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群体心理研究传媒等于)

传媒=乌合之众?

在一档著名的文化栏目《中国成语大会》的第二季有这样一个环节:两位选手搭档,由一个选手给出两个字的提示,另一位选手根据这两个字,猜出一个四字成语。

其中有一对组合,选手A给的提示是:“传媒”,选手B思考片刻之后给出了正确答案:“乌合之众”。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群体心理研究传媒等于)(1)

场下观众一阵唏嘘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两位选手的机智所折服。传媒=“乌合之众”,两者之间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

在《信息食谱》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美国收视率最好的新闻台福克斯新闻(FOX NEWS)的成功秘密。

当时福克斯新闻的创始人罗杰·艾尔斯认为,他们作为媒体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最先进的新闻理念,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转件,而且要提供有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

这个调查结果,似乎可以解释我们刚才我们提到的“传媒=乌合之众”的这样一个关联。

当然,不管是出于节目效果的需要,还是收视率之王的调查,我们都不能贸然下结论。

“乌合之众”这个概念,也早就深入人心了。

古斯塔夫·勒庞与《乌合之众》

谈到乌合之众,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古斯塔夫·勒庞的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群体心理研究传媒等于)(2)

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出身医学博士,但在种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

《乌合之众》出版于1895年,至今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再版将近30次。这是古斯塔夫·勒庞凭个人研究兴趣写成的书,但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群体心理学。

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当中,勒庞对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语言生动流畅,观点大胆新颖,可以说极大地颠覆了人们过往的认知。

在《乌合之众》问世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围绕这本书的争议和批评一直从未停止,但却无法掩盖其光辉和见地。

在这本书中,勒庞先是对“群体”做了一个定义,与普遍意义上的群体区分开来,然后分析了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及群体产生和演变的因素。最后,勒庞还对不同的群体做了分类,并指出了“群体领袖”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

“群体”不等于人群,那“群体”究竟是什么?

谈到群体心理学,那就首先要看看究竟什么是群体。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群体心理研究传媒等于)(3)

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讲,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不论他们的国籍、种族、民族、职业、性别……是什么,只要他们聚集在一起,都可以称为一个“群体”。

但是,在《乌合之众》的语境下,“群体”却不等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是指当聚集在一起的一帮人,形成了一种同样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成为“群体”。

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每到夏天的晚上,就会有大批的人涌到广场或者公园面散步,休闲。这些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去了一个特定的地点,在时空上都是比较一致的。但这种情况在勒庞的话语里是不属于群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关注点,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心理。

但如果这个时候突然地震了,有人大喊:“地震了,大家快往空地那边跑!”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因为地震这个事带来的恐惧和求生本能而一致地逃到空地上去,此刻他们形成了共同的心理,就是保护自己。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勒庞在书中定义的“群体”了。

当然,除了时空一致的情况下,勒庞把时空不一致的“群体”也做了说明。比如,炒股的股民,虽然在网上互不相识,但他们可以称为一种“群体”。现在非常流行的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组成的社群,因为形成了共同的的心理和目标,也可以称为一种群体。

勒庞眼中的群体,具有哪些集体心理特征?

当具有共同心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后,他们会有哪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呢?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总结了几点,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群体心理研究传媒等于)(4)

第一个心理特征就是“群体无意识”,或者简单地来理解就是群体的智商水平低于个人的智商平均水平。

哲学家希伯特·斯宾塞曾经描述过,许多个元素集中在一起的时候,要么就是这些元素的总和,要么就是这些元素的平均值。

但勒庞却认为,在群体的形成过程中,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就像两种化学元素突然产生反应一样,会生成完全不同的一个物质。

而群体的形成就是这样,群体的智商要显著低于个人的平均智商值。

那为什么呢?勒庞认为,群体只喜欢接受简单的主张和结论,而不去关心论证的过程,不进行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一个群体当中,人们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主动权,也不愿意去思考,而是偏听偏信,相信甚至传播谣言等等。

群体的第二个心理特征是具有冲动、易变和暴躁的倾向,并且容易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想去达成一个目的或者诉求,但他自己并不敢独自去,不过,当有一群人都具有同样的心理特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通过力量的集中,而尝试去干一件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古语有云,“法不责众”,群体的行为可以削弱个体行为的恐惧心理,而且人们总是会觉得“人多力量大”,所以才敢想敢干。

当然,这是勒庞自己的推理,不过在当下一切依靠法治的时代,通过这种群体性的行为想去达成一些不甚合理的诉求,当然是不可取的。

群体的第三个心理特征是容易情绪化,并且会急于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动。

勒庞在书中写到,无论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是好是坏,他们都会呈现出简单而夸张的特点。

具体来说,就是一旦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特征的群体,那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就会被放大,理性就会让位于感性甚至是不理智,一旦形成这种情绪,那么就容易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动。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群体心理研究传媒等于)(5)

我们知道,勒庞所生活的时代正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体的力量在当时也是不容小觑的。勒庞重点研究了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总结了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

“乌合之众”是如何形成的?

勒庞的研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

他认为,群体的形成是受到了两种因素的影响,一种是间接因素, 一种是直接因素。

那什么是间接因素呢?

指的是是一些观念、思想的长期渗透,这些观念和思想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想法。

而直接因素就是指一些激发群体性情绪的突发事件。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导火索”,导火索一旦点燃,就让散布在社会各个地方、方方面面的人们瞬间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绪,产生了心理上的统一性,那么在群体领袖的带领下,群体就可以被迅速动员,最后发展到直接采取大规模行动。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勒庞还是以法国大革命做了举例。

在当时的法国,间接因素是什么呢?勒庞认为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政治理念经过了上百年时间的传播,最终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接受,为后来突然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做了长期充分的思想准备。

而直接因素就是指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攻打巴士底监狱。这个导火索,一下子唤起法国民众普遍的革命情绪,并且很快演变成群众运动,最终推翻了王权统治。

在间接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直接因素的瞬间触发下,所谓的“群体”就产生了。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群体心理研究传媒等于)(6)

结 语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最后,勒庞还提到了群体的分类,以及对于群体当中“群体领袖”的阐述,限于篇幅,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这本书不仅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被普通读者阅读最多的社会学经典之一,对现实社会和政治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过,《乌合之众》这本书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很受学院派的待见,国内外不少学者指出,他的很多结论有些偏激和武断,而且也缺乏严谨可靠的逻辑论证的过程。

不过这依然不妨碍他成为群体心理学领域的开山鼻祖,也不妨碍他成为社会学书籍中的经典类著作。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争论,都不影响我们去看这本书,因为每个人心中自会有自己的判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