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渠河川剧艺术(川剧资阳河)

巴渠河川剧艺术(川剧资阳河)(1)

川剧“资阳河”展演

11月27日,川剧“资阳河”再次在资阳唱响,与以往不同,此次汇聚成都、资阳、内江、自贡、遂宁5市8个川剧艺术团,同台“打擂赛戏”。现场吸引500余观众,这一盛况曾出现在百余年前。清朝乾隆年间,“资阳河”兴起于资阳,从资阳城隍庙擂台赛戏开始形成,成为川剧四大流派之一。

淌过百年岁月,当年城隍庙只剩下斑驳的“万仞宫墙”,曾经红遍云贵川的“资阳河”高腔也归于寂静。只有穿资阳城而过的九曲河畔竖立的多块川剧脸谱,还提示着人们这里是“资阳河”的故乡。

A 缘起

城隍庙会

汇聚沱江流域名角大家

巴渠河川剧艺术(川剧资阳河)(2)

川剧“资阳河”展演

12月10日,站在资阳老城区的“万仞宫墙”墙根下,72岁的川剧爱好者李汝远,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他颇为动情地说,这里是“资阳河”的起源地,以前是人流如潮的城隍庙,如今只剩一段斑驳的老城墙。

“没有资阳的城隍庙会,就没有‘资阳河’流派。”李汝远目光幽远,仿佛回到百年前的热闹岁月,“那时候的庙会赛戏,汇聚了整个沱江流域的名角、大家。”

李汝远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资阳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叙述说,每年的城隍庙会,都会有来自四川成都、内江等附近地区的众多戏班子前来唱戏,庙戏固定于农历五月二十二亮戏台。“资阳有48个乡镇,不知从什么年代起,便约定俗成,每乡每年都要给城隍唱一本戏(一天五场:早、正、下、花、夜为一本戏),共48本。”代表各个乡镇走上城隍庙万年戏台的,需要有名声、有真本事,水平不足的戏班绝无法进入庙内戏台表演。

为何资阳城隍庙如此人气十足?相传,乾隆三十八年,山东八卦教教长刘佑军带领教众,将单县城(今山东菏泽单县城)团团围困,城池眼看就要被攻破。同时,河南商丘城也被八卦教围困,豫鲁军政长官派出信使八百里加急前往京师求援。

收到求援的乾隆担忧豫鲁安危,连夜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面对来势汹汹的造反教众,几经商议未有良策。正当乾隆皇帝与群臣心急如焚之时,第二道加急密报传来大捷消息:“城将破时,有神灵相助,八卦教兵败,教长战死,单县之围已解。”

是何神灵相助?乾隆召见单县知县得知,正当敌军即将攻破城池时,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一道金光闪亮,半空中出现一队金甲神兵,先锋将军人手持“资阳城隍”大幡,将八卦教敌军打得丢盔弃甲,守城军士乘势反击,遂获得大胜。

得知此事,乾隆派人核查,蜀地资阳县确有城隍,遂认为城隍有功,赐“王”爵,封“显忠大王”,资阳城隍由此名声大噪。

城隍庙的万年戏台,在《资阳县文化志》中也有记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卢湘在南门宣化街(今资阳市和平中路)旧轮藏寺基地上改建城隍庙,特别是万年戏台建筑一蹴而就。”

B 形成

火眼金睛

观众“罚”出一个严谨流派

巴渠河川剧艺术(川剧资阳河)(3)

当年城隍庙只剩一段斑驳的“万仞宫墙”

城隍庙会吸引各地戏班,“资阳河”流派应运而生。《资阳史料第一辑》中提到,“资阳河”流派的产生,源于“许多挣扎在苦难中的川剧艺人,都要来给资阳城隍唱‘还愿戏’,祈求他‘禳灾赐福’,开始是出于迷信,后来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好像川剧艺人不到资阳唱城隍戏,就算不上‘正品’”。

每年城隍会期间,除随班来资演出的艺人外,还有不少流动的艺人纷纷云集资阳。班社相互竞争,演员彼此争胜,师友技艺交流,无形中使一年一度的城隍庙会戏,成为川剧界比武较技、交流经验的大“练兵”。由于当时戏班演出道具、服装多,很沉重,不便于在陆地上运输,来往都是沿沱江乘船,又被称为“中道河”戏班子。其以沱江水系为基础,资阳为中心,也称“资阳河”。

“资阳河”以高腔见长,戏风是川剧中最严谨的,覆盖内江、自贡、泸州、宜宾、乐山等广大地区。

“资阳河”流派严谨风格的形成,《资阳史料第一辑》这样记载:曾有戏班,在资阳唱《琵琶记》。男旦在表演中,声、色、形俱佳,只是不慎露出手腕上的玉镯。台下外地观众纷纷叫好,资阳观众却认为赵五娘(戏中角色)穷困到经常揭不开锅,父母死了,不得不卖头发作为安葬费,哪里来的玉镯戴?

观众认为该罚戏班子,老板无法只得承认“罚戏”。过两天戏班演出《长坂坡》作为罚戏,开场便是曹操发兵,班主只叫四个跑龙套的出场,让他们在台子上下绕圈子。

观众乱哄哄地闹起来了,有人上来质问,为什么光叫龙套跑过场?班主从容答道:“贵码头男女老少都是行家,我们作戏不敢马虎。请问曹操下江南带了多少人马?”来人答道:“八十三万嘛。”班主笑道:“对呀!八十三万,再绕一个半月也绕不完呢。”这便是广为流传的“梨园趣谈”,也正是在这种“火眼金睛”下,形成“资阳河”的严谨风格。

C兴盛

名角云集

演员因出演太逼真入狱

巴渠河川剧艺术(川剧资阳河)(4)

九曲河边脸谱雕塑

川剧“资阳河”真正走上鼎盛,在清朝咸丰年间。此时,资阳监生廖鼎丰创建“雁江大名班”,重金广聘名角集于一班,名丑乐春正是其中之一。

“名丑乐春,又叫岳春阳,人称‘戏状元’。以资阳为基地,对‘资阳河’这一川剧流派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岳春阳到“雁江大名班”后,为创新“资阳河”流派艺术,与众名角发掘整理“资阳河”流派传统剧目和技艺。将南北曲牌与四川高腔、本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改进川剧高腔,创造新腔,改革川剧表演技艺;提练、加工传统表演程式;革新脸谱和化妆,美化形象。

因乐春丑角闻名,在丑角的表演上,进行更多革新。创造性地把丑角行分为文、式、折子丑等五大类别。从而结束了川剧丑角只插科打诨的配角地位,使他与其他角一样挑起了主角“大梁”。

“雁江大名班”自建班以来数十年间,成为“资阳河”最著名的大戏班。而当时的资阳地区,类似“雁江大名班”这种优秀班组还有很多。凭借精湛的表演,吸引四川甚至云、贵众多观众来观看表演,班组规模也常年在80人以上。

《川剧词典》记载,依附“资阳河派”戏班,资阳地区成立许多“科班”,用以培育新人。著名的有“玉明科班”、“三字科班”、“臣字科班”等。其中“玉明科班”,是川剧乃至全国戏剧史上第一个“科班”。

不过,对川剧高腔以及“资阳河”流派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当属“三字科班”与“臣字科班”。

在“臣字科班”中,小生曹俊臣是自贡人,却是“资阳河”名角,吸引了云贵川大批“铁粉”,因他演活了《盗银壶》中的邱小乙,也曾枉受囹圄之苦。

《盗银壶》主要讲述北宋时,义贼邱小乙盗走算卦人江迁银壶。因壶为杨帅府之物,江迁赔偿不起,欲寻自尽,被邱救下,并将银壶归还。杨帅欲试邱小乙的本领和智慧,便说若邱小乙晚间再能由帅府将银壶盗走,便为重用。尽管帅府防守严密,曹俊臣演义贼邱小乙,因其武生功底深厚,演技精湛,动作干脆利落,把杨帅家的老仆张千抱着的银壶顺利盗走。

曹俊臣所到之地,观众云集,无不赞扬曹俊臣简直是活的邱小乙。盛名之下,他却迎来了牢狱之灾。1920年左右,曹俊臣在叙府(今宜宾市)演出《盗银壶》时,宜宾出了一桩离奇的案件,当地驻军某师长寝室内壁上挂的鹤顶军帽竟然不翼而飞,师长心中十分恼怒,下令“立即破案”。

于是全境戒严,连日进行大清乡,把方圆百里内的可疑之人,一概逮捕。狱内很快塞满了无辜的受难者,演《盗银壶》的曹老先生亦在“劫”难逃。

他的罪名是:曹俊臣是活的邱小乙,本事非凡,故嫌疑重大。这时,很多热爱曹俊臣艺术的观众,闻讯打抱不平,四处呼吁:“怎能把舞台艺术与此案混淆起来,岂不可笑?”师长无奈,只得将曹俊臣释放。

D衰落

消磨个性

“河道”融合受新娱乐形式冲击

巴渠河川剧艺术(川剧资阳河)(5)

万仞宫墙局部

资阳市雁江区致力于推广川剧“资阳河”的李汝远,退休在家后,仍致力于整理“资阳河”的各种文献资料。他认为,“资阳河”乃至于川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两次“磨难”。

“第一次磨难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李汝远说,此时的四川地区,战事频繁,军阀官僚与地主恶霸的摧残扼杀,逼得川剧艺人们颠沛流离,原有的川剧“四大流派”演员们被迫离开长期表演的地区,聚集一处寻求安稳之地。在此过程中,“融合”在所难免,各个“河道”的融合,让个性变成了共性,失去了许多独特的精彩,也失去了很多爱好者。

李汝远说,这一次融合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并出现了不同河道的川剧流派逐渐消失,不同的声腔几乎融合。艺术表现上的多元化完全打破了河道、地域的界限后,曲目的创新力,感染力也在逐步下降。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录像等新事物随后出现,这是川剧经历的第二次“磨难”,给包括“资阳河”在内的川剧带来极大冲击,相比于戏剧唱腔句句衔接时间过长,词句、形态的难理解,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电视、录像等表达平实、易于理解的新事物。

他感叹,“资阳河”的观众在逐渐老去,变得越来越少,戏剧演出的收入难以维持一个戏班的日常开支,很多戏班倒闭,而由他们组成的各大流派、河道也逐渐湮灭。

原资阳川剧团团长罗富元说 ,资阳川剧团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国营,最终也难复往日辉煌。在他担任团长期间,团里演员,乐手达到90人,名生角朱俊臣等演员颇受欢迎,仅仅过了1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仅剩雁江区还有部分民间小川剧团存在,到后来,小川剧团也难以支撑,曾经的川剧艺人们彻底失业。

曾经让资阳人风光一时的川剧“资阳河”,高腔何时再次响彻云贵川大地?“人们自有新的娱乐形式,虽然很难再复制那一段辉煌,但希望后继新秀激流勇进,让资阳河‘高腔’再嘹亮。”李汝远说。

关于川剧“资阳河”

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川剧以其高雅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辐射至西南数省。川剧以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以“四条河道”为中心,形成四种各具不同特色的流派:

一是“资阳河派”,主要在自贡、资阳及内江市的各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

二是“川北河派”,主要在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

三是“下川东派”,主要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受徽剧、汉剧影响较多。

四是“川西派”,主要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各县市,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坝调”。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王祥龙 记者 田雪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