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

文/陈克斌

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1)

王羲之像

王羲之、《兰亭序》、“书圣”、“天下第 一行书”等等,这些词语个个都如雷贯耳,耳熟能详。隋唐以来,《兰亭》倍受推崇,对王羲之此帖的研究代不乏人,今天讲王羲之《兰亭序》,自然从主人翁说开去。

他怎么名气这么大,对研究书法的人来说不足为奇,因为大家对《兰亭序》进行过认真的学习,了解其中奥密。《兰亭序》是什么?好多人会答是书法。没错,《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一篇文章,字特别好,所以又是书法。《兰亭序》名字很多,谓《兰亭修禊序》,晋人谓之《临河亭》,唐人称《兰亭诗序》或言《兰亭记》,苏东坡云《兰亭文》,欧公云《修禊序》,蔡君谟云《典水序》,黄山谷云《禊饮序》。通古今雅俗之称,俱云《兰亭》。

《兰亭序》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1司徒谢安,2司徒左西属谢萬,3左司马孙绰,4行参军徐豐之,5前馀姚令孙统,6王凝之,7王肃之,8前永兴令王彬之,9王徽之,10陈郡袁峤之,11散骑常侍郗曇,12前参军王豐之,13前上虞令华茂,14颍川庾友,15镇军司马虞说,16郡功曹魏滂,17郡五官佐谢懌,18颍川庾蕴,19前中军参军孙嗣,20行参军曹茂之,21徐州西平曹华,22滎阳桓伟,23王玄之,24王蕴之,25王涣之,26侍郎谢瑰,27镇国大将军掾卞迪,28行军参军事印丘髦,29王献之,30行将军羊模,31参军孔熾,32参军刘密,33山阴令虞谷,34府功曹勞夷,35府主簿后绵,36前长岑令华耆,37前馀姚令谢滕,38府主薄任儗,39任城吕系,40任城吕本,41彭城曹礼),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大家高兴,都做了诗,把这些诗文汇成集子,要有一个序言,所大家推举王羲之为诗集写一个序文,所以王羲之即兴写了这个序文手稿。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2)

兰亭修禊图

《兰亭序》全文内容: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蹔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3)

兰亭

兰亭这个地在哪里?时过境迁,按《通典》曰:兰亭,山阴汉旧县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作。唐《郡国志》曰:山阴有王逸少兰亭。《元和郡国志》曰:兰亭在越州西南二十里。《十道志》曰:越州兰亭,王逸少会处。《越绝书》曰:兰亭在山阴,越王种兰处。

《三朝国史》曰:越州山阴有兰亭渚,鑑湖。《会稽志》曰:兰渚在县南西二十五里。《旧经》云山阴县西有亭,王右军所置。曲水赋诗,作序于此。《水经》曰: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謝石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马何无忌之臨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宁宇虽坏,基陛尚存。

酒酣之即,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之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毫写下这一千古杰作《兰亭序》。《兰亭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好文章好书法,王羲之怎么这么劳道啊!那我们从王羲之谈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王旷(274-320)字世弘,琅邪临沂人,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善隶、行书。)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272-349年,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卫展之女。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卒,时年七十八,葬于浙江嵊州。)学习书法。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生活在名门望族家庭,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山东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后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南京市栖霞区)。拿现在的话说,王羲之他们还是南方的客家人。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字儿是怎么练成的呢?在浙江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所以就有了“羲之练字、池水尽墨。”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4)

鹅池

王羲之练字很用功,“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是讲的王羲之练字。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相传,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练字还有“手指划衣”之说。王羲之有名师指导,家教又严,他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

王羲之不但字写得好,找媳妇也有故事。"东床快婿"就是讲的王羲之找媳妇的故事。从前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氏家族中的单身贵族,听说太尉家有人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毫不在乎。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景禀报给郗太尉。当太尉知道东榻上那名不动声色的人是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个故事便是著名的"东床快婿"。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时代的名门望族,从小聪明好学,但不善言辞。及长,骨鲠高爽,不顾常流。少年时就享有美举,朝延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为侍中、吏部尚书皆婉辞不就。后又授护军将军,他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浩素雅重之,写信劝他应命,王羲之才答应前去上任。羲之拜护军后,又苦求宣城郡,结果朝廷不允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对于功名富贵,看得很淡薄;对于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却非常关心。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在所辖地区遇上灾害时,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驃骑将军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为其下属,便辞官归隐。王羲之由于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大,加之外貌洒脱英俊,且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辞官后,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升平元年(公元261年),于59岁时逝世。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兰亭序》手稿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时过境迁,《兰亭序》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本,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5)

兰亭序拓片残本

《兰亭序》这么好,那它到哪儿去了呢?据传,唐太宗生前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曾多次题跋,并且常放在座侧,朝夕览观。临终时唐太宗对太子(即后来的高宗)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集序》随葬,就是尽孝了。”于是唐高宗依嘱,将《兰亭集序》用玉匣贮之,藏入昭陵。

如果《兰亭集序》确是在昭陵抑或是在武则天的枕边,还有重现于世的那一天。这两处陵墓现今还没有挖,只要把它们挖掘开来,谜底就可以揭晓。可是昭陵曾经遭受过温韬的盗挖,并传说《兰亭集序》重新流入了民间。欧阳修在他的《断五代史)卷四十《温相传》中曾记载唐末温韬盗摇昭陵的事情:温韬于陵墓中发现“钟、王墨迹,纸墨如新”,于是“韬悉取之,随传人间”。关于温韬盗发昭陵,《兰亭集序》重新流入民间一事,在《江南余载)和宋人周密《志密堂杂钞》亦有相似的记载。温韬盗发昭陵,《兰亭集序》是否幸免于难?或是被温韬盗发,流入民间。如真的流入民间,茫茫人世,又到底为何人所据有?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兰亭序》下落之迷。

还有一种说法,住在乾陵周围的老百姓都说《兰亭序》为武则天所得。武女皇也是学书之人,她的飞白书堪称一代大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武则天怎样处理?是否真的带进自己的坟墓抑或传给后世?或者把它彻底的毁掉?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既然史书没有记载,为什么乾陵周围的老百姓却说为武则天所得,他们的凭证又是什么?也许武则天得《兰亭序》这件事仅仅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可是《兰亭序》真迹下落何处?这真的成了不解之谜。

《兰亭序》在我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序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顾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的迷宫。

据说,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文友、亲族谢安、孙绰等41人,修禊(一种临水消灾的礼俗)于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醉作序,计28行、324字。酒醒后再写数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称“最得意书”,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查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辩才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而后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兰亭序被骗入宫的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这就是“萧翼赚兰亭”。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6)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何许人也?唐贞观年间,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荐监察御史萧翼,此人有才有谋,由他出面定能取回兰亭序,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建议自己装扮成普通人,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计划行事,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辨才拿出了兰亭序,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但已恨晚。萧翼赚兰亭序后,虽然成就尽忠,但他里文人士大夫,而且是纪检官员,终就于心不忍而内疚,为弥补过失,后来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故事如下:

唐朝初年,辩才和尚坐在回廊上晒着太阳,见走廊上站着一人,此人着一身黄色长衫,一副书生打扮,神采奕奕,气度不凡,正一个人站在走廊上观赏两边的壁画。辩才上前施礼道:“请问施主从哪里来,到此有何贵干?”

那书生还礼道:“小生姓萧名翼,来此赶考,顺便做些茶叶生意。听说贵寺乃越州的一块宝地,特地前来拜访不想今日得见大法师,实乃有幸。”辩才见那书生谈吐风雅,仪表不俗,就请入禅房,攀谈起来。那辩才虽说是一个和尚,但自幼受智永大师的教诲,琴、棋、书、画无所不会,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不想那萧翼也受过高人传授,弹、唱、歌、舞无所不精。两个人说话投机,而且愈谈愈热,愈谈愈密。一会儿弹琴,一会儿赋诗,都觉得相见太晚。到了晚间,辩才干脆将萧翼留在永欣寺客房之中,日日与他闲叙,不几天,两人便成了忘年之交。

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天。一日辩才与萧翼在下棋。因为天热,辩才便取来一把折扇。不一会儿,辩才起身去倒茶,忽听身后萧翼惊叫一声。他一回头,见萧翼手里正拿着那把折扇,吃惊地望着自己。

“怎么啦?”辩才问。

敢问大师,这折扇上的题字出自谁的手笔?”

辩才道,这是先师智永手迹。

萧翼惊喜地叫道:“想不到这永欣寺果然是块宝地,竟有如此高人!”

“怎么,你认识先师吗?”辩才惊奇地问道。

“噢,不认识。”萧翼又道,“我只是听说那智永和尚乃是晋代大书法家王右军的七世孙,可有此事?”

辩才点头道:“不错,先师智永正是那王右军的后代。”

萧翼大喜过望,对辩才道,先父和我都酷爱书法,尤其是二王的书帖。我萧家虽不里豪门贵族,每次见到二王’的真迹,都不惜重金购置;实在买不起也尽量借翻拓。早听说智永法师是王氏后代,只是一直无缘相见呀!

辩才一听愈发惊喜:“你说你那里有二王’的真迹,现在哪里?

萧翼道:“小生来的时候,将它存放在客栈里了。辩才道:“我平生也最喜欢二王’的作品,也是爱不释手呀。你那里既然有二王’的真迹,可否拿来,让老衲瞻仰一下?”

萧翼知用计成功,带上二王真迹到欣寺,老辩才看了是赞不绝口。看完萧翼的收藏,辩才和尚从内室拿来几轴书帖,一幅幅让萧翼看。那萧翼果然知识渊博,精通书墨,不但能说出每幅书帖的创作背景,而已能对每个字的优劣行评判,老辩才听得心悦诚服。

当萧翼打最后的一幅书帖的时候,不禁惊呼一声:“这不可能”!”辩才一看,正是自己精心收藏的《兰亭序》。只听那萧翼道:“没想到我萧翼今生有此眼福。我早就知道那王右军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今日一见,果然非同小可。”

萧翼伏在案上看了又看,忽然又惊叫道:“这幅《兰亭序》是赝品!”

“不可能!”老辩才以为自己听错了,“智永法师圆寂前亲手交付于我,哪里会是赝品?”

萧翼道:“这幅《兰亭序》临摹得相当认真,可见临摹者本身也有一定功底,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只要你仔细看,便可看出字与字的联结处依然有阻塞之感,所以应当是赝品。”

但无论萧翼怎么说,老辩才都不会相信自己精心收藏的《兰亭序》会是赝品。萧翼见辩才不相信,便说:“今天我回客栈去,这几幅二王真迹留在这里,你今晚好好比较一下,便知真伪。我明天早晨再来,”辩才和尚只好同意。等到萧翼一走,老辩才又命人点上几盏灯烛,伏在桌案上比来比去,忙了一个通宵,也没看出所以然来。

第二天一早,萧翼再来的时候,老辩才依旧认定自己收藏的《兰亭序》是真迹。正在这时,忽然有人来下请柬。原来是一个叫严迁的施主请辩才和尚去吃斋饭。那严迁是永欣寺最大的施主,辩才不敢怠慢,连忙同来人一起动身,那严迁果然摆下了斋饭,恭候辩才和尚。斋饭刚吃了一半,忽然又有越州都督齐善行派人请辩才,辩才更不敢耽搁连忙告辞严迁,赶到都督府,但心里却十分奇怪,今天是怎么啦?

到了府衙,老辩才被请到后堂,见越州都督齐善行坐在一旁,正中一人好生眼熟。那人见到辩才,便道:“我乃朝廷监察御史萧翼,奉旨前来讨取《兰亭序》,现已到手,特来向你告别。”老辩才定睛一看,见那人除身穿官服以外,不是萧翼又是何人,他如梦方醒,气得晕倒在地。

原来萧翼先扮作书生,骗得辩才的信任。半个月后才偶面提及书法。然后他又欲擒故纵,假意不愿拿出“二王”真迹,诱辩才上钩。待看到《兰亭序》后,他又故意说是赝品,使辩才当晚急于弄清真假,来不及将《兰亭序收好。他又趁机赶到当地财主严迁处,出示密旨,叫他第二天上午派人请辩才吃斋饭。辩才匆匆赴约,不曾将《兰亭序》收好,那萧翼趁机带着出了永欣寺,直奔都督府,这才真正算把《兰亭序》搞到了手。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被骗入宫的故事。

此后,萧翼请功心切,也不多留,随即改换官服,由都督府派人护送,日夜兼程,直抵长安。太宗听说《兰亭序》已然到手,心中快活。当即晋升房玄龄为宰相,赏萧翼锦缎千匹,并晋升为员外郎。又念及辩才年迈,赏布、米各三千,辩才用其在永欣寺内建了宝塔三层,心情才稍许平静。

太宗得到亭,爱不释手,每日摹写,又派人翻拓十数份,分送亲近的臣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高宗即位。中书令褚遂良上奏说:“《兰亭序》是先帝最珍爱的物品,应该让先帝永远带着它。”于是《兰亭序》就作为殉葬品,密藏到昭陵中。可是后来,昭陵被盗,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从此就真的下落不明了。

太宗皇帝非常推崇《兰亭》,曾有诗:不到兰亭千日馀,嘗思墨客五雲居。曾经数处看屏障,尽是王家小草书。后有仁宗皇帝,高宗皇帝,憲聖慈烈皇后,孝宗皇帝等,历朝皇家推崇,《兰亭》岂有不火的道理。

时过千年,《兰亭》再火了一把,就是郭沫若和高二适的“兰亭论辩”,在这不细说了,有迹可查。最后,还惊动了毛主席,毛主席亲自行文。如下:

毛主席致郭沫若亲笔信。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7)

毛主席书扎

“郭老:“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行严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今天我们看到的《兰亭》为摹本,以定武本为多。实际上《兰亭》有数十个版本,这里给大家罗列出来。御府本,定武本,会稽本,洛阳本,邯郸本,婺女本,豫章本,七闽本,括蒼本,金陵本,上饶本,景陵本,九江本,龙舒本,八桂本,永嘉本,丹丘本,常德本,臨川本,周安惠家本,陈氏本,三米本,杵本,陶氏本,诸葛氏本,钱氏本,中山王氏本,吴氏本,尤氏本,刘氏本,范氏本,邵武本,陆柬之本,潘氏本,石氏本,唐硬黄本,識本,残石本,南嶽本,章氏本,盧氏本,徐滋本,无名本,武陵本,王氏藏本。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书法成就(千古王羲之神秘兰亭序)(8)

陈克斌,号“西蜀邑人”,斋号“玉泉草堂",山水画家,“于阗画派”领军人物。

更多内容,关注“陈克斌书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