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写好议论文的技巧)

关注樱桃 |看点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关于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写好议论文的技巧)

关于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关注樱桃 |看点不一样的学习方法

议论文,是不大好写的,

因为它需要通过写作者的讲述,

让阅读者接受某一个观点,甚至做出一些改变。

非常考验写作者的语言逻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我们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中,会学到不少议论文写作的技巧。

但很多时候,写着写着会陷进技巧里,

而忘了议论文最重要的目标:

说服某一个人!

或者,

影响某一些人!

说到底,议论文是一个目的非常明确的实用文体。

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如何使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这些方法,

而不是为了用方法而用。

刚好,先秦时期的说理散文大都设计精妙、分析透彻。

于是,我选取了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

都是非常成功的说服了“王族”的成功案例,

一起来看看这些厉害的古人是怎么说理的吧!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背景:

秦、晋联合围攻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请见秦穆公,说了一番话,秦穆公听后当即撤兵回国,郑国之困遂解。

烛之武说: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的构建:

1、开篇表明态度和立场,将自己和郑国置于事外。目的是为了在之后对利害关系的分析中,让自己显得更客观。这种方法在谈判类的说理文中常会出现,比如大家熟知的《谏逐客书》,李斯也是将自己抽离出来,通篇未讲“逐客令”对自己的不利,只谈对秦始皇的影响。

2、分析局势,指出攻打郑国对秦国、晋国各自的利弊。用对比的方式来讲,一得一失,非常明确。

3、切中要害,分化秦晋联盟。烛之武运用自己对天下大事的观察和分析,将晋文公和秦穆公两强的野心直接拿到台面上来,激化潜在矛盾。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结构逻辑非常强的说理类文章,层层递进,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王孙满对楚子》节选

背景:

楚庄王在确立了霸权之后,想取周天子而代之,问代表天子权威的九鼎轻重。周大夫王孙满对楚庄王说了一番话,居然使他改变了整个治国方针。

王孙满说: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的构建:

1、直接给出言简意赅的论点。不罗嗦又易懂易记的论点成为了这整篇文章的记忆点。

2、大量正反例证,而所举的这些帝王之道,又正好与楚庄王的身份、以及他追求的千秋霸业能够产生共鸣;且大量的案例也比孤例更有说服力。

3、切中要害,深化楚庄王内心对文明的向往、对名正言顺的信念。

《王孙满对楚子》的精彩之处在于论点的高度概括,以及例证与说服对象需求的高度一致。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背景:

这是两个美男子比美,结果促成齐威王广开言路,使得齐国政治清明、八方来朝的故事。

美男子之一邹忌对齐王说: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的构建:

1、以故事开头。当局者迷,先让对方从自己的第一视角跳脱出来,把要讲的道理放在别人的故事里讲完。

2、做一个类比,再把道理迁移到对方的处境中,使人焕然大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讽喻”(用讲故事等方式来说明道理)这种文体的代表之作。除了视角上的变换,还有一种是将深奥的道理放到浅显的故事里来作类比。


事实上,这三位高手说理的构建思路在我们写议论文时也经常会用到。

比如以理服人的文章,

这种文章,常常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

能够想到阅读者没有想到的关键因素,

或者用不太常规的逻辑将大家都能看到的因素串联起来,

而这种出人意料的表达,

又非常合情合理,

这就能够达到说服的效果。

比如上面提到的《烛之武退秦师》。

● 另一种是以分析制胜的文章,

阐明个中利害关系,

这种就非常的有针对性,

首先需要深入了解阅读者的顾虑、担忧、畏惧和期待(也就是痛点),

并且通过分析将这些情绪各个击破。

通常这种分析会是层进式的结构,

这需要作者对阐述的这个问题有非常全面的认知,

想到并堵住所有可能的质疑(就是你们说的“预判了谁的预判”)。

还是比如上面提到的《烛之武退秦师》。

● 还有关于如何引经据典,在议论文中能够引用典故是非常高级的写法,但是也不能乱用,结合上面的三个例子,给大家四条小建议:

1、耳熟能详的典故

使用时直接点出它与所要表达观点之间的联系,不用过多阐述典故本身。

2、比较冷门的典故

非要用到这类典故,最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点出观点。切忌用长篇大论叙述典故本身。

3、如果储备足够,引用多个观点统一的典故,可以使论点更丰满,不容辩驳。

4、所引典故的人物、特征、处境至少一个方面要与阅读对象有较强的相似性。


好啦,议论文的构建就简单讲这些!

读古文,不但可以学习古人说话的智慧,还能够积累不少典故哦!

快放假了,不如读一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