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泽泻与泽泻的区别(芝味本草第8期)

盐泽泻与泽泻的区别(芝味本草第8期)(1)

泽泻之名

从前一天,一个游医路过沼泽区,见当地居民多患水湿之症,当地医生用茯苓、白术治疗,见效慢,易反复。游医经过调查,发现当地一种水生植物善于利水渗湿,于是用它和茯苓、白术等配伍煎药治病,疗效颇佳。百姓称颂,求其植物之名,对曰:“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可名泽泻。”

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原因

开北宋改革先河——庆历新政的仁宗朝参知政事范仲淹,自小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他说过做良医的好处:“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其实范仲淹有这种想法,也跟他年少时的一段养病经历有关。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因为学习劳累,又加上营养不好,得了一种病,这种病表现为全身水肿,尿中泡沫多。因为请不起医生,村里人都为他想尽办法。其中一位老人经验丰富,就用泽泻煎汤,叫他每天早晚服用,而且服用前要喝半碗米粥。范仲淹照此方法服用三日,全身水肿开始消退,尿里泡沫开始减少,身体逐渐恢复了活力。后来范仲淹在乡亲们推荐下进入南都学舍攻读科举,心怀感激,暗暗立下“不为良相变为良医”的心愿。

泽泻与茯苓的功效区别

盐泽泻与泽泻的区别(芝味本草第8期)(2)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利水而不伤正气, 侧重于补益心脾、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不管是湿热还是寒湿,茯苓均可用。

而泽泻则不同,利尿力强,药效快,却没有茯苓的补益之功,但清热力强,又能泄肝肾之火。泽泻因其性寒则偏治湿热。

六味地黄丸中泽泻与茯苓的作用

虽然泽泻与茯苓药效不尽相同,但若患者偏于湿热者,可由茯苓与泽泻等配伍,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清热补益。六味地黄丸就是典型的例子。

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滋肾填精、山茱萸补益肝肾、山药补脾益肾,三阴并补以补肾中真水,但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状态下,肾阳亢盛,龙雷之火妄动,因此用牡丹皮清泄相火,安龙于水宫,再通过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的疏导作用,以泻肾浊,通利三焦。这里所指“肾浊” ,即指阴虚阳亢下,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膀胱,或者肾火上亢而致下焦温煦失常,从而影响肾主液的功能,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职,下焦水液代谢失常,邪水贮留,下焦湿热。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说“有形之水质不去,无形之水阴亦不生也。”很好地解释了六味地黄丸作为补阴之品为什么要用到利水渗湿泄热之药。

同时,从调畅气机的角度来看,所谓“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气机上浮。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山萸肉、山药,味厚体重者,补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助之下降。泽泻防地黄之滋腻;茯苓助山药之健运,这种使补而不滞的配合运用,目的都是调畅脾胃气机。

中医认为咸入肾,因此常常用盐来炮制泽泻,称盐泽泻,来加强泽泻入肾的力量以治疗肾及膀胱的相关病症。

泽泻(植物药)

盐泽泻与泽泻的区别(芝味本草第8期)(3)

【药用来源】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麸炒或盐水炒用。

【方剂应用】

六味地黄丸、补肾固齿丸等。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 效】

利水渗湿,泄热。

【性能特点】

本品甘淡性寒,归肾与膀胱经,既善渗利水湿,又能清泄肾与膀胱之热,故善治下焦湿热及水肿兼热之证。

【主要应用】

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其水利作用较茯苓强,常与茯苓、猪苓等同用。

用于下焦湿热之淋证,遗精。治湿热淋证,常与木通、车前子等同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