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小灵通的品牌有哪些(曾经风靡全国的小灵通)

电视剧《狂飙》中,高家兄弟二人,靠卖“小灵通”赚到了“第一桶金”,然而现在提到小灵通,可能很多00后都不曾耳闻,因为小灵通似乎在一夜之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20世纪90年代初,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吴鹰、黄晓庆合伙创业,成立了斯达康公司。不久之后,他们受到邀请带着团队回到国内,加入了陆宏亮创立的公司,吴鹰担任首席执行官,陆宏亮担任总裁。其实斯达康的核心技术来自日本通信巨头NTT开发的“个人移动通信系统”,又称“手持式无线电话系统”。

原来小灵通的品牌有哪些(曾经风靡全国的小灵通)(1)

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给了吴鹰灵感,为了方便人们记住,他把这项技术命名为“小灵通”。事实上,“小灵通”技术是一项混合业务。因为使用的载体就像手机,可以使用的是固定电话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可以移动和随身携带的座机。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小灵通”采用微蜂窝技术,但是不支持移动通信的网络技术。自诞生以来,它一直是一项相对落后的技术。

然而,“小灵通”风靡全国,完全来自一个历史机遇。2000年,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分离,成为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当时,移动和联通有自己的移动通信业务,但电信没有移动通信许可证,只能愤怒地看着其他兄弟“喝酒吃肉”,电信一直想找到一个可以与移动通信业务相媲美的新项目。

剧中,高启盛鼓励哥哥投资开店,提到浙江正在试点 “小灵通”非常贴近现实,因为“小灵通”是从浙江逐渐推广到全国的。在电信和移动分离之前,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访问日本,了解了PHS技术。他对这种“无线通信,无线通信许可证”的新技术非常感兴趣。因此,余杭电信和斯达康公司合作,正式推出“小灵通”业务。比起移动通信每分钟5毛钱的双向收费,“小灵通”业务单向收费,每分钟才两毛钱,不仅送手机,还有不同的套餐可供选择,整体价格与固话业务相似,远低于移动和联通。

在当时,普通城镇职工的最低基本工资标准还不到每月500元。相比之下,“小灵通”的价格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自然受到许多工薪阶层的欢迎。很快,廉价物美的“小灵通”业务就被电信和网通所吸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据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8月,“小灵通”在中国大陆200多个城市开业,网上用户数超过600万。

2006年10月,“小灵通”用户数量达到历史顶峰,在中国大陆拥有9341万用户,全球用户数量超过1亿。当时很多卖小灵通手机的运营商,只要有渠道拿到现货,就可以等数钱数到手软。因此,高启盛乘胜追击,铺了几十万台“小灵通”,但也不能说他的决策失误。

那为什么仅仅几年,红火一时的“小灵通”突然不“灵”呢?

原因是“小灵通”的信号太差了,由于缺乏基站,“小灵通”在功能上总是与手机有差距,不能像手机那样漫游,只是固话的补充和延伸。没办法,“小灵通”信号差是因为“先天不足”,只是一个时代的短期替代品。虽然中国电信行业选择了GSM技术,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GSM网络,但由于国内移动通信行业起步较晚,在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方面处于落后地位。

在此期间,虽然电信和网通早就知道“小灵通”在技术上存在不足,但他们闭着眼睛先赚一笔钱,因为他们渴望通过手机移动和联通赚很多钱。而斯达康公司也依托“小灵通”技术,年收入超过210亿元。

2009年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文件,明确要求所有1900mHz-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确保TD-SCDMA系统对1880mHz-1900mHz频段无有害干扰,TD-SCDMA为3G技术。而且,当时移动的“全球通”客户套餐已经实现了单向收费,甚至在电信新推出的手机套餐中,“天翼”的优惠费用最低降至0.06元/分钟,比“小灵通”还便宜0.2元/分钟。

便宜的通话价格一直是“小灵通”的最大优势,但移动和电信的“绝杀”完全让它失去了抵抗能力。2011年,“小灵通”正式退市,为通讯新宠3G让路。很多囤积了大量“小灵通”的卖家一直抱有幻想,总觉得用户基数巨大,不可能真正退出网络。然而,时代的洪流永远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迭代,最终使“高启盛”们输得一败涂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