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县三下乡图(秘扇书湘实践队三下乡)

江永女书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且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却很低,其发展、传承现状也处于困境。为了提高江永女书的关注度,扩大江永女书的文化影响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7月24日,西南石油大学“秘扇书湘”实践队来到江永县的中国女书园,探究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千年底蕴——博物馆游览

烈日炎炎,暑气逼人。烈日下的人们急促,走走停停,女书园却远离城区,静静享受着这一份炙热,就如它本身从内而外透露出来的气质一般,温婉大方,坚韧而古朴。“秘扇书湘”实践队一行人早早来到了女书博物馆门口,蝉鸣绕耳,树影婆娑,烈日当空,却有微风阵阵。做好消毒工作后,众人进入女书园内,映入眼帘的一块碑石上面刻着这几个大字,“世界文化奇葩——江永女书”。

再往前走,有一条长达百米的吊桥,吊桥两边风景秀丽,下面的河水波光粼粼,清冽可鉴。水天一色,走在吊桥上,队员们折服于这如画般的美景,纷纷称奇。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我们选择了一条沿河的小路继续向目的地进发,曲径通幽,小路两旁栽种着竹子和桑树,十分阴凉。河风吹动树叶,簌簌作响,蝉也肆无忌惮的鸣叫,似乎夏天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绕过几个弯,队伍终于来到了女书生态博物馆门口。这次我们是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来全方面的了解蕴藏在女书博物馆里的女书文化。

山东沂水县三下乡图(秘扇书湘实践队三下乡)(1)

“秘扇书湘”实践队参观女书园。

跨入门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青砖女书碑,上面用倾斜秀丽的女书文字写着“江永女书“四个大字,大气中又不失女性的温婉。跟着讲解员的步伐,队员来到女书的展厅,队员们了解到了女书的故事。从女书及其传承的路径到女书的社会功能,从女书的发现到女书在学术界的影响,从女书流通领域的民俗习惯到女书与妇女的关系,从女书的抢救和保护到女书的发展前景,女书园以十分艺术且彻底的方式将队员们引入了女书的浓郁基调及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中。从中我们了解到女书的发展背景是苦难的,百年前的女性是没有地位,普通妇女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江永的乡村妇女,往往利用纺纱,织布之余,自发的学习女书,她们用女书文字传递女性之间的友谊,吟唱女性的快乐和忧伤,抒发着女性对平等,幸福的向往。

山东沂水县三下乡图(秘扇书湘实践队三下乡)(2)

女书展厅里的展品。

女书展厅内还陈放着一些关于女书的文物,如刺绣,折扇,书籍,绢布等。关于女书现存作品,队员了解到,由于女书大多数记载的是女性的日常情绪寄托,故有“人死书焚“的习俗。因此用女书记载的文物留存很少。

跟着讲解员的最后一步,队员们来到了一副刻有396个女书国际标准字符的女书墙。不难看出,大多呈现出右高左低的形态,墙上的字体优雅清秀,斜体修长,秀丽清癯,字形飘逸舒展,字音极具乐感。赏心悦目,玲珑雅致,充满神秘却又浑然天成。

传承非遗——情结女书学堂

山东沂水县三下乡图(秘扇书湘实践队三下乡)(3)

女书传承人胡老师讲授女书文化,教唱四字女经

“四字女经,教尔聪明......”教唱女书的声音悠扬,齐齐穿透门窗飘向远方。

女书学堂坐落在女书生态博物馆内部,为静谧的博物馆灌输着新鲜的活力。队员们依次入座,长长的红板凳坐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胡老师作为女书传承人的一员,一字一句教大家唱这首女经。队员们怀揣着对女书的向往,学习着黑板上优雅灵动的女书文字,感受着它独特的魅力。

在课后,队员们请教了许多关于女书的问题,胡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在促膝闲谈时,胡老师也与队员们讲了许多女书村以及自己与女书结缘的故事,引人入胜。胡老师分享自己的故事时,提到自己小时候被灶台的火灼伤了手,而那段时间,是自己的奶奶教自己学女书,渐渐走出阴霾。“女书在那段日子里给了我很大的慰藉。”胡老师眸光闪闪地说。

深入调研——埔尾村漫步

随着女书传承人胡美月老师的指引,“秘扇书湘”实践队的成员们踏上去往埔尾村的道路。我们穿过一大片麦田与几道无名的石板桥,沿着这座女书岛的边缘线而行,烈日当空灼得水泥地发烫,泥土上被长年累月踏出的小径自然显得阴凉。两旁绿树投下荫蔽为我们提供一丝庇护。

我们朝着埔尾村村民居住的方向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古树,13年的江永政府为这棵沧桑的古树颁布了510岁高龄的“身份证”。500多年前,一颗不起眼的种子破土而生,它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战乱时代,渡过数不胜数的洪涝灾害仍然屹立于此地。这棵古树的中心已经被蚀空了,仿佛只剩一张树皮支撑。而抬头向上看,它依旧苍翠,因为太高,我们无法辨别那是它长出的新芽还是鸟雀衔来不慎掉落的种子重新扎根发芽,我们只知道它依然屹立,或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土地里,它早已牢牢扎根,直入地底。从这棵古树上,我恍惚看见了江永女书的影子。纵使日异月殊、白云苍狗,女书自千年之前而来,深深扎根于江永,世代传承沿袭;而我们也希望江永女书能与这棵古树一般,不论世殊事异,永远绽着它的生机。

经过古树不一会儿,我们走入了村民们居住的地方。村里大多是老人,坐在自己家门口的竹藤凳上吹着顺廊而来的风、摇着蒲扇。实践队与村民亲切交谈,闲话家常。有三个婆婆在贴着用女书写的春联的门口玩牌,见我们上前搭话甚至放下来自己手中的纸牌和我们交谈。女书是渗进她们的一生里的,不论是她们嘴里讲的官话还是随手就能掏出来的刻着女书字样的小葫芦,我们穿越字迹,觅到千年以前的踪迹。

山东沂水县三下乡图(秘扇书湘实践队三下乡)(4)

“秘扇书湘”实践队队员与埔尾村老人交谈。

听匠人言——甘做冷板凳,瑰宝需传承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以“女书”发源地籍贯为主且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为载体,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江永女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并传播女书文化,扩大女书文化的影响力。在我们的实践中,能够发现女书文化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方言以及他们的文化产业,但是对于整个文化的推广,由于地域及宣传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女书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作为传承的媒介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秘扇书湘”实践队对于女书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可谓是“不虚此行”。女书,承载着过去妇女们的渴望,那是对求学的期盼,对平等的向往。“让女书文化走出江永,面向大众”是当地人和实践队的共同心愿。我们诚挚希望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转播女书文化的队伍中来。时代变迁,而无论何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依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灯塔。我们用自己的故事延续着女书文化,女书文化也必将继续哺育代代中华儿女。

山东沂水县三下乡图(秘扇书湘实践队三下乡)(5)

“秘扇书湘”实践队与女书传承人胡美月老师合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