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

求 索

1984 年 2 月,我正式退休了。

退休后,想的最多的是,今后应干些什么?当时我刚刚五十五岁,人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心想,总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吧。人活着总得有点追求,有所爱好。活要活得充实,活得健康。当然,首先应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觉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既是方向也是目标。老有所学是首位,因此决心在“学”上下功夫。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1)

与夫人毛爱菊


(一)太极拳给我带来健康和快乐

1982 年夏,我在昆明疗养院,初次接触太极拳运动,它那刚柔相济、虚实分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深深吸引了我,我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4 年退休后,我师从北京太极拳著名教练何明发老师学习太极拳。在学习班里,由于我学得快,动作准确,老师就指定我为学习班的小教员,老师不在时,由我带领大家练习。学习班结业后,老师留我作他的助理教练。后因学习班人多了,老师一个人管不过来,分成两个队,他带一个队,我带一个队,分头教学。

我曾受老师委托,到育英学校,办过两期太极拳训练班。后因精力不够,我向老师辞退了教学工作。

根据广大群众要求和大院家属委员会的委托,我在装甲兵机关大院办起了太极拳学习班,一年办二、三期,每期四、五十人。学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有一段时间,由机关行管部门组织,机关首长带头,一、二百现役军人参加,在早操时间里,由我带领大家练习太极拳。这一活动,把机关太极拳运动推向高潮。

屈指数来,我练太极拳二十多年了,一大批太极拳爱好者,不分春夏秋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天天练,不间断,在我们大院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太极拳队伍。更可喜的是,涌现了一大批太极拳骨干分子和多个好的教练员。

我很喜欢太极拳,也曾操过不少心,流过不少汗,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但受益匪浅。回想八十年代,我每天必须早起,提上自己的录音机,做好准备工作,定时定点,给大家放音乐带,领大家练拳。

那时,没有活动经费,就连录音机、录音带、电线等都要自备。而有的东西用钱都买不来,怎么办?自己动手制作。

如:当时,除简化太极拳、剑外,一些深受大家欢迎的传统的太极拳、剑,基本上都没有伴奏音乐。打起拳来,死气沉沉,快的快,慢的慢,很不整齐,很不美观。为了提高大家的情趣和集体打拳时动作的协调统一,我不仅找来一些民族乐曲,为太极拳、剑配上了适用的音乐外,还专门为几套太极拳、剑匹配了带有动作口令的录音带。这件事,困难大,我一人无法完成。我便动员我的老伴、儿媳、儿子和我分工合作,自己动手录制。经过反复试验,花费了不少时间,克服了不少困难,一套带有动作口令的录音带终于制作成功了。很受大家欢迎。这套录音带一直沿用十余年,我为很多人复制了这套录音带。还有些拳友到国外工作、探亲,也要带上这盘录音带。

有一位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炊事员,出国前,要我为他复制了这盘录音带,一年过后,他来信说,原来的录音带用坏了,希望我为他重新制作一盘。他说,外国人也喜欢咱们的太极拳,他正带领一些洋徒弟学习咱们的太极拳呢!

我老伴的好友见了我说:“我女儿很想跟你学习太极剑,你能教她吗?”我愉快地答应了。

她的女儿悟性好,肯下功夫,进步很快。后来,她上了大学,剑术进一步提高。一次,在北京市大学生运动会的太极拳比赛中,她参赛的《武当太极剑》获得全市第二名。

有个在美国留学的女孩子,暑假回国探亲,要求跟我学习太极拳,学了一个多月,她很满意。临走前,约我和她一起拍照留念,并买了不少太极拳书籍送我。每年春节,她都要从国外寄贺卡向我拜年。有一次,她还专门从国外买了一件很时尚的红色连衣裙,托人送给我老伴,我们全家人很是感动。真是万里送“时尚“,礼重情更浓。

有一天,一位同志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人请你钓鱼”。我听后又高兴,又惊讶,心想,我和这位同志关系一般,我 很纳闷,他怎么会请我钓鱼呢?原来是他的夫人正跟我学太极拳呢。到了鱼塘,我见了这位同志,首先向他表示感谢。他哈哈一笑说,快架杆下钩吧!这一笑,我们之间的感情距离拉近了。真可谓:

哈哈一笑情自有,钓事虽小意长留。

人生何处不相逢,朋友多了路好走。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2)

作者在练太极拳

练太极拳,在我的后半生中,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使我的身体得到很好锻炼,。交了不少朋友,他(她)们给了我很多关照和温暖。有的拳友为了表达心意,集体凑钱,买鲜花送我,令我感到很欣慰。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二)音乐伴人生

音乐,在我的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从我记忆开始,就喜欢听音乐。在陕西农村接触和能听到最多的是秦腔和地方小调。最喜欢听的是秦腔的伴奏音乐,当然,唱腔也很动听。秦腔的伴奏音乐和一些曲牌,我都能背诵而出。三叔喜欢唱秦腔,一有空,他就叫我和他一起唱,我用口音给他伴唱。他鼓励我学拉板胡。因条件不具备而罢休。

上了初中,国立四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拉京胡,唱京戏,用二胡演奏广东音乐很流行,很快我也喜欢上了。没有乐器,我跟同学们打蛇,用蛇皮自己制作京胡和二胡,同学们都是这样做。我学习的第一个二胡曲是《小白菜》,学唱的第一支歌是《塞上春光好》。

听别人唱歌很好听,就让别人一句一句的教唱,不懂曲谱是做什么用的,同学们说:“你先学会识简谱,就会按音阶唱歌了。”

此后,我努力练音阶,练拍节,逐步学会拿歌谱唱歌和按曲谱拉二胡了,非常高兴。

到了高中,我学习二胡、京胡已经有了基础,并能演奏一些好听的广东音乐。如:《平湖秋月》、《良宵》、《春江花月夜》等曲目。同学们唱京戏,我可以用京胡为他们伴奏。

我记得好朋友王清泉最爱唱《汾河湾》和《苏三起解》。唱京戏也是一种时髦,可以消愁解忧。

后来,参加了重庆市立二中的《惊涛国乐社》。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3)

作者的演出照(一)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4)

作者的演出照(二)

参军后,由于我有一些音乐基础,能拉二胡,被分配到三十一师文工队工作。师文工队不是完全专业化的文艺团体,尤其是在战争环境,主要是作宣传鼓动和战场救护工作,在朝鲜战场上,领导提倡每人必须学会一专八能,除专一门外,吹、拉、弹、唱都需会一些。我除了拉二胡、弹三弦、唱歌、跳舞、说快板、还能演话剧,后来当了乐器组组长。

1984 年退休后,现代化的录像机出现了,我开始用录像机从电视台录制我喜欢的歌曲、器乐曲等节目,至今已录制近七十盘录像带,每盘按序登记曲名,平均每集五十首,也足有三千多支好歌,供自己欣赏。

我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将每首歌曲按第一个字的笔画排列成总目录,抄在一个本子上,想听哪首歌,找起来很方便。

每天只要有时间,我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听音乐,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九十年代初,我参加了总参谋部老战士合唱团。团内纪律严明,要求很认真,。每周活动三次,每次两个半小时,每年总团要进行一、二次汇演。合唱团为了参加全国全军大型活动,几乎每个寒暑假都要加班加点排练节目,感到很紧张、辛苦。但十余年下来,对我的音乐修养如:发声方法、气息运用、识谱能力、尤其是音乐欣赏都有了很大提高。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5)

这是在 A 坦克团演出时留影 右起:三排第二人为作者

总参老战士合唱团是一个什么样的团体?现将一些报刊的文章,摘录几段如下:

在首都北京,有这样一群特殊老人:年轻时,他们南征北战,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步入晚年,他们壮心不已,放声讴歌新时代,用歌声鼓舞人们的斗志。他们登上过人民大会堂的庄严舞台,也曾走进北京音乐厅的艺术殿堂。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回荡着他们的歌声,这就是总参老战士合唱团。

她成立于 1987 年 7 月,现有九个分团七百余人,其中不少是老红军、老八路、老专家、老教授,平均年龄七十六岁,年龄最大的八十五岁。

排演的节目,从成立之初单一的合唱,发展为多声合唱、舞蹈、话剧、器乐等二十余种。

合唱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群众性业余合唱团,在军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合唱团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军队”的主题,始终坚持“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先进文化”的宗旨,坚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丰富离退休生活,鼓舞官兵斗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军性、全国性的演出和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六十六个。【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多次对合唱团的事迹给予集中报道。2002 年,在中组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全国首届老年文艺节目调演大赛”中获一等奖;2005 年,参加了全军“神圣的使命”战斗精神歌咏大会,,荣获“特别荣誉”奖;连续多年参加“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

多次受到中央首长、军委领导的亲切接见。

二十年来,合唱团深入部队、院校、乡村、街道慰问演出达三百余场,直接观众达五十万人次。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热烈欢迎,被人们誉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弘扬先进文化的尖兵。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6)

2006年结婚五十周年金婚照


第三次回故乡

2007 年 5 月,夫人爱菊和儿媳田梅陪我回到陕西故乡。这一次老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孙子辈和朋友用数辆小汽车把我迎回家的。水泥马路直通家门口,房子多了、新了、好了,原来义门村西堡只有两个巷子,现在是五、六个巷子,二百多户人家。孩子们上学有了好的校园和课堂。电气化、水利化、机械化、化肥化给农民带来利益和方便。

电视电话家家有,

粮菜瓜果满田园,

地肥水美人勤奋,

丰衣足食民心安。

能顺利圆满完成这次故乡之旅,了却我心中一件大事,不能不提到几位大力相助之人:

首先,促使我此次故乡之行的,是侄孙增良,当我们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增良及妻子王萍就始终陪伴着我们。车接车送,住的是渭南最好的饭店,尝遍了陕西名菜小吃。他们陪我们登华山,观秦俑,游华清池,攀捉蒋亭,并用镜头记录下我们回陕探亲、游览的全过程。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7)

生活照(一)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8)

生活照(二)

王萍约了娘家兄弟姐妹数十人与我们同餐同乐,并赠送字画及精美工艺品作留念。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9)

2007年回故乡时和渭南的亲人合影

刘天顺和妻子芳芳是我们的老朋友,得知我们回陕西,他们放下繁忙的商务于不顾,整整三天,全程陪伴我们。住的是富平风景区的高级宾馆,驱车 20 多公里,请我们到著名的农家乐园吃各种特色饭菜,动用两部轿车,供我们使用。几天来多次往返蒲城与富平之间,使我们有机会参观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专程到流曲探访了我的母校,又奔赴村镇看望了老同学。最后夫妻二人又专程送我们到渭南上火车,对于他们的盛情款待我深表谢意。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10)

渭南亲人在火车站送我们回北京

侄儿忍三和科五是我回到家乡一切活动的主要筹办人。他们费尽心思,安排我的行程和筹办酒宴。第一餐是在忍三家招待的,据说每家各自做了拿手菜,有的专门从荆姚买回我多年想吃的饸饹 给我解馋。

我这次回家,除了拜祭父母亲、三叔父及几位兄长陵墓外,另一项重要活动是请亲戚朋友、乡亲和老同学们吃一顿团圆饭,表示我的一点心意,也是一种团聚的好方法。离家数十年,有这种机会不容易。科五等侄儿、侄媳们尽了很大力,总的来说我很满意。美中不足的是厨师技艺不是太好,色、香、味平平,我真担心大家没有吃好。宽一等九个侄儿专门为我制作了很大、很精致的手工艺挂匾作为留念,现挂在我家一面墙壁上,我感谢他们对我的厚爱。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11)

2007年第三次回到故乡与侄子(女)外甥(女)的合影

侄孙增强精心给我绘制了一幅义门村详细平面图。注有各生产队的划分、道路、巷弄、左邻右舍及各家住户的姓名,使我这位长期在外的游子,一看,对家乡的巨大变化,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深感高兴。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12)

2007年第三次回到故乡与家人合影


再上一层楼

后来年龄大了,腰腿不灵活了,我逐渐退出钓鱼、跳舞和太极拳运动,干点力所能及的事。

电脑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听别人讲,电脑很神奇,用处很大,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于是我又报名参加了电脑班和摄影班当小学生,经过努力,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八十岁学电脑,现在不仅可以在电脑上看新闻、查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下载所需,还学会汉语拼音在电脑上打印文件和进行对话交流,用 photoshop 制作照片。

我也喜欢诗词,但觉得什么平仄、押韵、对仗,高不可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老年大学诗词班。在诗词班,听北京师范大学李泱泱教授讲课,不仅使我了解了诗词格律的基本概念,还增长了文学、历史知识,初步学会了写作诗词。

三年来,我写作诗词四十余首,有五、六首诗词和七、八篇文章发表在《中国老年报》、《军休之友》、《老战士之友》和《同心刊》等刊物上。虽然写作水平还很肤浅,但学习给我带来的是精神享受,有收获就是快乐。用一首诗表心情:

红颜飞逝两鬓霜,

翁妪一堂论华章,

櫔骥丌忘千里志,

老有所为也风光。


刘鸿烈生平简介: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13)

刘鸿烈

刘鸿烈 (1927.7-2018.7) 装甲兵总部副师职军人。“甲等功”、“大功”和“三等功”荣获者。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功勋章两枚。陕西省蒲城县义门村人。

刘鸿烈1943年前在家乡义门村学校读小学,1943年7月在四川阆中国立第四中学读初中,1946年12月在重庆市国立第二中学读高中。

1949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贵州剿匪战役。1951年3月25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

在贵州剿匪战役中,刘鸿烈和战友们勇敢战斗,一边发动群众,一边追击敌人。他满怀革命激情,积极宣传动员群众拒匪抗匪。工作中他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成绩突出,圆满完成剿匪任务,被部队授予“甲等功”一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中, 刘鸿烈和另一个同志带领六个担架队员,抢救留下的伤病员,他们一边奋力抢救伤员,一边冒着敌人的炮火追赶部队,在敌人炮弹如雨封锁的公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全体担架队员和救护的伤病员,走了一天一夜,终于赶上大部队。因此,荣立“大功”一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金城防御战中的一天深夜,在路经一处敌炮火封锁线时,他从河水里救起一名被炮弹打断腿的文工团女战士,当时血流不止,为了让战友尽量减少痛苦少流血,他就趴在地上背着这位伤员爬行,并很快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荣立“三等功”一次。

刘鸿烈还荣获“通令嘉奖”二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功勋章两枚。

刘鸿烈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4月调十二军二三六团任俱乐部主任。1955年授予少尉军衔,1962年晋升为大尉军衔。1959年7月调军委装甲兵总部工作。1982年任副师职俱乐部主任。1984年退休,安置在北京市海淀区西翠路军休所。

刘鸿烈退休后,参加了总参老战士合唱团和老年大学等,出版了回忆录《我的故事》一书。被家乡的省、市、县图书馆收藏。

2018年7月19日病逝于北京301医院。享年91周岁。

刘鸿烈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快乐的一生!!英雄的一生!!!


刘鸿烈战友(老兵刘鸿烈的金色年华)(14)

我的故事(2009年7月第一版)

对于《我的故事》一书,刘鸿烈老人这样说:

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很少休息,有时写到深夜,费了不少心思,流了不少汗,可以说是在酷暑中用汗水和泪水伴随求之欲得的渴望,顺利完成最后一稿。当写到激情处,我多次流出激动、悲痛和欢乐的泪水。但是,由于水平有限,许多动人的事迹,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由于时间太久,记忆不清,难免出现错误和偏见。不是之处,望读者谅解。

《我的故事》这本书,只是叙述历史,不是文学作品,更谈不上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书中所述,个个都是真实的故事。我想把它作为一件纪念品,赠给我的老同学、老战友、亲戚、朋友们和我的后代。

2009年7月于北京


原文来源:《我的故事》

原文作者:刘鸿烈

整理编辑:义门村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