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沉下去才会浮起来(沉下去不易浮起来更难)

人要沉下去才会浮起来(沉下去不易浮起来更难)(1)

人要沉下去才会浮起来(沉下去不易浮起来更难)(2)

人要沉下去才会浮起来(沉下去不易浮起来更难)(3)

人要沉下去才会浮起来(沉下去不易浮起来更难)(4)

◎陈建新

《县委大院》被认为是国产电视剧的年底压轴巨献。作为正剧,相对于其他题材而言,较难出新。然而,正是在这个难出新的领域,《县委大院》趟出了一条新路——减少故事化、娱乐化的扭曲,力图呈现生活的本质,用本质打动人。这不可避免地抬高了观看门槛:

首先,冲突减弱了,靠什么抓住观众?其次,多主线,会不会显得零碎?其三,细节从哪儿来?是否有趣?

在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上,《县委大院》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足为后来者镜鉴。整体看,《县委大院》通过传统美学的“散点透视”法,重建了叙事逻辑,实现了对现实主义的呼唤。而现实主义的使命不仅在反映现实,还要概括现实——在概括力的拿捏上,《县委大院》仍有向上的空间。

通过四个人的跌宕起伏

写出“崇高美”

如果想偷懒,《县委大院》完全可以采用老套路:设计出一串反派,他们懒政、贪腐、保守,但精于伪装;通过与他们斗争,正面人物取得胜利,正义于是显扬、工作亦得以推进。

旧套路的好处是,黑白分明契合人类的娱乐思维,可以把故事讲得高潮迭起、回肠荡气。可现实世界中的黑与白,加起来可能也不足0.1%,99.9%是灰色的。我们生活在超复杂系统中,绝大多数问题无法带入二元思维,把正剧拍成“谍战剧”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如何才能突破旧套路呢?县委大院的日常是琐碎的、忙碌的、平凡的,本身不具审美性,搬到影视剧中,观众会不会感到乏味?为此,《县委大院》创作团队选择了一种“去中心”的叙事策略,即不聚焦于一事、一人、一时,而是从多焦点入手。

全剧至少有4条故事线:

新县长(后任县委书记)梅晓歌(胡歌饰)脚踏实地,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前县委书记吕青山(黄磊饰)甘做人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宁可牺牲自己,为梅晓歌“排雷”。

继任女县长艾鲜枝(吴越饰)干练高效,对百姓充满真情。

刚毕业的大学生林志为(张新成饰)进县委当科员,嫌工资少,且不满办公室生态,曾想辞职创业,但在基层锻炼中,意外找到了人生方向。

看上去,4条线似无关联,但主题相同,即“怎样当好基层干部”?除了责任感、事业心、工作能力,四个人都对人民有一份浓烈的真感情——不论个性怎样不同,不论现实有多少诱惑,不论遭遇多少挫折……这份感情不断被提纯、被放大,最终实现升华。

林志为呈现了这个升华的发生,艾鲜枝呈现了这个升华的发展,梅晓歌呈现了这个升华的高潮,吕青山呈现了这个升华的结尾。《县委大院》巧妙地将批判现实主义提倡的“呈现人物性格成长史”分成四段,分配在四个人身上。所以不用讲一个大故事,同样表达出了“崇高美”。

通过“求真”

在多元真实中找到基本点

“散点透视”难操作,因为易写散。

《县委大院》多达四条线,还要加上一些副线,如梅晓歌与妻子乔麦(万茜饰)之间的纠结,其中大量使用倒叙,演员要呈现不同年龄时的角色特点;在治理污染中,各方的不同表现;拆迁中遭遇的抵抗;政策执行中经历的各种意外……怎样才能将这些纷繁的内容“捆”起来?《县委大院》牢牢把握住了“真相”二字。

在后真相时代,“真相”是稀缺品——因为人人都自以为了解“真相”,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今天,真相不止一个,不同人相信的真相完全不同。

以治理污染为例,村委会主任梁三宝便质疑:在饿肚子和污染之间,谁更重要?我不管那么多,只要我还当村委会主任,我就要让村里所有人吃饱饭、娶上媳妇。

邻县九原县县长曹立新是梅晓歌大学时代的学长,二人私交甚笃。曹县长能力强、有担当,可他为迎合上级,竟虚报目标,明知污染已祸及邻县,却“推心置腹”地对梅晓歌说:治理污染也行,但花钱花时间,到我离任,能治好吗?

曹县长、梁三宝都看到了真相,但他们看到的和梅晓歌看到的完全不同,三人都在追求真相,反而无法取得共识。

在《县委大院》中,对“多元真相”的呈现淋漓尽致,梅晓歌也常被误导。如乡党委书记李保平推出“围炉夜话”——每周末,基层干部与村民座谈,现场解决问题,一时颇有口碑,梅晓歌也想将其树为典型。

可事实上,“围炉夜话”的背后是形式主义,基层干部被要求三次入农家,普法、宣传政策等,不仅要农民签字确认,还要拍现场照片。农民不需要,基层干部便找各种借口入户,成了扰民。

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了解真相,才能看到真实的百姓,才能建立起对人民的真感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

在梅晓歌等人身上,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对真相的不懈追求。一旦发现真相,他们有勇气自我批评、改弦更张,虽然他们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艾鲜枝是霹雳火,骂得痛快,改得也痛快;林志为充满正义感,斯文却不乏豪气;梅晓歌做事踏实,闻过必改;吕青山则正义凛然,连老书记也被他折服。

通过“求真”,《县委大院》把各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对人民的真感情”找到了现实基础,使“散点透视”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通过深挖

从真实中找到趣味

沿着“求真”这一核心,《县委大院》从真实中找趣味,体现在三点上:

首先,呈现出基层工作的种种艰难。

工作高度繁忙下,人人都要牺牲健康、牺牲家庭生活,乃至情绪失控。林志为帮女同事捡文件,晚了一两步,艾鲜枝立刻斥责:“下回别再让我等你。”在办公室中,有的同事排挤新人,领导未直接干预,却洞若观火……可付出这么多,却未必能成事。正如剧中呈现,为完成市里安排的招商任务,两县互抢投资人,投资人酒席间回房换衣服的工夫,就被邻县偷偷架走……这样的故事编不出来,只能在基层工作中遭遇。

其次,展现了基层社会的多元性。

以梁三宝为例,他是多年的村主任,威信高却自满,总结的工作经验就是“该硬的时候就得硬”,常用恫吓代替沟通。村中某家的鹅被邻居的车轧死,双方争执不下。梁三宝说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村委会买下死鹅,炖了请65岁以上老人“吃肉喝汤”;二是拿棍子去把对方打一顿,然后蹲监狱。半哄半吓唬,便解决了纠纷。

再如鹿泉乡党委书记李保平,动辄拿出一副“上级不懂农村”的神态,时常巴结领导、哭穷。可得知驻村干部出了意外,认识其父亲的李保平动了情:“这让我和他家怎么交代啊……”

还有“电老虎”、供电所所长曹建林,觉得林志为看不起他,不顾林酒精过敏,换大酒杯且斟满,说你们长岭村人喝酒不实在。当林志为一口喝干时,他便立刻忘掉了旧怨。

乡村社会复杂多元,无法用憨厚、乡愚之类简单概括,既有得寸进尺的懒汉,也有家暴的无能丈夫,还有心胸狭窄的邻里,更有朴实的人……这决定了乡村问题的复杂性。正如梁三宝所说:县长的条子,也不是各部门都能给安排的,基层的官不好当,得挨家挨户拜码头。

其三,剧中语言来自真实生活。

出了负面新闻,怕母亲担心,梅晓歌便开玩笑说:“上新闻的都不是大事,大事上不了新闻。”为说服老书记拆迁,吕青山表示:“您当年告诉我,功在千秋的事情,别人不能理解,那就先干着,慢慢理解。”拆迁计划让吕青山得罪了太多大领导,被迫离开岗位,他却说:“拆迁是个数学题,不怕答错了,怕的是不给你解题的机会。”包括梅晓歌提出的口号“不哭穷,不叫苦,不演戏”,充满生活气息。

再如梁三宝在谈到基层工作经验时,说:“农村一物降一物,老虎棒子鸡,我们连蛋都算不上。”这些鲜活的语言,如非刻意挖掘,很难被呈现出来。

通过“沉下去”

实现“浮起来”

写实主义靠的不是才华、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灵机一动,而是深入写作对象内部去调查,去搜集材料,去找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语言。《县委大院》让人眼前一亮,正因为它复归了这个好的创作传统。在今天,这样肯“沉下去”的作品并不多。

当然,“沉下去”之后还要能“浮起来”。“沉下去”是写实主义的前提,而“浮起来”决定了创作的品质。所谓“浮起来”,就是要有概括力,能将纷繁的生活加以提炼,从细节走向情节。只有情节,才能推动故事前行。如概括力不足,细节多而情节少,会给观众以汗漫之感。

也许,将梅晓歌与艾鲜枝人物形象的区别变得更明显一点,将治理污染与招商引资结合成一个故事,让林志为更早下乡锻炼,让吕青山转到新岗位后也能与梅晓歌等人发生联系……《县委大院》也许会更好。

此外,正剧也要有文戏,梅晓歌、艾鲜枝、吕青山有共性,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在生活中也应各有趣味——工作之外的他们,应有其他交集。人是多面的,丰满的工作、薄弱的生活,未必是常态。

从“散点透视”看问题难,写群像更难,《县委大院》得到好评,说明在今天,现实主义并没过时,依然有生命力。只要愿意下工夫,只要能坚持它的创作规律,相信会有更多的好剧奔涌而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