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

回顾:《牡丹亭》读书会

1 2020年6月22日下午14:00,武汉光谷读书会第24期在光谷创业街六合茶馆如期举行。因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读书会休会半年之久,本期读书会为2020年第一场读书会,本期主题:《牡丹亭》(汤显祖 著)。主持人:江子岸。共有8位书友参加本期精读会,分别是江子、胡渔、韩萧、阿玖、天府、曾蜀(Grey)、Linda、简简等,书友所从事行业有创业者、公务员、工程师、财务、汽车行业、高校教师、媒体从业者、茶艺师等。本期读书会由武汉光谷读书会、《阅读时代》编辑部、光谷创业街六合茶馆等机构联合主办。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2)

2 因受疫情影响,不能大规模聚会,从本期开始,读书会活动采取:线下实体读书会(限定人数) 线上直播(抖音搜索中文:武汉光谷读书会 可直接关注)的模式,方便更多的书友参与进来,并在线收看读书会现场的领读与讨论、互动。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3)

01

部分书友发言精选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4)

@江子岸(主持人、领读者):非常荣幸和大家在一起读这本书。我是本期读书会的主持人(领读者)江子岸。

我是光谷读书会的老朋友,是琴斋书话的发起人。每天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已经为读者甄选750多本好书。

我是一名古琴老师,也是一名传统戏曲爱好者。我读书的时候选修就是中国戏曲,所以想借由这次读书会,和大家分享我喜欢的文学和音乐。下面我就具体谈谈《牡丹亭》。

1.文本和舞台的区别。整个剧本有五十五话,但是舞台并不会完全吻合,并且实际演出的时候,前后顺序也会有一些调整。文本中有很多玩文字游戏的地方非常有趣。比方说集唐诗的部分,石道姑的身世独白,对花神的介绍等等。这些在舞台上可能用舞蹈或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会更加有感染力,但是作为文学经典来看,这些文本的乐趣我们很容易忽视。

2,性与自我觉醒。有另外一类书籍给我这方面很多启发,关于自我的觉醒,例如《人物·角色与心灵》(美·吕丽亭)。我始终觉得女性之学,是人性之学。

故事的一开头,便是柳梦梅自话,梦见一个佳人,告诉他有发迹的端倪,让他非常高兴。而丽娘对于情郎的态度则是非常不同的,她是纯粹享受情爱带来的欢娱。这一点是不太一样的。

丽娘的自我觉醒来自于《诗经》,尽管传统家庭与老师非常压抑她本真的渴望,可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在她游园之后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存在着欲望与爱恋。

从上课时,春香拿出的眉笔与唇纸可以看出,丽娘的生活是精致美丽的。她向往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爱人,而是一种生动精致的生命状态。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5)

伤情,成为鬼魂,又复生,这是一条自我找寻的道路。

还有关于她处子之身的三次性经历:一次在梦中,一次是作为鬼魂的时候,而后来肉身还魂才是“正身陪奉”。这个看起来有些色情的脑洞情节,其实也是丽娘自我的觉醒。

配角石道姑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点题。石道姑是一个石女,她在生理上的性是不完整的,但她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性与情比一般人有更深的思考。这也让我们非常好理解,为什么后来她愿意冒着犯罪的风险帮助柳梦梅挖掘丽娘的尸骨。

3,有趣的CP(配对)。《牡丹亭》中每一对CP都性格鲜明,十分惹人喜爱。主角CP自不用说,才子佳人。反派CP俩,女的是母老虎,男的是耙耳朵。但是在面对金人的侮辱时,他们选择泛舟江湖。和舞台造型一样,鲜艳欢喜,夸张不羁。杜宝夫妻的核心是一个“敬”字。杜宝得知自己夫人遇难时,巨大的悲痛之下并没有精神崩溃,而是敬她为朝廷的诰命夫人,为了大局牺牲生命是诰命夫人的光荣。

还有一对是石道姑与陈最良,这两个性格相反的欢喜冤家有很多斗嘴的地方很有趣。

4,公领域与私领域。杜宝见到柳梦梅之后并没有认他这个女婿,并且认为柳梦梅和丽娘都是妖怪。作为父亲,亲眼见到了自己女儿病死,怎么也没有办法相信死而复生这回事。这是一桩非常私人的事情。可是最后反而是皇帝一声令下,父女相认。这是公领域的事情。公领域对私领域的干预,在我们现在来看是很不能理解和想象的。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6)

@韩萧(评茶师-骨灰戏迷):牡丹亭的文辞之美,可以与唐诗宋词比肩。比如《游园惊梦》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让人看到了一幅优美的春色图;“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让我们听到了悠扬的春之声。

《牡丹亭》是雅俗共赏的。论文雅,能让人陶醉;说粗俗,大粪也能写进曲中。“劝农”一折:“夜雨撒菰麻,天晴出粪渣,香风腌鲊”、“龙涎不及粪渣香”,不仅对当时封建王朝是一种抨击,也使得戏文非常诙谐有趣。

舞台上的《牡丹亭》。昆曲就是六百年前的流行音乐。比如夸小姐姐长得好看,昆曲里会唱:“则如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类似现在唱的:“你笑起来真好看,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爱情是不分年龄国界的,表达的方法古今都是一致的。从清朝的伶人“同光十三绝”至今,牡丹亭都是舞台上的必演剧目。每一个水袖动作都代表了人物不同的情绪,例如“惊梦”中:“早难道相逢无一言”的“逢”字,在舞台演出中,水袖会轻轻碰一下,表达这种青涩美好的爱情。每一个身段都是圆融的,男女演员的舞台调度是绝对对称的,例如“惊梦”一折中的“相看俨然”的身段,是左右对看的,这种美在中国古建筑中也能体会出来。《牡丹亭》的曲牌多用的是南曲,一板三眼的节奏,严谨依字声行腔的唱法,使得昆曲“牡丹亭”非常悦耳动听,在舞台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7)

@华府幽梦(工程师、读书会老干部):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有。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丽娘待字闺中,困守空房,一帘幽梦,郁郁而终。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命运多舛。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痴情怨女,多情暖男,怀春不遇,抱憾终身,独遗下几多哀怨几多愁。爱情自由,千百年来芸芸众生所思所恋,谱写了一曲曲柔情悲歌喜剧,犹可细细品味。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8)

@Linda(国企员工):此书作者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老师是很有个性的人,不买张居正和申时行的帐,潜心创作出传世之作。时至今日,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载体,在英国莎士比亚故乡,还专门建造了一座牡丹亭,文化的传承是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

从内容来说,故事情节表现了女性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和执着,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环境之下,是相当前卫的。就算是在当今,如此直接而热烈地表达爱,好像也不多。他对于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也提供了借鉴意义,比如与《红楼梦》之间就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人物、梦境、花神。黛玉与丽娘聪明伶俐,又都为情所困,因痴情而忧郁成疾。杜姐姐在梦中遇到情郎,宝弟弟梦游太虚幻境。晴雯化作芙蓉花神,“游园惊梦”和“丽娘还魂”也都有花神出现。

从艺术形式来说,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从唱腔、人物造型、服饰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曲调婉转柔美,观感上令人觉得非常舒服。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为救段小楼为日本人唱堂会就是唱的“游园惊梦”这出戏。《霸王别姬》这部电影里讲的是京剧,但于我而言还是更青睐于柔美的曲调,京剧热闹好像不大适合于我。曾经,爸爸在家拉京胡,我们都觉得很吵,如果在远处听来还是可以接受的,近距离实在令人心惊肉跳。

感觉现在戏曲的受众面还是比较窄的,至少在此之前我是没有主动去看过戏曲,共读期间在家看这出戏,都被家人投以诧异的眼光。不过通过学习领略到了其中之美,真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啊!

@江子岸:“东方莎士比亚”这一个比方呢,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莎士比亚写作的剧本,和汤显祖写作的剧本,他们的难点是不一样的。昆曲写作的时候,是要套词牌的,格式、平仄都是严格规定好的。还有韵脚的部分,一折戏里是一韵到底的。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还要突出人物、完整情节,是非常困难的。

@韩萧:也正因如此,其实汤显祖的这个原文在当时是没有办法直接拿来演的。许多地方不合音律,没办法唱。也是后世的艺术家加工、改编、迭代了很多版本以后,才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舞台。

@阿玖:《牡丹亭》这部剧,我比较熟悉和喜欢的是张继青老师的版本,甚至网上有一个老年版演出唱段,身着现代服饰,交响乐伴奏,依然声音带水,眼里含情,相较青年时,风采不减丝毫。

@韩萧:这种带妆带身段不换服装的演出形式,我们一般叫做“清唱”。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9)

@阿玖:我记得张继青的《牡丹亭》在德国的一次演出时,其译名为“梦中的爱情”。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尝试从梦的这个点理解牡丹亭。

我对杜宝这个人物印象深刻。杜父为女儿请先生,授诗书,是为了“他日嫁一书生,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女子读诗书,与男子考功名同样充满了功利性。就连杜丽娘做女工中间打个盹儿,也会责怪母亲失教。典型的封建严父,想必杜丽娘打小就没有在父亲怀里撒娇的经历吧。如此环境下的杜丽娘守礼,第一次见先生会为师母请个鞋样绣对鞋做寿礼。《惊梦》这一出,杜丽娘游园,几乎用全书最美的戏文来写园子里的春色。游园之后歇息的时候,杜丽娘联想到戏文中的姻缘,有一段感叹:“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汗颜!)

伤春之后,有情难抒,为了追逐心中之情,还不能突兀得破坏环境与自我的平衡,杜丽娘,只能入梦。入梦之后的杜丽娘,不受礼法束缚,所作所为不受社会苛责,日常被压抑的欲望,被彻底释放,展示了像春日的园子一样饱满的生命状态,即便后来抑郁而亡变成鬼之后。在我看来,依然像在梦境之中,甚至言行更加的大胆。在梦中,没有时间,空间,礼法的束缚,只有情是永恒的。而还魂之后,走出梦境,杜丽娘和柳梦梅便又成了一对俗世伴侣,柳梦梅希冀考取功名,仕途显扬,杜丽娘知书达理,相夫教子。很好奇的是,大团圆之后杜丽娘的余生中,是更满足俗世的温暖,还是更怀念梦中无任何束缚,大胆勇敢寻情的自我呢?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0)

@Grey:我没有阅读文本全文,主要观点来自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和港大华玮教授台大公开课。

我的第一个关注点是:汤显祖戏剧中的雅和俗。全剧五分之二的内容是重生后争取合法婚姻的过程。其间有大量普通百姓打情骂俏的内容,有的相当色情。世俗文化是老百姓的“地摊经济”,全部是原创,是人间烟火,绝大数人从内心来说,都不会排斥。

其次,丽娘在花园中,春情涌动,发生爱情。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情爱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满足,为什么这样说呢?梦中情人是完美的,当丽娘偶遇心上人,就迫不及待地述说衷肠,随后很自然地发生关系,在精神上也是高度融合的。这样的情景在今天来说也是很开放的了,足见当时社会的开放度。

问题来了,丽娘被关在闺房之中,除了他的父亲和老师,她没有见过年轻的男子,她梦幻中的男子形象来自于哪里?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1)

@子岸(主持人):从文本中,在冥府判官和花神的对话来看,其实是有花神的神力相助的原因,这也是一种宿命缘分吧!最重要的还是剧情需要,哈哈。不知道我这样解释是否合理?

@Grey:第三、《罗密欧和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为心上人去死,中外经典皆同出一撤。因爱而死,而后为爱而生是《牡丹亭》所独有的。在华玮教授的公开课上,台大的柯教授讲到西方有个观点:《牡丹亭》就是东方的sleeping beauty和snow White;

第四、《牡丹亭》全剧以情爱主线展开,我们今天看来,人如果把情爱看得过重,这绝不是正确的人生观。很奇怪,大多数社会对爱通行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爱是诗歌、小说、戏剧的主题;另一方面,它又为大多数态度认真的社会学家所完全忽视,他们认为对于经济或政治改良计划来说,爱不是必须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我把爱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之一,任何制度,只要它不必要地干涉爱的自由发展,我就认为它是坏的制度(罗素) 。这是罗素的话,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任何制度不得干涉爱的自由发展,同时也要为爱创造好的环境。这包括爱的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思想的开放等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我个人还常常思考:情爱是否成为生活的最重要部分?

由此,我认为:人们是否充分享受爱,可作为一个民族的幸福指数的唯一衡量标准。当人们的主要诉求是安全的时候,爱一定摆在第二位或往后的位置了。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2)

@Faye(高校老师):《牡丹亭》的主旨意义是寻求爱情,寻求自由,寻求自我。这个过程是向生赴死,死而复生。书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情由心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情非之至也!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这个故事通过“惊梦”和“寻梦”的过程达成了寻求爱情的路径。

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现实中的丽娘服从父母的安排,是一个循规蹈矩的闺阁小姐。春香咒骂几句老腐儒陈最良,丽娘会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情”真的是一种爱情吗?倘若汤显祖不是这般落入俗套地让柳梦梅高中状元,他们这种私定的婚姻能得到认可吗?就算在一起了,他们能幸福吗?也许杜丽娘有一种对未曾历经的生活的向往和新鲜感,而柳梦梅不过是载体罢了。与其说《牡丹亭》是对“情”的颂扬,不如说是对自由的讴歌。又或者,这其实是等价的?还有,是否爱情的浪漫可以与现实生活的平淡同时拥有?即使在理想和唯美爱情幻灭后,仍然保守一颗安静乐观的心,应该是我们需要真实面对的。“世界以痛吻我,我需报之以歌”。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3)

@胡渔(媒体从业者,读书会创始人):去年在选定这个主题的时候,我还担心没有受众。担心大家对这部作品的文本,或者戏剧接触不多,参与度会降低。事实上,今天各位书友热情讨论的场面,足见大家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它里面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主题,仍是我们当下所关心,所思考的。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三种不同载体的阅读感,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是原版的《牡丹亭》,比较书面化的文言文,这种文本已经渗透了市民世俗生活的因素。我在手机上看了一部分,还真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悟每句话,包括用词。刚才有位书友说了,这部作品的文学美誉度可以赶比唐诗宋词了,确实有这个因素。

其次,是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类似于故事版的。这个版本我在喜马拉雅电台上收听,是可以完全听懂的,和我们当下的语言体系差不多,可以说普及本,故事化的。《牡丹亭》讲述的什么故事,大家能听清楚。

再次,就是昆曲版,戏剧版的《牡丹亭》。作为舞台艺术,戏剧的改编都是从文本开始的,改编得好,就超越了原版;改编得不好,也可能损害了读者或者大众心目中的美学期待了。刚才有书友介绍,光戏剧版就有很多版本,其中之一就是园林现场版,整个演员在实际的园林中,还原文本,台下的观众,则如身临其境,这样的取乎自然的舞台效果,也是一种创新了。

说说这部作品的主题,爱情故事,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两个人的名字就值得玩味。汤显祖写作这个剧本的背景,是元朝,元朝是北方民族主导的中原政权,其实被“臣服”的汉人知识分子,内心是相当压抑的,这种压抑导致不愿意同流合污,那么就开始诉诸于艺术创作了。内心的压抑和对艺术的重构,也促成了这部作品的诞生。这几个主人公的名字,都是追沐唐风,大唐的那种刚健,英雄的,大气的文化视野,一直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不可再现的梦,那么这部《牡丹亭》就是以作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做的梦。

关于这种爱情故事对当下的启示。书中的杜丽娘放在今天,可能就是官宦子弟了,父亲身居太守,但作为宋明理学在当时知识分子身上的投影:他们请了一个陈最良这样的老学究担任家庭教师,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还是希望自己女儿能识文断字,有点文化;另一方面,这个老学究分明传授的都是封建礼教,三从四德那些东西。我们自己是年轻人过来的,想想这些桎梏,是怎么可能禁锢得了一颗对爱情追求的心呢?所以,我们从她的爱情里,读到了生命和青春的律动,这是文化上的荷尔蒙,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冲动,压根也产生不了其他什么艺术,包括《牡丹亭》。那么对于今天我们的读者而言,在对待爱情和审美上来说,还是要敢于冲破一些绳索,尤其是观念上的某些束缚,这样才可能找到自我,或者说重建自我。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4)

【02】两位书友的远程分享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5)

@金娣:多年前读过《牡丹亭》,最早(约10岁左右)是看过小人书,朦胧中,感觉才子佳人有趣的约会情景很美好!那时候还不懂,何为人间挚爱?成年后看过一个《牡丹亭》剧本(那是在下放的知青手中传阅)的,限定时间归还,所以匆匆略过,大致了解了一下剧情,为杜丽娘的思春境,梦中情人缘,掬一把同情泪而已。经岁月流逝,记忆已经模糊。 回忆中,还在电视上看过昆剧《游园惊梦》,为剧中人的扮相倾倒,唱腔的优美,词曲的绮丽婉约,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本次读书会活动,重新在网上搜看《牡丹亭》全文阅读,加深了对本书印象,为汤显祖老祖宗在千百年前创作的巨作惊叹了!在那个极其封闭的时代,大胆借用鬼魂,梦境,实现心中的理想爱情,坚守爱情的坚贞,实在令人惊艳。经典恒久远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今天重读《牡丹亭》仍旧为剧本中的精彩魅力沉醉…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6)

@焦燕:我读《牡丹亭》之三重境界。

1、惊艳、归属。惊艳于文字上的典雅绮丽,不染尘埃。遣词造句到了审美极致,巅峰。卷首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让人心头一震,瞬间触电。写性事而不觉淫,写奇事而觉合理。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惊艳于作者的大胆构思,前所未有的浪漫想象,不落窠臼。归属感是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和杜丽娘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什么时候脑海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有名有姓有大学有专业,相貌清晰的意中人,原来自己认为很蹊跷不正常的事情,原来在五百年前的古人身上已经发生过了。

2、质疑。有点虎头蛇尾,精华都在前半部,后半段过多巧合和程式化。不喜欢大团圆的闭合性的结局,是不是悲剧更有震撼力,更有文学价值。当理想照进现实,有无冲突?

对“韶光贱”的理解。爱情是否一种幻相,不持久的?假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足够充盈富足,爱情只是锦上添花,是否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

3,进入。进入大明王朝,进入汤显祖,进入杜丽娘、春香,以及她的父母师长等等……人性解放、人格独立以及自由意志,表示了文学作品思想的超时空性的自由与力量。

杜丽娘的追求,并不仅是柳梦梅这个人,而是一种她想要的理想的有爱的生活。是绚丽多彩的青春和生命。《关雎》启蒙了她的想象,游园触动了她的灵性的一面。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第一次强烈撞击,景色有好美好,悲凉就有多重,她的觉醒是对美和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更是一种充满荷尔蒙的生命的萌动。可惜的是,她面临着醒来无处可走的哀伤,这种束缚是整个时代习以为常无声的压迫,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离魂》一齣,最能反映汤显祖的艺术大手笔。现实中的丽娘与梦中的丽娘,其实是自我(客观存在)与本我(潜意识)的关系,而丽娘的幽魂,则是“超人”。现实中的她服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春香背后咒骂几句老腐儒陈最良,她也会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小姐。

昆曲素有「水磨腔」之称,真像是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咿咿呀呀,婉转曼妙,道具服饰唱词都及其讲究,昆曲之美,才真的是“美即无用”。时光缓缓流转恍然入梦。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7)

收集整理:江子岸

编辑校对:胡渔

版权所有:武汉光谷读书会

近期读书会主题预告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8)

《鲁迅地图》(7月主题)

主持人:胡渔

●《天幕红尘》

主持人:卢志华

●《为权利而斗争》

主持人:天府

●《包法利夫人》

主持人:小天老师

●《日记的鲁迅》

主持人:胡渔

请各位书友,开始准备并阅读上述书籍,届时报名参加!以上书目排名不分先后,请各位主持人做好分享准备。准备好的,提前安排档期,因故耽误则适当后延。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19)

武汉光谷读书会 简介

武汉光谷读书会(简称:光谷读书会)成立于2015年,由胡渔、秦时明月、陈辞修、天府、停机咏絮、刘祥彬、leon等书友联合发起的民间公益阅读组织。前期一直是在线上QQ群、微信群交流阅读,分享经典作品。从2018年2月份开始,做线下读书会,读书会宗旨“品读经典,享受慢生活”。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20)

光谷读书会,起源于隐形人读书会,为隐形人的“兄弟”读书会,又兼具光谷片区受众的特点,力争在这片电子产业园区,打造一张小小的“人文名片”,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精——“小、专、精、慢”的读书会。

光谷读书会自第1期开始,先后得到武汉晚报、今日头条、楚天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该读书会逐渐成为光谷片区最具品质的读书会,并成为武汉阅读推广界的“标杆”和品牌阅读推广组织。

读书会宣传平台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21)

武汉光谷读书会相关活动预告和读书会等资讯均发布在【全民阅读推广小组】公众号上,请大家关注并分享该公众号,该公号同时也作为公益阅读推广平台,推广武汉隐形人读书会、藏龙岛读书会等读书会的活动报道。也欢迎大家提交自己的读书笔记、好书资讯、读书方法等,让更多的人分享。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22)

抖音:武汉光谷读书会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23)

武汉光谷读书会 专辑

1、【武汉光谷读书会】的前世今生,不是“峰回路转”就是“蝶变”

2、谁说“胸大”就能办好读书会——记光谷读书会的一次秘密聚会

3、读书会【第1期】总结:在光谷,品读你我她的《人生》

4、读书会【第2期】总结:品读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5、读书会【第3期】总结:《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之光

6、读书会【第4期】总结:《菊与刀》里的“耻”与“恩”

7、读书会【第5期】总结:《古琴》声中慢生活,“鸥鹭忘机”羊楼洞

8、楚天都市报专题报道武汉光谷读书会:读书会品读经典,书香醉人,他们在光谷享受慢生活

9、读书会【第6期】总结:每个人心中的《边城》,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10、读书会【第7期】总结:谜一样的《瓦尔登湖》:我在何处活,为何而活

11、对,读书会最需要的人就是你;来,干起来——读书会手记

12、胡渔:“不忘初心”——我的10年阅读推广之路(简述)

13、读书会【第8期】总结:清末民初的那些《俗世奇人》如今何处寻

14、读书会【第9期】总结:她坐高铁来参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会

15、胡渔:武汉民间阅读推广界的“扫地僧”| 大学生乐读 专访

16、读书会【第10期】总结:重读“大历史观”背景下的《万历十五年》

17、读书会【第11期】总结:“参加读书会也是一种救赎”,读《遥远的救世主》

18、读书会【第12期】总结:“吾之肉体乃美之神殿”:《假面的告白》的“死亡美学”

19、读书会【第13期】总结:你的“阅力”丰富么?一群书友这样读《阅读力》

20、读书会【第14期】总结:我们的爱像星辰,没人到过,谁能评论-《春琴抄》

21、读书会【第16期】总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读《小窗幽记》

22、读书会【第17期】总结:舌尖上的《红楼梦》,“味道”极好!

23、读书会【第18期】总结:“不忘初心”—读《毛选》

24、读书会【第19期】总结:温暖的“硝烟”:共读《我的天才女友》

25、读书会【第20期】总结:“自由的你”被《不羁的风》吹拂

26、读书会【第21期】总结:你是否“走”过《少有人走的路》

27、读书会【第22期】总结:《阿甘正传》就是一盒“巧克力”

28、读书会【第23期】总结:“改稻为桑”背后的《大明王朝1566》

北京4.23世界读书日(至情至性亦人亦鬼)(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