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图腾的意义(客家文化客家畲族的狗图腾)

客家畲族的狗图腾(南方先有畲族,后有客家)

作者:笔山居士

畲族图腾的意义(客家文化客家畲族的狗图腾)(1)

在闽、粤、赣客家的屋檐下,散居着一个独特的民族,她的名称叫做“畲”。千百年来,他们居住在客家屋檐下,与客家人一起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他们与客家人一起喝酒、敬神,也娶客家女人做老婆,也嫁客家汉子做老公,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他们的有些习俗,与客家相差无几。“客家”在客家话的发音Hakka,全名发音对字为山哈卡,山不知近代何时被故意略去不念,山哈古代对音为畲、蛇、佘,山哈原意山为主,人为客,卡原意家族,山哈卡义译为山客族,古代说是畲客一点也没错。因为畲客的畲会被认为源流名称蛇客,故避称蛇字,形成“客家”一词。

然而,事实是,她毕竟是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血脉,有自己的文化脐带,有自己的独特民俗,比如说,对“狗”的图腾,就和客家人完全不一样。客家俗语说:“盘蓝雷,狗头族”,说的就是兄弟族群的图腾。

关于畲族与狗的关系,有许多悲壮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传说的版本也很多,最流行的是与高辛帝公主结婚的故事。

传说很久久以前,黄帝的曾孙高辛帝时代,受到外族的侵略,国王派兵御敌,屡战屡败。为了打败侵略者,国王出榜文征集英勇善战的武将,并许诺:谁能打败敌人,定国安邦者,就招为驸马。

榜文一出,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前来撕榜。龙犬英勇无敌,衔侵略者番人元帅首级凯旋而归,国王大喜,封它狗王。然而国王看它是一只狗,想悔婚,不肯把如花似玉的公主嫁给他。深明大义的公主知道后,动情地对王父说:“父王既然有言在先,圣旨如山,焉能反悔,失信于民!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狐狸满山走。我嫁狗王嫁定了”。

国王无言以对。公主便亲自迎接狗王完婚。谁知这盘瓠白天是一只狗,晚上却变成风流潇洒的白面书生,公主喜出望外。一天晚上,公主对驸马说:“你身为驸马,晚上虽是白面书生,但白天是龙犬,极不相称,于国于家都不光彩,夫君能否白天也变成现在的样子”。

驸马说:“可以,可以。明天你把门窗关紧,把我关在房里,等到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开门,我就永远变成白面书生了”。

从关门之日起, 公主就日夜想念驸马,把小月29天错计为30天,到第49天的早上(实际上只是48天),公主心急,便开门见驸马,她哪里知道,这里驸马头部尚未变成人,被凡人公主一见,就不能再变了!这样,驸马王爷便永远地保留了那个狗头。此后,世人便将称其为“狗头王”。

狗头王生了四个儿子。后来外族又来侵略,狗头王奉旨率兵御敌,临出师前,狗头王对四个儿说:“父王这次出征,可能为国捐躯;若如此,你们四兄弟要到战场为我收尸回乡安葬”。狗头王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包围于高山之上,便跳崖以身殉国,不料到半崖被树枝桠挡住,死于树桠上。后来,四个儿子遵父亲遗前往收尸骨,见骨骸横卧于半崖树桠上。于是,一个儿子手执着一支藜杖攀至悬崖的树桠边,用藜杖推动尸骨,其余三个儿子在下面分别托着竹篓、篮子、盘子,让骨骸落在里面。嗣后,这四个儿子把为父亲收骨骸时用的工具藜(黎)、篓(雷)、篮(蓝)、盘,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就畲族四个姓氏的由来。

狗是人类患难与共的朋友,被认为是通人性的动物,它对人类特别忠诚,因而具有忠贞不渝的意义。“牧羊犬三千里寻主”,“义犬救主”等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犬马之劳”也就用来比喻事做忠心耿耿。不过狗爱仗人势,“走狗”便含有贬义,鲁迅先生描写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象征了那类没有民族骨气的无耻文人。不过,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狗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

中国人把狗视为吉利的动物,如果谁的家里突然来了一只狗,主人就会很高兴地收养它,因它预示财富来临,所谓“猫来穷,狗来富”。狗和主人同甘共苦,如果有什么灾祸来临,它也会预示前兆,比如狗上房是暗示盗贼将至。狗喜欢吠叫,但其吠必有原因,因而古人以狗吠的时辰来取象吉凶的征兆。如正时狗吠,主妇必吵;丑时狗吠,心烦不眠;寅时吠,财神临门;卯时狗吠,前程似锦;巳时狗吠,亲人要来;午时狗吠,有人请客;未时狗吠,妻有外心,必遇小人;申时狗吠,小孩有祸;酉时狗吠,加官晋禄;戌时狗吠,提防生是非;亥时狗吠,当心吃官司。

我国古人认为,狗除了有预兆吉凶灾异的象征作用以外,还有除灾的作用。为什么呢?根据《礼论》的说法,狗属于:“至阳之畜”,在东方烹狗,可以使阳气勃发,从而蓄养万物。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也认可狗的这一特殊功能,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术家认为狗能够禳辟一切邪魅妖术。《史记》说:秦国在城池的东、南、西、北四门前披裂肢解狗以抵御灾害。同时,用白狗的血涂在门上来驱逐不祥,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风俗。根据《华佗别传》的记述,琊有一位女子的屁股上长了一个大疮,痒而不痛,反复发作,无法治好,华佗检查以后,取来一只稻糠色的狗把狗系在马后,马走了五十里时,便把狗的脖子扭断扣在女子病疮上,一会儿,只见一条虫在皮肤下蠕动,用钩子把虫引了出来,此虫长达三尺,七天以后,女子的病也痊愈了。

狗,与人类的关系那么密切,狗,又具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因此,狗成了古人祭祀时最常用的牲畜之一。周代专门设有“犬人”之职,就是专门掌管“犬牲”的。古人有进修也编草为狗,谓之“刍狗”。衣以文绣,陈而祭之,祭祀一结束,就把它丢在大道上任车马践踏。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历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许多分歧,但“刍狗”一词的含意还是确定的。 狗是人们的好伙伴,

不但人类养狗,天上神也会养狗作宠物的。民间相传二郎神杨戬就有一只“哮天犬”,随时跟在二郎神身边,陪他降妖捉怪。

古人有许多咏狗的诗: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现代 郁达夫《过岳坟有感时事》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唐 李贺《开愁歌》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 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唐 杜甫《新婚别》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唐 李白《行路难》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唐 李贺《赠陈商》

盘瓠终因“君无戏言”和爱情的力量,狗头王与公主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狗头王”成了畲族的图腾。盘瓠其实是春秋时期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标记。他们把盘瓠视为始祖和至高无上的尊神,确定了畲族一瑶族一苗族具有紧密的历史联系性。

畲族对狗的尊崇,可以说无处不在。

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而祖图就是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图又称“盘瓠图”。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残迹。

畲族村民从年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都会聚集在大祠堂里,烧香瞻仰流传了千年的《狗头王》畲族祖图,以示祭祖祈福。据称,这是畲族人最为隆重的过年方式。

初一早上,全家叩拜头王盘瓠,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祭狗头王盘瓠。

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因为狗是畲族人最忠实、最敬重的动物。畲族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并不把狗当宠物,而是视为家庭一员,不但从来不打狗,不杀狗,就连狗一日三餐吃的东西也和人吃的一样,狗死后还要“厚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