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

《画人传》~第404篇

林纾不谙外文,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你可读过?

文/卢秀辉

林纾(1852年11月8日—1924年10月9日),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1)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林纾《车中望颐和园有感》诗云:

行人不忍过连昌,杰阁依然耸佛香。

委命园林拼国帑,甘心骨肉听权珰。

鬼兵动后无完局,藩镇基成始下场。

回望瀛台朱阙里,红桥断处水风凉。

光绪八年(1882年),林纾考中举人,他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书生。从此,他终于摆脱贫困窘境,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考进士不中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林纾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他无力再于仕途拼搏,专心致志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2)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光绪二十五年一月,《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林纾《由石门入山道中,口占示梦旦、稚星、拔可》诗云:

似闻草木发奇芬,沿路峰皆斧劈纹。

瞬息阴晴终作雨,高低松栝偶来云。

响泉坠涧前溪应,危径穿山积绿分。

竹轿飘然空翠里,林峦转处待诸君。

接着,林纾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林纾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有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

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3)

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林纾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林纾《段上将屏从见枉即席赋呈》诗云:

乍闻亟相徵从事,果见元戎莅草堂。

九诣谁讥刘尹薄,一家未为武安忙。

到门鉴我心如水,谋国怜君鬓渐霜。

云雾江天长寂寞,何缘辨取客星光。

戊戌维新前,林纾在福建每天和友人谈新政,作《闽中新乐府》50首,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像《村先生》《兴女学》等,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村先生》)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更有发扬,像他所作《徐景颜传》,就表扬海军的为国牺牲。

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4)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满清的立场有关。辛亥革命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里说,“革命军起,皇帝让政。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惟所恋恋者故君耳”。他虽然没有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因此,入民国后,他和桐城马其昶、姚永概相继离开北京大学,并攻击革命家章炳麟为“庸妄巨子,剽袭汉人余唾”,“意境义法,概置弗讲”,为桐城派张目。

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5)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

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林纾写信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终于丢了北京大学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日常开销

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翻译出来,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林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6)

钱钟书在收录于《七缀集》中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评论道:“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的作品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林纾晚年居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复肆力于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7)

卢秀辉有《为林纾琴南歌》一诗,诗曰:

儒士从来少芜秽,只以道学慰心目。

匪书不观平生志,家法苦似悬崖麓。

身心早已许高节,不教俗尘飞幽谷。

佳气五色清都远,秀韵桂影誉著玉。

不谙外语翻译操,立成千言笔不俗。

皆是文言列其中,敢让枯树出新绿。

淡墨薄色花鸟致,神气生动自赏足。

山水初秀文衡山,独饶其味忘缚束。

时有文意佳趣乐,肆力于画浓厚轴。

尽废古书触君泪,意境义法概置促。

林纾主要翻译思想(用文言文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