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

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1)

“万般皆有定,鹤影花魂冷”,一部《红楼》,读到最后,总让人肝肠郁结,心酸不已。那任情任性飘逸灵动的潇湘妃子,那温厚圆润隐忍大气的蘅芜君,那豪爽甜美笑意盈盈的湘云妹妹……她们都在红楼中盛开,最后的最后,她们都去了哪里?就让我们追随曹公文意,探求高鹗续写内涵,解读87版红楼电视经典,一抒心中的“红楼千秋意”。

1、潇湘与蘅芜,千秋有意千秋苦!

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2)

红楼·千秋意之叹钗黛

威海二中50级2班 七组

组长:刘佳慧

《红楼》纵有千秋意,终绕不开潇湘与蘅芜,无奈千千结,情无可诉说

——题记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钗、黛二人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都是一场悲剧。

高鹗续写的结局是宝玉因失玉而疯癫,实际上已失去行为能力和行为责任,凤姐使用调包计,骗他说娶的是黛玉,他信以为真,却让宝钗与宝玉举行婚礼,黛玉则只能在自己的闺房中痛哭,最终在薛宝钗和贾宝玉成婚的那晚撒手人寰。成婚后,由于贾府没落后,贾宝玉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哀悼中,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一二年便出家,回到青埂峰。薛宝钗怀孕,独守空闺。

而电视剧87版红楼梦中的结局是:因为宝玉送探春远嫁,黛玉相思成疾。后闻得元春指婚宝玉、宝钗,焚稿断痴情后病逝。但宝钗结局是未知的,宝钗在元妃的旨意下完婚,在完婚之夜,元妃薨逝,贾府的靠山倒塌,开始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而宝钗与宝玉的婚姻也以悲剧收场。自此开始,整个红楼梦就已经结束了,梦就已经醒了,剩下的只有痛苦的现实。

“玉带林中挂”暗示黛玉飘零的人生。林黛玉的人生的确是飘零的,漂到京都的贾府。内心都没有安全感,她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最终也是孤零零的死去。“金簪雪里埋”暗示薛宝钗的被埋没被雪藏的命运。薛宝钗本来是个有远大志向的女子,经历了诸多坎坷,最终心灰意冷、彻底绝望,自绝于红尘,彻底的被雪藏了。宝钗黛玉的判词暗示了她们的命运。林黛玉的命运被定格为飘零二字,薛宝钗的命运被定格为雪藏二字。

而高鄂给出了更势利、残酷的结局,在世俗的绑架下贾宝玉被骗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失爱去世,却也有许多不合理,就比如老祖宗对黛玉的态度突变,多次在人前提及林黛玉的性子太小气,前八十回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她嫌弃林黛玉的描述。

87版电视剧中的宝黛爱情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凄苦,让林黛玉先死,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林黛玉之死同宝玉的婚事错开,减少了封建社会对宝黛爱情的压迫与两人爱情的悲剧性,同时也把贾家的衰败展示得更迅速。三种结局各有各的侧重点和主题,而隐藏在这些结局下的,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真正符合曹雪芹先生观点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据刘心武先生和周汝昌先生考究,在曹雪芹的原稿中,黛玉可能是投水而死的。其根据是:在大观园的诗社中,黛玉的号是“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本指娥皇、女英,她们是最终投水而亡。 元妃省亲时龄官唱《相约》《相骂》等戏,出自《钗铺记》,该戏女主⻆史碧桃曾想投水自尽。龄官是黛玉的“影 子”,所唱之戏文也是一种暗示。黛玉以身徇情后,贾府获罪抄家,宝玉落魄乞食,先后得遇妙玉及已结为夫妻的小红与贾芸,为其所救,并与获释的宝钗结为夫妇。然不久之后宝钗病故。

据考究的结局是这样的,我们认为更符合曹雪芹先生的观点。黛玉虽投湖,却走的纯净高洁,宝钗虽早逝,却走的安定平静。对于她们来说,应当是解脱吧。回归到曹雪芹先生写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宝钗,黛玉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们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

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3)

红楼梦兴衰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讲道。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点是说服人们保持心理平衡。作者的书是红楼梦。人们希望世界能够从生活的大梦中醒来,不被名利和金钱所诱惑,去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以及生命的真谛。红色建筑是一个梦想。生活何时何地不如梦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起过去。但有些人可以从梦中醒来,有些人继续沉迷于梦想。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更加鼓舞人去建设一个更好的时代。

纸上满是荒诞的话语,一滴辛酸的泪水。都说作者是个疯子,谁能理解这种味道呢?一场红楼梦,成了千言万语的叹息。

息。

2、才志高明又如何,清明涕送孤帆远。

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4)

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探春

威海二中50级1班2组

组长 韩信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无论是读原著还是看87版电视剧,每读一遍每看一回,都惊叹于探春的文采精华,都哀叹着她的命运。

87版电视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探春远嫁前的那个场景:身着凤冠霞帔的探春被送去番邦和亲当日,赵姨娘探春母女俩相顾无言,只得抱头痛哭,同时这也是探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着赵姨娘喊了一声“娘”。在生离死别的关头,王夫人会为庶女心疼难过,但真正悲痛欲绝的还是赵姨娘。王夫人再心疼也不能比过赵姨娘永远不能再见探春一面的悲痛。

这个细节把握的很好,把探春和赵姨娘的形象塑造的更加丰满。赵姨娘不再是一味的颟顸愚蠢,探春在对待嫡庶关系时也不再像平时那么克制“冷漠”了,被封建家庭制度压抑的母女感情瞬间爆发流露。不管探春平时再怎么强调“我是主子她是奴才”,但她们才是亲生母女啊,她们之间的母女天性是严苛不人道的封建嫡庶制度无法抹杀的。探春并不是真的不爱自己的母亲,只是封建制度这个巨大的牢笼锁住了她们母女的感情。到了大厦将倾、永无归途的时候,挤压的情感终于爆发出来,聪明愚蠢尊卑嫡庶在那些痛苦绝望面前真的都不再重要了。

看到探春披上红衣,响起“一帆风雨路三千”的时候,那种悲凉气氛极具感染力。众人都充满不舍,而剧中南安太妃的笑容却格外刺眼。赵姨娘想下来拉住女儿却被熙凤拽回去,狠狠地瞪了她。在熙凤的眼刀下,哭都不敢大声。探春想跟送亲的宝玉说点什么,最后也没说。只能站在船上最后一次向家人挥手告别。这完美贴合了曹公判词,“清明涕泣江边望”。

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5)

至于高鄂版,看起来探春是大观园众女子中过的很好的一个。“次日,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主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有醒悟之意。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车陆而去。”这是高鹗续写版本中102回探春结局。一笔带过,甚至在读者眼中看来都没有过多的悲伤。或许在高鹗心中,女子出嫁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对于探春,更是有施展才华的可能,又何来的悲呢?所以没有过多的渲染,探春就放心离开。可探春迫不得已的悲凉,有心展才,无处展眉的意难平又有谁能体会到?

元春偶尔还有可能省亲,而嫁到千里之外的探春,一辈子都见不到家人了。按照原著背景清廷与外藩时常交兵,战败和亲,不知道迎接叹春的是冷落,是欺侮,是比迎春更过分的欺凌,是再次开战被杀,还是有可能是刚到了就被杀掉祭旗?若她是个男人必定干一番事业,可无奈她是一个女子,三从四德之下被重重禁锢被层层深深伤害的女子,孤身被卖给异国他乡,她又能如何保全自己?

不得不说,87版的红楼梦更符合曹公的原意。“落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公原意应是大观园的女子全都烟消云散。探春如风筝般的结局早在第五回就写到,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一幅画,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小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有四句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而在有插画的红楼梦版本中,探春远嫁是一片大海,一只大船,可见不是江边而是海边,探春远嫁并不仅仅是跨越了整个国家这么简单。不仅是第五回的判词,紧接着二十二回元春省亲,探春写下了一则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此谜的谜底是风筝,也点明了时间是清明,看来探春是在清明时节离开家,嫁到海外小国的。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探春远嫁,亲情被割断,一个人孤孤单单天水飘摇,家国远去,魂梦难成....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抽到的是“日边红杏倚云载”签上说得此签者得贵婿,大家开玩笑似的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曹公惯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这情节传递的信息明确点明探春日后是要做王妃的。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探春的原型应该就是这种活人赏赐。因此,这种远嫁,即使真达到王妃的名分,说穿了也还是当人质。纵使像探春原型那样‘才自精明志自高’,去了以后发挥出一些管理方面的才能,也还是要哀叹‘生于末世运偏消’,不是什么幸福快乐的事情,依然得算是红颜薄命。”在87版红楼梦体现的正是探春这命不由己的悲。无奈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与才华,却禁锢在“女人”的身份中无法展现。

七十回大家放风筝,探春放的是一个凤凰风筝,秋爽斋有梧桐树,凤凰非梧桐不栖,由此可见探春嫁的不是普通人,探春的风筝最后由三个风筝在一起绞断了。如果说黛玉宝玉二人的线是自己绞段的,那探春的线呢?

说起探春远嫁,极大的原因还在于南安太妃。七十一回贾母过生日,南安太妃来以挑选的眼光看贾母挑选出来的贾家的优秀的女孩子,何尝不是为后文太妃挑探春替南安王妹妹出嫁埋下伏笔?

探春的风筝代表的何尝不是她自己,她无依无靠,除了一根细细的血缘线与家族联系外,她一无所有、一无所靠。尽管如此她依然心高气傲,她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无法挽救贾府败落的命运。因为身份的限制她无法挣脱束缚冲破云霄;她想张开翅膀翱翔蓝天,可是又有风筝线的禁锢;一旦挣断了束缚,也难以如己所愿,无非是随风飘荡,饮泣一隅,芳华委为荒冢。

“探”春者,叹春一去不重来也。

3、湘江水逝楚云飞,寒潭鹤影空悲迴

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6)

叹红楼归程,品一世兴衰

威海二中50级1班5组

组长 陈厚远

曹雪芹的《红楼梦》可谓是传世的经典,文学的殿堂。其草蛇灰线的艺术手法伏脉千里,书中塑造的许多人物更是可叹的传奇。至今仍有许多红学家把研究《红楼梦》作为毕生的事业,仍有很多人魂牵梦绕着可能的结局。可惜的是曹公的文字在前八十回就未完待续,大观园紧闭园门,香魂不知所踪。虽然高鄂续写了后四十回,给了这个大舞台一个谢幕,但仍有许多意难平,仍有许多遐想与期待。我们组以主角史湘云为契机,切入古今,徜徉红楼,叹红楼归程,品一世兴衰。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前八十回中是曹雪芹浓笔重彩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她是第四回护官符上写的金陵贵族史侯家族的遗孤,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联系史侯家族衰替过程正面描写的人物。她是红楼梦中最典型的女汉子,性格豪爽,爱抱打不平,心直口快,完全没有失去双亲的那种忧郁。她没有林妹妹的悲春伤秋,也没有宝姐姐的世故圆滑。她是健康的,快乐的,不需为情流尽珍珠泪,也不用冷香丸来压制少女情怀。她的形象,是割腥啖膻脂粉香娃,是醉卧芍药美人如花。史湘云无疑是美丽的,是耀眼的。都说韶华难存,美人易逝,她的结局,是湘江水逝的空,还是美满情缘的喜?我们组针对史湘云的结局,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阐述。

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7)

【回归原著,寻找线索】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对史湘云未来命运留下的伏笔和提供的暗示,可谓非常少,而且就连这仅有的几个线索,它们本身已够含蓄隐晦,可以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不同的判断。组员们根据认真的阅读和平日的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湘云进府的时间别有深意。在小说中史湘云前后一共四次进贾府,第一次是在原文第二十回属于春季;第二次是在原文第三十一回,属于夏季;第三次在原文第三十七回,属于秋季;以及第四次在原文第四十九回,属于冬季。并且在最后一次进贾府后,就再也没有后续。史湘云的这四次进贾府,发生在一年之中。春夏秋冬,一岁枯荣,她的命运,是否也是荣后终枯?而关于史湘云姻缘一事,发生在她二进贾府时的第三十二回里。在该回中可以透露出袭人和湘云小时候曾开过一个玩笑,且根据上下文语境,这个玩笑应该是湘云说以后长大要嫁给二哥哥宝玉,这样就能与袭人一直好下去。儿时的戏语美好又天真,曹雪芹也给出金麒麟作为贾史二人情缘的象征。纵然郎无情妾也无意,这依旧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其次,两个云儿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书中的几位比较重要的男性角色——贾宝玉、蒋玉菡、冯紫英、薛蟠,在冯紫英家吃酒。在座的除了这几位之外,还有一位女性——锦香院的妓女云儿。这位女子,在《红楼梦》中仅出现一次,也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位妓女身份的女子。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都曾经称呼过史湘云为“云儿”。在《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有着一定的深意,作者不可能想不出来一个名字给锦香院的妓女云儿,但他却偏偏要给了云儿一个和史湘云完全一样的名字。所以,这两个“云儿”,很可能在相互之间是有映射的关系的,史湘云的结局,恐怕很大程度上就来自这个“云儿”的伏笔。

最后,书中的一些判词,戏曲可谓是一语成谶。湘云命运判词“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以及“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凄凄切切,惨惨戚戚。从曲子来看,史湘云的命运可谓是非常悲伤的,她没有与卫若兰白头到老,也只是在嗔寰中孤身一人。从这一点来看,高鄂的续写也不是全无道理。另外,在甄士隐注解的《好了歌》中,有“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金陵十二钗”中,嫁的嫁,亡的亡,符合“择膏粱”这一条的,似乎只有一个史湘云了,“膏粱”,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而史湘云,正是“厮配得才貌仙郎”,却“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所以,这一句,只能指的是史湘云了。

【品读续写,分析背景】

清人平步青曾这样讲过,《红楼梦》“初仅钞本,八十回以后轶去。高兰墅侍读鹗读之,大加删易。原本史湘云嫁宝玉,故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章目;宝钗早寡,故有‘恩爱夫妻不到冬’谜语。兰墅互易,而章目及谜未改,以致前后文矛盾,此其增改痕迹之显然者也。” 可见,高鄂的续写并没有真正描绘应有的结局,或者说是一些爱红楼者所期盼的结局,但他的贡献与对情节的发展和梳理仍然功不可没。那么,高鄂的续写又是怎样的呢?他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设此言呢?

现存后四十回高鹦的续书,没有让史湘云露面,只在第一百零六回通过史家两个女人之口介绍说“姑爷长的很好,为人又和平”,“文才也好”,了了几个字,算是呼应曲子里“厮配得才貌仙郎”一语。在第一百零九回又侧面交代了一下,说贾母病危,想看湘云,派人去接,派的人回来说,史湘云哭得了不得,因她的丈夫得了暴病,大夫都说病恐不起,难以望好。贾母要死了,她也不能过来送终。到一百一十八回又交代一下她丈夫死了,她立志守寡。可见,湘云在高鄂的续写中,并不算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主要人物,对她的描写,大都以别人言语表现。

至于结局的背景,则是在一个全员悲伤的大前提下

首先是湘云的婚姻。根据对原版的揣测,她本应与贵族公子卫若兰白头偕老,可却终究未能成全,其中有一个拐点,卫若兰从贾宝玉那边得到了一个金麒麟,是雄的。正好与史湘云所佩戴的雌的金麒麟相配。因而卫若兰怀疑史湘云与贾宝玉有私。但由于史湘云与贾宝玉自幼以来有的是兄妹之情,并无男女之爱,再加上史湘云高洁的个性,不能容忍受到卫若兰的质疑。于是两人感情破裂。最终,史湘云主动离开了卫若兰。

其次是史家被抄,在小说中没有交待史家何时被抄的,只暗写了两处,一处是半夜史家来投靠贾府,当时王夫人有事,王熙凤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收了史家存放的东西,这也是暗示史家被抄的一面。还有一处,就是贾母提起湘云丫头好久不来了,希望接她来住住,当时鸳鸯看看王夫人,王夫人看看鸳鸯,都不敢说史家被抄的事,这个时候刚好平儿来找王夫人,贾母心里其实明镜似的,但她还是装作不知道的,或许是外孙女比云丫头更重要,贾母一心都在两个玉儿身上,忽略了湘云的遭遇。这也是史湘云被卖为船妓的间接原因。

【观看视频,大胆创新】

87版红楼梦是诸多翻拍,诸多版本中最经典的一部。它基本上是忠于曹雪芹的原著,后四十回邀请了诸多红学专家。

针对当时贾家抄的抄,流放的流放,皇上念宝玉年龄尚小,便把他放了出来。昔日的权贵朋友避之唯恐不及,贾宝玉无处可归,失魂落魄的走在大街上。这时,一艘小船缓缓驶过,船上灯红酒绿,船妓们对客人笑脸相迎。宝玉被湘云认了出来,被卖作船妓的她大声的哭喊着,希望宝玉能赎她出来,可宝玉再也不是那个呼风唤雨的少年郎。最后随着船渐行渐远,湘云的最后一声呼喊“爱哥哥”也消失了。

红楼梦里面人生如梦(红楼千秋意之叹归程如梦)(8)

在湘云的末章中,她在江上的一艘游船上卖唱,将寒塘渡鹤影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冷月寒秋,江清人静,唯有知音能伴,因此,尽管史湘云已成为船姬,但她高傲的人格绝不屈服于此,她血脉里的侠气英豪也丝毫未减。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她骨子里仍是那个世家小姐,仍是颇具才情的枕霞旧友。

猜测1:在后面的续写中史湘云与卫若兰结婚,她对自己的“苏貌仙郎”和婚后的幸福生活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由喜转悲,后来“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归入了太虚幻境的薄命司。

猜测2:书中有写到她捡到宝玉的金麒麟与她的金麒麟刚好配成一对,这个情节的出现肯定不是没有意义的,再结合湘云的判词,有可能她是先爱上了一个不一定是谁的男人(随便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很幸福,后来男人离世了,这其实也是命中注定的,因为她和宝玉本就有姻缘,后来她便嫁给宝玉做妾。

综上,一个人物的命运是由她自己的性格以及外部的环境决定的。我们无法料到曹雪芹真正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但这反而留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叹红楼归程,品一世兴衰。红楼梦中的人物,更多的是一种现实意义,给予读者们一些思考与启迪。愿书中的湘云香魂永存,结局可能不同,但精神永恒。

注:文中某些内容参考微博:少说红楼; 百家号:三顺说名著

未完!敬请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