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老龙洞未解之谜(邻水老龙洞的前世今生)

邻水老龙洞未解之谜(邻水老龙洞的前世今生)(1)

邻水老龙洞未解之谜(邻水老龙洞的前世今生)(2)

老龙洞及古寺山门石坊

老龙洞位于邻水县三古乡境内,传说此洞斜穿铜锣山,至今无人探到尽头。此洞曲折幽深,惊险万状,起伏坎坷,峥嵘异常。洞中蝙蝠不计其数,或成群飞舞,或数十只交结成一团,叫声不绝,此时置身洞中,倍感神秘幽深。

老龙洞及古寺山门石坊,位于邻水县东北的古家、龙安、新镇等三乡镇交界的双峰山垭口上,距邻水县城80余公里,地属古家乡(现三古镇)双峰村,海拔895米。其地前50米处为山坡,后倚双峰山,左邻范家祠堂,右依双峰村寨,地僻人稀。老龙洞石坊与古寺山门坊南北相距12米,并列东北向,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老龙洞牌坊: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其依据为牌坊《修造小引》和《窃谓》两石刻碑文记载。牌坊位于老龙洞洞口,因老龙洞而故名。牌坊为石质,仿古木构五顶夹楼式重檐建筑,面阔3间6.4米;4柱,方形;高5.6米,边深1.2米;明间宽1.9米,高3.5米,次间宽1.4米,高3米;次间侧为石砌墙,厚0.9米,高2.5米。庙门坊:在上洞洞口前,原系前后两殿,今寿庙已毁,仅存前后门坊。根据老龙洞及古寺石坊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邻水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10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依法划定了保护范围。

邻水老龙洞的传说

于是,甘法圣带着徒弟万法灵来到老龙洞前,吩咐道:“我要进洞去找老龙洞的龙王发雨,解救老百姓的疾苦。你在洞口等我,一会有大量的水涌出洞来,到时候无论你见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慌张。你要称我天兵天将,不可叫我师父,切记!”万法灵说道:“师父放心,我会一切照办的!”

甘法圣来到老龙洞中,见两个老龙王正在下棋,心中大怒,高声喝道:“我乃天兵天将!你们俩好逍遥,老百姓都快旱死了,你们还有闲心坐在这里下棋。”说完,他就“啪啪”两耳光打在两个老龙王的脸上,并命令道:“还不赶快给我发雨!”一个龙王唯唯称是,另一个龙王则说道:“天将军何必亲自来呢?今后若遇天旱,可令农家将邻水城北青冈场苏家坪鱼塘的水舀干,那里有我的龙袍,不等水干就会下雨。”说完后两个龙王就变幻成龙形,汹涌的水不断从洞中流出来。甘法圣骑到龙背上跟随老龙王一起出了老龙洞。

老龙洞外,大雨滂沱,引起了山洪暴发。天空中闪电、雷鸣不绝,直吓得万法灵胆战心惊。他一抬头正看见两条龙在空中飞舞,大量的水从它们嘴里喷出,而师父甘法圣正骑在其中一条巨龙上,更把他吓得魂飞魄散,早就把师父进洞前交待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他颤颤惊惊地对着甘法圣喊道:“师父呀,不能再下了!”这一喊可坏事了,老龙王一听,知道骑在自己背上的并不是天兵天将,而是个平凡人。它想到自己今天被平凡人戏弄了,心中大怒,于是龙尾用力一摆,将甘法圣、万法灵师徒俩活活摔死在洞门处的石壁上。据说现在老龙洞石壁上的人形石像就是甘法圣、万法灵师徒俩。

从此以后,人们知道龙王惹不起,再也不敢去惊动它们。为了以后能过上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人们只好去巴结它们:在老龙洞洞口修了一个龙王牌坊,还塑了个龙王像来供奉香火。

邻水老龙洞的对联

老龙洞去过很多次,最近为了陪朋友,又去了一次,特地关注了一下它牌坊和庙门上的几副对联。

在川东一代,叫老龙洞的地方很多。在我们邻水,就不止一处。我这里所说的,是位于铜锣山脉龙安镇和三古镇交界处的老龙洞。

老龙洞属于喀斯特地貌的天然石灰岩溶洞,洞里洞外的风光和奇胜,本文不想细说。我只想就它的几副对联说开去。

老龙洞古寺山门石坊二零零五年被广安市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六年邻水县人民政府在这里立了保护标识。

老龙洞的得名,我想由来有三。一是洞是天然形成,且蜿蜒曲折,嶙峋差互,状如龙身。二是洞里常年有水,即使洞外大旱,洞壁总是滴水不断,且地下阴河长流。第三的个原因,是前面两个原因的延续。遇到久旱无雨,人们自然就想到了洞如龙,水常流,于是来此求雨,望龙王显灵,普降甘霖,以救苍生。

老龙洞洞口有高大的石牌坊,洞旁有配庙残垣,只剩山门。石坊和山门上均有石刻题字和对联。因为年代久远,且保护不好,大都已经风化模糊。依稀可以看出石刻是清代的,具体哪个时代已不可考。

洞口石坊主联,匾额“泽润众生”,联为:

用汝作霖雨故称龙焉

承天而时行可以王矣

这是一副嵌字联,上下联的倒数第二字合起来,就是“龙王”。表明这里供奉的是可以兴云布雨,润泽众生的龙王。

主联两边还有一副配联,联为:

彰福荫而润物泽民

竭寸忱以酬天答圣

这两副对联既有对龙王的颂赞,也表达了民众对风调雨顺的美好祈盼。

洞口的左旁,以前应该有座配庙,从残垣和依然挺立的山门尙可窥见当时庙宇兴盛时的状貌。

山门共有两进。第一进,匾额是“慈航普渡”。联为:

洞口盘旋普陀岸

庙貌端座云台上

慈航普度,佛、菩萨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慈舟。今之俗语乃援引佛教‘慈航普渡’一语,形容善心人士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普陀”一词为古印度梵语“Potalaka”(普陀珞珈)音译,出自佛经,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即普陀山。

第二进,匾额只有三个字,“真波罗”。联为:

但有龙吟何须别求洞府

虽无虎啸即此便是蓬莱

波罗,也是梵语,是佛经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生死便喻"此岸"。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永住于烦恼苦海中。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永超生死地。

这两副对联,和别处寺庙的差不多,主要是劝人行善,或者夸奖此地为福地洞天。

老龙洞的这些对联,联语贴切文雅,工整合辙;题字笔力遒劲,笔法娴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因为年代久远,日晒风吹雨淋,腐蚀严重,有的地方已经很模糊了。再加上一些游人的附庸风雅,信手涂鸦,胡刻乱划,更是让它满目疮痍,伤痕累累了。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牌坊和山门,这些题字和对联,还能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点痕迹吗?

不知道相关部门可有这些石刻题字对联的拓本?恐以后坏蚀失考,随笔记下这些联语。

后记:再游老龙洞,注意到了石坊及山门上的题字和对联已斑驳坏蚀,恐日后失传,作文记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