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剖析(好奇心知识世界观)

作者:黃爾文

公元2022年8月25日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下集)

2.

好奇心、知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哲学、智慧

语言文字(语文)是用以“传递信息”的,这些信息对应的是人脑当中的内容,这些内容以“概念推理”的形式,通过语文传递出去。

人们想要传递给后人的,这些大脑当中的内容,是什么呢?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

为什么传递“知识”呢?

因为“知识”对人往往具有建设性(建设性:积极促进事物发展的性质)的作用和价值,而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限,死亡让我们需要将“希望”寄托在以后的下一代人类的身上。对后世的人们好,让人类的种族、基因,能够更好地延续、发展下去,我们会希望提供“建设性的知识”给后人们,希望他们带领人类文明能够好好发展延续下去。

“知识”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的“信息”。

人类一路走到今天,一路都在不断地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不断研究归纳总结出来许多“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当人们在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这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人的“智慧”。

人类最初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呢?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宇宙,这种探索的动力,源自于一种动物本能——好奇心。

来看《百度百科》对于“动物本能”的概念定义:

“动物本能”是指:动物按预定“程序”(程序:事物发展的既有次序和脉络以及方式、方法)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其“意义”(意义:作用和价值)是:维持动物种族生存、繁殖后代。

来看《百度百科》对“好奇心”的概念定义:

“好奇心”是指:喜欢探究“仍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状态;是动物对某事物的全部或部分属性处于认知空白的状态时,本能地想添加此事物的属性在认知当中,这种内在心理,就是“好奇心”。比如:鸡肉有没有能提供生存能量的属性、可不可以吃?

“好奇心”是进化中生存的必备条件,包含:动物至少要知道,哪些东西有可以提供能量的属性、可以吃?哪些动物属于天敌,有吃我的属性,见到要跑?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不仅仅是人类才有好奇心,其它动物也会有,比如:猫。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The Curiosity Will kill A Cat)”,猫的好奇心就很重。

对于人来说: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

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在“动物本能”围绕着“生存”和“繁衍”的力量的推动下,人类去探索这个世界、宇宙,将探索到的成果用语文记录下来,进行分享传递…… 这些探究总结归纳所得到的理论,其实便是一些“用于解决问题的,终将结构化的信息”,也就是“知识”。

为什么是“结构化”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来自于我们去探索宇宙,或者是探索宇宙当中的某些组成部分而获得的,因为一切都存在于宇宙当中,我们探索宇宙而得到的这些信息其实都是对应着宇宙当中的某些组成部分,而将宇宙当中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将会逐渐还原出来一个“整体的宇宙”。

宇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系统,前面我们讲过了,“系统”是由各个“要素”之间“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具有“功能或目标”的整体。组成“宇宙”这个“最大系统”的各个部分,其实就是“系统”当中的各个“要素”,而“系统”的“要素”之间一定有“连接”,我们探索宇宙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其实是对应着这个“宇宙系统”当中的各个“要素”的,所以这些看似碎片化的信息之间其实都是有着关联的,因为“要素”之间是有“连接”的。

这个“宇宙大系统”的“功能或目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去想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目标”是“成为宇宙”,“功能”是“生出万物,让一切万物运动演化下去”…… 这些关于“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不一定是唯一标准答案,也许你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可以是人去赋予的逻辑成立的答案,这个“赋予答案”的过程,更像是你要去找到:这些“要素”之间“连接”起来,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具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呢?或是具有什么样的“目标”?你可以去思考,找到逻辑成立的答案即可。

既然探索宇宙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之间都是有相互关联的,它们是对应着宇宙整体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宇宙大系统”当中的各个“要素”的;这些“要素”之间是有关联的、有“连接”的,当系统当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连接”,所呈现出来的这种——“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的这样一副“画面”,这个“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系统的“结构”!

什么是“结构”?

来看《百度百科》对于“结构”的概念定义:

“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每个“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连接”,都可以视作为:每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各个要素之间的连接”是不是相当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因此,可以说任何“系统”都是“结构性”的!

我们探索宇宙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应着宇宙当中的一部分内容,最终这些信息数量累积起来,彼此连接起来,将会为我们还原出一个更加完整的、整体的宇宙,这是存在于我们大脑认知当中的“宇宙模型、宇宙图谱”,这个我们脑海当中的“宇宙模型、宇宙图谱”同真实的客观宇宙一样都是一个“大系统”。“系统”就是具有“结构性”的,所以出自这个“大系统”的、对应着这个“大系统”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这些“信息”,也应当是“结构化”的,我们需要将这些信息“结构化”,才能让我们逐渐还原出来一个“整体的宇宙”,也就是在我们脑海当中还原出来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完整的“宇宙模型、宇宙图谱”,不然我们获得的这些“宇宙信息”就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就像一堆散乱的拼图拼版根本没有拼接起来,我们就无法获得拼图拼完整时候所呈现的那副“整体的图画景象”,“散乱的拼版”和“正确拼接完成的完整拼图”必然是不同的状态,“我们脑海当中散乱堆砌的信息”和“完整完善的宇宙模型”也必然是不同的状态!所以正如我们要捋清楚各个拼版之间的联系,将散乱的拼版正确拼接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图画”,我们也需要将各种散乱的宇宙信息之间的关系捋清楚,正确拼接起来,这个过程也就是将这些信息“结构化”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还原出来宇宙系统的结构,才能理解宇宙系统的结构,才能还原出来一个更加完整、完善的“宇宙模型、宇宙图谱”。而这些“结构化的信息”就是“知识”。

来看《百度百科》对于“结构化”的概念定义:

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抓住要领,条理分明)。

“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但在头脑中不应该是零散和孤立地堆积的,而应该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点按层次排列,而且知识点之间有内在联系,具有结构层次性。

以上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探索宇宙所获得的信息应该是“结构化”的,因为这些信息对应着这个宇宙,这个宇宙是一个“大系统”,“系统”都是具有“结构性”的,“系统”当中的内容(要素和连接)是可以“结构化”地呈现的,因此这些对应着“宇宙大系统”的内容的信息,也是可以“结构化”的,也应当是“结构化”的。

这些对应着“宇宙大系统”的“结构化的信息”,就是“知识”,知识的内容是对应着这个宇宙的。

探索这个“宇宙大系统”,所形成的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观点体系”,就是“宇宙观”,也叫“世界观”。

为什么说“宇宙观”就是“世界观”呢?

因为“宇宙”其实就是“世界”。

“宇宙”是指: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在这些时空当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来看《百度百科》对“宇宙”的概念定义:

从“物理学”维度(维度:思维角度)所指的“宇宙”,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含;包括各种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电磁辐射、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其中“普通物质”包括“行星、卫星、恒星、星系、星系团、星系间物质…”等。“宇宙”还包括影响物质和能量的物理定律,如“守恒定律、经典力学、相对论…”等。

从“哲学”维度所指的“宇宙”,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等,及其所产生的一切事物的统称,是物质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哲学上“宇宙”又叫“世界”。

再来看《百度百科》对“世界”的概念定义:

中文当中的“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其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广义上的“世界”一词,指的是“全宇宙”。

可以看到:“世”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是“时间和空间之和”,这同“宇宙”的概念定义“一切时空之和”基本相吻合。

所以我们说“世界”和“宇宙”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世界观”就是“宇宙观”。

探索这个“宇宙大系统”,所形成的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观点体系”,就“世界观(宇宙观)”。

而这些关于“世界观(宇宙观)”的理论学说,就是“哲学”。

来自《百度汉语》对于“哲学”的概念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来自《百度百科》对于“哲学”的概念定义: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其实《百度百科》和《百度汉语》当中的词条内容,随着时间可能是会发生改变的,在我写现在这篇文章的大约一年以前,那时候我写的另一篇文章当中同样有收录《百度百科》和《百度汉语》当中所查到的关于“哲学”的概念定义,当时查到的概念定义是这样的: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学说。

大家可以看到,距今一年以前我查到在《百度百科》当中对于“哲学”的概念定义,与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当下所查到的《百度百科》当中对于“哲学”的概念定义,已经出现了一些内容上的不同,区别在于:

之前的版本:“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学说。

如今的版本:“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之前的版本是罗列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这些内容,而如今的版本只概括为“世界观”,并没有再罗列出“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这些内容。

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两个版本的概念定义,在我看来都是正确成立的,因为“世界观”也就是“宇宙观”,宇宙是包含了所有的一切在里面的,也就是说:“世界观”其实可以看作是包含了“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甚至是更多的内容在其中的。

因为“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都是和“人类”相关的内容,这是关于“人类的价值观”、“人类的人生观”、“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研究的对象是“人”,是和“人”有关的内容;而“人”本身就是“宇宙”当中的一部分,所以“宇宙观”当中也应当包含“与人有关的观点理论”,这些“与人有关的观点理论”也就涵盖了“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在其中。

所以《百度百科》曾经对于“哲学”的概念定义版本,罗列出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这些内容,这样的罗列方式固然能让读者对于“哲学”所包含的内容,能够理解得更细致一些,而现在的概念定义版本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已经没有罗列出“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来,但其实也没毛病,因为“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本身也可以视作为是“世界观”当中的一部分内容,甚至“世界观”当中还包含了更多其它内容在其中,所以“现在的概念定义版本”更加浓缩地将“哲学”概括为“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什么是“世界观”呢?

世界观

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观”,大家可以阅读《世界观》一书,作者:理查德·德威特。

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剖析(好奇心知识世界观)(1)

《世界观》

来自《世界观》对“世界观”的概念定义:

“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版一样相互联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

在这里强调了“世界观”是一整套“观点体系”。“体系”可以看作是“系统”在另一种语境下的更合适的称呼,同样也是包括三种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世界观”这套“观点体系”当中的各个“观点”就是“要素”;各个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这就是“连接”;“功能”是让我们逐渐建立起越来越完善、完整的“知识体系”、“智慧体系”,让我们拥有更全面发展的智慧;“目标”是让我们在大脑当中逐渐建立出来一套更加完善、完整的“宇宙模型、宇宙图谱”,这套“宇宙模型、宇宙图谱”的内容所对应的,就是真实客观世界当中的“整个宇宙”,这套存在于我们头脑当中的“宇宙模型、宇宙图谱”,其实就是我们的“世界观”。

来看看《百度百科》对“世界观”的概念定义: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处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时,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 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关于“如何行动”的部分,就关系到“方法论”了,“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再看看《百度汉语》对于“世界观”的概念定义:

“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指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现在我们对于“世界观”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虽然在《百度百科》和《百度汉语》当中没有强调“世界观”作为“观点体系”的这种“系统”的属性,但是我们要知道:“世界观”是一套“观点体系”。这套“观点体系”用语文表达出来,所呈现的理论,就是“哲学”。

当然在“世界观”当中,其实还包含有“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等这些内容,这些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价值观”?

什么是“人生观”?

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

“方法论”我们刚才有说到了,来自《百度百科》的概念定义: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是关于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

“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总结来说,“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遇到各种问题应该怎么办?”…… 这样的理论,由这些理论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在《百度百科》的概念定义当中也提到了“方法论”是一套“理论体系”,也就是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的。

“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包含途径、步骤、办法…等;指关于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

人生观

来自《百度百科》对于“人生观”的概念定义: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作用、价值)”、“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及目标、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的具体行为模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是指:人的一生。

来自《发展心理学》对于“人生观”的概念定义: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目的”是指: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生态度”是指:人怎样对待人生?

谈到“人生观”,除了要涉及“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外,还要谈及“对人生的评价”。

“人生的评价”是指:人如何活着才有用、有价值(即:有意义)?

在“人生观”中,“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对人生的评价”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结构。

所以“人生观”可以总结为:是以“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么对待人生?”、“人如何活才有用、有价值?”这三种问题的论述论证理论作为“要素”,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观点理论体系”。

并且在《百度百科》的概念定义当中也有讲到:“人生观”是“世界观”这个“更大的观点理论体系”当中所包含的一个“较小的观点理论体系”,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系统”当中所包含的“较小系统”。

价值观

“价值观”也是一套“观点体系”,它也是在“世界观”这套“更大的观点体系”当中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也是“大观点体系”里面所包含的“较小观点体系”,是“大系统”里面所包含的“较小系统”。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的系统性集合,所形成的“观点体系”;那么“价值观”就是:人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的看法和观点的系统性集合,所形成的“观点体系”。

既然是对于各种事物的“价值”的看法和观点,那什么是“价值”呢?

“价值”这一抽象概念,从不同的维度(思维角度)出发,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其所指向的概念内涵(概念的内在内容,即:这个概念是什么?)可能会有不一样……

比如:从“经济学”的维度去看,“价值”是指“商品的一种属性”,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它商品的多少,这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而在某些语境当中,比如我说:“这本书很有保存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用途、积极的作用”。

对于字面上的同一个“概念”,不同人可以从不同维度去看、去定义,各自使用时候的场景、语境也会有不同,使得字面上的同一个“概念”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定义的版本。

比如“人格”这个概念:

我们常常说“人格平等”,其实这是从法律维度去讲的“人格”,这个“人格”是指:“自然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摘自《百度百科》);也就是说:法律赋予每个人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以及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人人平等的。

而从心理学的维度去讲的“人格”就是另一个概念内涵。

在《百度百科》当中,对于心理学上的“人格”的概念定义是:

“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

在《基础心理学》当中,对于“人格”的概念定义是: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可见,从心理学的维度出发,《百度百科》和《基础心理学》当中对于“人格”的概念定义,都是在描述着同一种东西,只是表达方式有不同。

上面举了“人格”这个概念作为例子,让大家看到:字面上的同一个概念,不同人从不同维度出发,可能会给出不同的概念定义的版本,正如字面上同样是“人格”这个概念,“从法学的维度出发”与“从心理学的维度出发”是指向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内涵的。

“价值”这一概念,也是如此。

不同人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待,或者在不同的使用语境中,对于“价值”的概念定义可能会有不同。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价值观”当中的“价值”是指什么,我整理了一些《百度百科》当中对于“价值”的概念定义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价值”指:正面积极的作用。

“价值”泛指“客体”(客体: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对于“主体”(主体: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即:有意识的人)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效应关系”。

举例说明:某些事物(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于我(主体)来说,它对“满足我的需要(满足主体需要)”表现出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那么它对我来说就是“有价值”的。这个“积极正面的作用、效用、效益”越大,就越有价值,反之就越没有价值。

那么大家是否对“价值”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呢?

而“价值观”就是我们去衡量、去判断“各种事物的价值”,然后再将“各种事物的价值”进行比对,我们要去衡量出:哪个事物、哪个选项的价值更高?哪个事物、哪个选项的价值更低?

然后我们就能够做选择:选择更高价值的、更好的选项。

这些我们去“衡量、判断事物价值”的理论,以及“比对各种事物价值高低”的理论,以及“如何在各种价值之间做选择”的理论,它们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套“观点理论体系”,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价值判断”的“理论体系”,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做选择。

来自《发展心理学》对于“价值观”的概念定义: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在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内部尺度。

来自《百度百科》对“价值观”的概念定义:

“价值观”是基于人在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价值观”是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这些标准都可以称为“价值观”。

至此,相信大家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关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的理论学说,就是“哲学”。

哲学

在中国古代,本没有“哲学”这个概念,也没有哪位思想家被称作“哲学家”,“哲学”这个词是后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起初是用来翻译一个英文单词“philosophy”,而英文当中的“philosophy”是来自于拉丁文的“philosophia”,而拉丁文的“philosophia”又是从希腊文“Φιλοσοφία”演变而来。

所以追溯到源头,“哲学”本是一个源自古希腊的词语,这个词语原本的意思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Philosophia”,它是由“philos”和“sophia”两个部分构成的,其中前部分是动词“philein”,意为“爱、追求”,后部分是名词“sophia”,意为“智慧”,合在一起变成“Philosophia”,是指“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热爱智慧、追求智慧、拥有智慧。

因此“哲学”是关于“智慧”的理论学说。它源自于人类对智慧的热爱,对智慧的追求,源自于人去探索宇宙万物,获得了各种知识,逐渐完善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这些理论通过概念推理的形式、用语文表达出来,便是一系列的“哲学理论”,这些“哲学理论”也是帮助他人获得“智慧”的理论。

因此,可以说“哲学”是帮助人们获得“智慧”的理论学术。

你想拥有“智慧”,那就需要去完善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你将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用语文表达出来,呈现出来的这些理论,就是“哲学”。

“智慧”让你能够运用知识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你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让你能够“知道”,这需要“世界观”,你能够有“判断力”,需要“价值观”,你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有相应的方式方法,这是“方法论”。

这些都将体现为你具有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智慧”体现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