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礼规矩有哪些(彭林说礼拜揖礼仪)

拜礼规矩有哪些(彭林说礼拜揖礼仪)(1)

任何民族在行礼的时候都有自己独特的肢体动作,西方人通过握手、拥抱、贴脸等方式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中国人的礼仪当中则始终贯穿着自谦而敬人的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一系列的肢体语言当中。这些肢体语言包括作揖、鞠躬、跪拜等等。

先说跪拜。礼仪场合使用得最频繁的字之一,是“席”,如出席、缺席、列席、席位、主席、即席讲话、座无虚席等等,“席”字是怎么来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上古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建造房子,首先要解决防潮的问题。先做房基,从地面往下挖一定的深度,把土夯实,铺上石子碾压,然后,一层一层填土、夯紧。夯到接近居室地面的高度,要涂一层白膏泥,然后烘干,这样就可以保持居室地面的干燥。室内经常清扫,非常干净,地上铺一张席子,所以古人进屋,都要先脱鞋,往席上坐,这叫“席地而坐”。由于每个座位上都有一方席,“席位”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如果有许多人在一起坐,其中地位最高、或者主持者的席位称为“主席”。到场的人叫做“出席”,没有来的人叫做“缺席”。在自己的席位上发言叫做“即席发言”,等等。今天,尽管我们都坐在椅子或沙发上,不再坐在席子上,但“席位”的说法却保留下来了。

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上保留的关于坐姿的象形文可以知道,古人的普通坐姿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跪”一样,双膝并拢着地,臀部落在脚后跟上。

史书里关于跪坐的记载非常之多。《史记•商君列传》中说秦孝公听商鞅谈霸道“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是说秦孝公由于爱听,双膝不知不觉地往前移,都移到坐席的外面去了,自己浑然不知,一连谈了几天,也不觉得厌倦。直到南北朝之后,少数民族的椅子、床等用具传入后,跪坐的姿势慢慢消失了。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人原先的坐姿传到日本、韩国后,居然一直保存到现在。

古人坐着的时候,如果要对他人表示尊敬,就伸展起腰和大腿,这是非常自然的动作,这么一来,好像身子变长了,所以叫“长跪”。如果要表达更深的敬意,就两手相拱,再放在地上,然后俯首至地,这叫“拜手”或者“拜首”,也叫“叩首”、“顿首”,相当于后来说的磕头。古人说“改日到府上叩见”,这可不是虚言,见面的时候是真要叩首的。王羲之的书法常常有“羲之顿首”这样的字句,可见它是古代非常普遍的礼节。

比“拜首”更郑重的叫“稽首”,就是俯首至地、拜首之后,要略作停顿再抬起头。“稽”是停顿的意思。西周青铜器铭文上常常可以看到某个贵族受到天子赏赐之后行“再拜稽首”之礼的记载。这个礼节的要领是:两手相拱至地,再俯首至地,略作停顿。由于是连做两次,所以叫“再拜稽首”,大臣拜见国君时行的就是这种礼节,礼数很高。

可能有人会问:“古人不是三跪九叩为最高礼节吗?”这里面有个变化的过程。周人以“再拜稽首”为最高礼节,后来礼拜圣人,例如祭祀孔子,在“再拜稽首”的基础上翻一倍,就是拜四拜。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中国地区比较喜欢双数,或者两拜,或者四拜。受中国影响,如今韩国人祭孔还是拜四拜。到了清朝,满人喜欢三、六、九,于是就有了“三跪九叩”的名目。

次说作揖。古人站着的时候常用的礼节是“揖”,民间喜欢叫“作揖”,就是拱手礼。这几年各地的孔子塑像建得很多,依据的多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孔子两手相接,正是作揖的样子。揖包括“对揖”和“遍揖”。“对揖”是主客双方相见的礼节,彼此的身份相近,所以相对而揖。“遍揖”是一个人面对许多客人的时候,由于无法一一与所有人揖,于是就面对客人,分别朝左、中、右三个方向各作一对揖,表示向所有客人都行了礼。

作揖的礼节已经消失了很久,目前似乎有复苏的趋势,比如太极拳表演中,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表演者都要向主席台和观众作揖,连拳带揖,浑然一体,很有民族特色。“非典”期间,连外国人都觉得,西方的拥抱礼、握手礼彼此肌肤相亲,不太卫生。所以见面以后都害怕拥抱,但碍于礼貌,必须与对方握手,握完以后,心里提心吊胆的,马上又去洗手。那个时候,有人就想起了中国的作揖礼,认为既文雅,又安全,应该加以提倡。

再说鞠躬。中国自古就有鞠躬的说法。鞠躬原本不是礼节,只是以身体微微向前弯曲的方式表示自谦和敬意的肢体语言,《论语•乡党》篇说到,孔子“入公门,鞠躬如也”,意思是说,孔子每次走到政府的大门前,内心总会升起一种敬意,身体总是会很自然地向前屈曲。诸葛亮《出师表》中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表示要毕生恭敬,竭尽全力,至死不变。显然,以上所说的鞠躬,都没有作为行礼对象的特定人物,因此,都只是内在心态的表露而已,并不是正式的礼节。

鞠躬成为正式礼节,是民国政府的首创。民国政府颁布的国民礼仪,用鞠躬代替磕头,晚辈见到长辈,或者下级见到上级,先要脱帽,摘除围巾、手套,双手自然下垂,或者交叉放在下腹前面,然后行鞠躬礼。鞠躬时,腰应该弯到什么程度,要看场合与对象而定,一般分为重、中、轻三等。有人用书法来打比方,最郑重的一种是90度鞠躬,一丝不苟,如同书法上的“楷书”,所以称为“楷礼”。中间的一种,大约成45度鞠躬,如书法上的“章草”,就是一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所以称为“章礼”。最轻的一种,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欠身”,略微变腰即可,相对随意,相当于书法上的“草书”,所以称为“草礼”,一般路上遇见朋友,或者长辈给晚辈回礼,多用这种礼节。

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对人的尊重是要表达出来的。如果表达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年王国维进清华,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1925年,清华大学决定创办研究院,也就是社会上通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为此而要延聘天下名师。根据当时的惯例,邀请单位先寄发公函,告知诚邀之意,以及希望对方承担的课程、课时和薪酬标准,请对方考虑。如果对方复函应聘,则寄出聘书。当时负责筹建国学院的是吴宓教授,他深知王国维乃是国学领袖,才高八斗,性格刚峻,用公函的方式聘请王国维这样的大学者,有失恭敬,应该用更为郑重的礼节向他表达清华的真诚。于是他请校长亲笔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邀请信,然后亲自持信前往远在城里的王府求见。吴宓教授是留洋归国的学者,西装革履,戴着金丝眼镜,王国维是比较传统的学者,所以对吴宓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以为吴宓会以西洋人的一套与他沟通。出乎意料的是,吴宓恭恭敬敬地对王国维鞠了三个躬,又双手呈上清华大学校长的亲笔信,表达了清华大学对王国维的渴慕之情。王国维大为感动,他后来回忆说,最终打动他的是吴先生亲自登门,而且“执礼甚恭”,于是当即决定前往清华大学任教。王国维熟知礼仪,又择日回访吴宓,以示尊重,两人交谈款洽,遂订终生之交。成为学界佳话。

最后说执手。握手,原本是西方人的礼节。中国古代有没有握手的礼节?严格说来是没有的。但是,有一种跟它比较相近的动作,叫做“执手”。

“执手”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邶风•击鼓》,诗人说,丈夫要去打仗了,妻子“执子之手”,就是握着丈夫的手,发誓要“与子偕老”,你在前方作战,我在后方守望,终生不渝。需要指出的是,执手是一种情感流露时自然出现的动作,还不是正式的礼节,在生活当中并不多见。

直到辽代,执手礼成为非常重要的礼节。据《辽史》记载,但凡将帅有战功,皇帝就会亲自“执手尉劳”。如果将帅远在军旅之中,皇帝也会派遣使者前往军中,代行执手之礼,以示优遇。

除了执手之外,古代还有一种古人称为“奉手”的动作,就是双手握住对方的一只手。《礼记》中说,长辈跟小孩表示亲切,摸他的手的时候,小孩应该两只手去握长辈的手,以表示尊敬和亲密。这是不同辈分之间的礼节。今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逢年过节去看望老科学家、著名学者的时候,为了表示特别的敬意,往往也是用双手握持对方的手。

单手相握,一般表示双方地位相同,例如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见时彼此都伸出一只手,这是表示双方地位平等。许多年轻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给学生颁发学位证书,非常辛苦,与穿着学位服的学生握手后,要拨学位帽上的流苏,然后授给证书,最后与之合影。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多,校长站了几个小时,最后连流苏都拨不动了。而有些学生上台的时候,还是伸出一只手与校长相握,把自己放在跟校长平起平坐的地位,非常不妥。因为无论从辈分上、学问上,还是从情感上,学生都应该用双手去握校长的手,以此表达对校长、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