程

2、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冲积扇、洪积扇等都属于河流的堆积地貌,但形成的位置、形成过程存在着差异:

①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由于坡度骤减,河流的流速减慢,因此从上游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扇形地貌(常年流水,沉积物较为细小)。

②洪积扇:位于山前地区。洪水流出山谷,由于坡度骤减,河流的流速减慢,并且不再受两侧山谷的束缚,因此呈放射状展开,河流流速进一步降低,砾石和泥沙逐渐沉积,在山前形成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洪水,沉积物有较大的砾石)。

③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两岸(主要为凸岸)。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即凸岸的水下堆积体面积逐渐增大,并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在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收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则河漫滩会露出水面。多个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即形成了河漫滩平原。

如果该条河流位于山谷,且谷底宽阔平整,则洪水泛滥时会淹没谷底,泥沙沉积。如果河水反复的涨水泛滥,则两岸泥沙逐渐增厚,最终形成河漫滩平原。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河流入海时,水流向两侧扩散,同时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海水密度>河水密度,河水被“顶托”),流速减慢,因此泥沙逐渐沉积,形成三角洲。

图2 三角洲示意图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D、C

精讲精析:(1)分析沙丘的位置。①从题干得知,该地位于河流的中游地区。河流中游地区“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即河流逐渐弯曲,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枯水期河床露出水面,在风力吹拂下泥沙向岸边的河漫滩堆积,形成沙丘;②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的出山口,洪积平原是由多个洪积扇组合而成(干旱地区的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因此均不位于河流的中游,因此沙丘应该位于河流中游的河漫滩。

(2)分析沙丘剖面的形状。①沙丘有两个坡面:迎风坡、背风坡。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小(缓),背风坡坡度较大(陡),因此图中第一个和第四个不符合条件(迎风坡陡、背风坡缓);②从题干可知,该沙丘为“爬升”沙丘,因此顺着风向,沙丘应逐渐变高(爬升),因此图中第二个错误。因此第三幅图符合条件,即迎风坡坡度更小,且顺着风向,沙丘逐渐变高,因此选项C正确。


总结

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分析各种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位置,进而判断沙丘的位置;②根据风向、沙丘的坡面坡度与高度,分析沙丘剖面的形状。

根据沙丘,可以判断风向。考试中最常出现的沙丘为“新月形沙丘”,根据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缓坡、陡坡。新月形沙丘的缓坡,即为风向的迎风坡;

②两翼的延伸方向。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个尖角),顺着风向延伸。

图4 新月形沙丘与风向

【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