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袍美句(散文与子同袍)

与子同袍美句(散文与子同袍)(1)

文/何足道哉;欢迎关注中财论坛

没有人不需要朋友。所以,古人才创造出“孤独”这样的词汇来警示一些人。所以,才会有“孤独终老”这样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成语。

一生无友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人,无论内心怎样幽闭,怎样的离群独处,一生之中,总会有三两知己,一二相交。交朋好友,是生存需要,也是生活需要。

俗话说“秦桧还有三朋友”。秦桧卑鄙如此,尚且有狐朋狗友,我们这些普普通通,柴米油盐之人,怎么会没有朋友呢?

刘禹锡身处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陶渊明隐居乡里,尚有亲朋好友来相亲。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与子同袍美句(散文与子同袍)(2)

什么人都需要朋友,交朋友也并非难事。

然而,普通朋友好交,真正朋友却是难得。

所以,鲁迅才撰联赠瞿秋白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联是有出处的。

清代徐时栋《烟屿楼笔记》有这样段记载:何瓦琴溱集贴字属书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拿来,书赠给瞿秋白,可见二人之间友谊非同一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在世,只要能寻得一个知己就足够了,这一辈子我都将把他当作兄弟看待。

在鲁迅看来,他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不但弥足珍贵,而且此生难寻第二。朋友不在多少,贵在真诚。

两个人都将彼此视为人生知己,志趣相投,精神纯粹。他们的友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非为物质,非为名利,也非为利用。这样的友谊,可以穿越时空,超越生死,超越一切物欲世界。

还有几千年前那个广为流传的“知音”故事。“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在伯牙看来,子期既死,知音将不复存在,鼓琴何益。

所以“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高山流水成为绝唱。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朋友的含义——朋友贵在相知。

与子同袍美句(散文与子同袍)(3)

朋友,是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词语。温暖,温情,温润。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会拍着胸脯为你排忧解难。让你流泪、让你踏实。你会觉得人生是如此温暖,人生不会暗淡。有朋友,就会有希望。

当你一个人茫然在街头,天空黯淡无光,大雨倾盆如注。你孤独无助,你彷徨无措。

一把伞出现在你的头顶,朋友一双充满温情的眼睛,叫你感受到风雨无情,人间有爱。有朋友,人生就不会孤单。

朋友是花朵与绿叶,你映着我,我衬着你。风来了,雨来了,花与叶,紧紧依靠在一起,栉风沐雨;春来了,秋来了,花与叶,携手走过,春华秋实。然后,花朵结出果实,绿叶独自飘零。

朋友是珍珠与贝壳,你给我以安宁,我许你以璀璨。你为我,甘愿倾注一生之心血,此生无憾;我为你,以耀眼之光芒,报知遇之深恩,竭尽全力。

朋友是长河与水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浮浮沉沉生生灭灭。你如浩荡,我自汪洋;你如干涸,我也消亡。穿越峡谷,纵横荒原,迂迂回回坎坎坷坷,无论多么艰难多么辛苦,不离不弃。

朋友是相濡以沫,朋友也是相忘于江湖。所以,真正的朋友未必长相厮守,也不必形影不离。真正的朋友贵在相知,贵在相忘。

你春风得意,我在江湖之外,忘记曾经的相濡以沫;你落拓江湖,纵使千山万水,我会风里雨里兼程而来,施以援手。

与子同袍美句(散文与子同袍)(4)

秦观曾有词句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啊,两情长久,不在朝暮。爱情是情,友情亦是情。有时候,友情之长久,是可以超越爱情的。所以,江湖有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诗经•秦风•无衣》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不要说没有征衣,你我同披一件战袍,共持矛戟,同仇敌忾,共进退。

或许,这是我们所见到的讴歌战友情最为真挚的一篇吧。没有悲伤,只有视死如归;没有恐惧,只有赴汤蹈火;没有彷徨,只有兄弟间殷殷深情。

这是什么?这是战友间的信任与关怀。我有衣,你亦有衣。我持矛,你亦执戈。我全身而退,亦可保你性命无虞。

人世间,能有谁,生死之间,可以与之共进退,生死相托?朋友如此,夫复何求?

如果说鲁迅与瞿秋白是文人之间一种精神上的相互欣赏,惺惺相惜的话,那么,“无衣”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世俗间朋友的生死相托。同样是友谊,同样是信任,同样让人荡气回肠。

与子同袍美句(散文与子同袍)(5)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恰好有多年未见的朋友,载千里风尘而来。住下,即致电相邀,席间把酒欢颜不胜殷殷之情。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与温暖。

朋友,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生温暖的字眼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