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谋略智慧(猛人商鞅40岁得志)

商鞅的谋略智慧(猛人商鞅40岁得志)(1)

商鞅,何许人也?百度介绍: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对于一个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人物,这段陈述,未免过于苍白。

司马迁评价他“天资刻薄”,雷厉风行;毛主席评价他: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

商鞅的谋略智慧(猛人商鞅40岁得志)(2)

商鞅雕像

商鞅其人其事,可以探讨的实在太多,但是小编却只想到了两个字:猛人。

猛人之始:秦国发布《求贤令》,不惑之年终得志

秦孝公元年,秦国发布《求贤令》,拉拢天下人才。商鞅因为在魏国不得志,也在此时投奔了秦国。到秦国后,他经过景监的引荐,三说秦孝公,终于得到任用。在这三次中,商鞅分别阐述了三种“治国之道”,分别是“以道治国、以儒治国、以法治国”。

商鞅的谋略智慧(猛人商鞅40岁得志)(3)

对于前两种,秦孝公并未表现出兴趣,而认为第三种有更强的实用性。很快,秦国就将“变法强国”提上了政治日程。“刑名之学”出身的商鞅,终于等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此时,是公元前356年,商鞅已经快40岁。

猛人之思:思想卓越,不输今人

在商鞅近20年的变法过程中,提出了诸多政策和想法。小编择其一二,以飨读者。

1、“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思就是,如果你和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去商量国家的战略,他们肯定理解不了。当这件事情成功了,百姓得到了好处,他们才能理解。换而言之,改革这件事,只要主事者意志坚定,就可成。对于变法的先机,商鞅的一句“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也足以显现其深刻的思想。

商鞅的谋略智慧(猛人商鞅40岁得志)(4)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意思就是,治理国家,应该舍弃袭袭相因的陈规。法律、政策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必要效法古人。这个就是“实事求是,”按照唯物史观看问题,这种思想,在哪个时代又不是可行的?今天的改革开发,不也是主张创新、突破深水区嘛!

猛人之死:结局凄惨,引人深思

商鞅之死,我们都知道。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因为被指谋反,被处以车裂之行,尽灭其家。

一个改革家,死于自己所制定的法律,何其悲哀。

商鞅的谋略智慧(猛人商鞅40岁得志)(5)

商鞅剧照

在商鞅死亡之前,商鞅曾经和一个叫赵良的人有过一段对话。对话内容颇有些耐人寻味:

商鞅问赵良:自己比百里奚如何?(百里奚曾经辅助秦穆公成就霸业)赵良回答:您及不上百里奚。百里奚尽管功劳很大,但是品德高尚。您虽然对国家有功,但是对百姓太残忍。“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您现在已经危如朝露,一旦秦穆公过世,秦国肯定就不容您了!

赵良说商鞅无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重轻罪,”意思就是,百姓犯罪程度很轻微,但是刑法却很重,这就是所谓的“以刑止刑,乱世用重典。”

商鞅的谋略智慧(猛人商鞅40岁得志)(6)

商鞅画像

国家是一台机器,这固然没错。但这个机器的运转,除了需要制度,还需要人。人是感情动物,他们并不能完全服从于法律,反而更倾向于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找到平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