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四大原则(道德经逐句解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音绝),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的四大原则(道德经逐句解读)(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形,用来当作祭品在祭祀中使用。类似现在使用的花圈。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刍狗就失去了作用,人们就把它扔下不管了。老子为什么举出刍狗这个例子呢?因为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一件事物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强盛,衰落,最终返回原点,这就是他的宿命。就像刍狗,本是普普通通的草,被做成了祭祀用的祭品,被供奉,走向草生巅峰,祭祀结束,使命完结,返回到草的原点。

天不仁,仁不是我们在儒家经典中理解的仁爱之义,而是道家语境中的仁。道德经中对于仁的定义是,上仁为之无以为,意思是有上仁品格的人有所作为但出自于无心,不贪图什么。这就像父母替孩子做了决定,还经常说的那句,我是为了你好。

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全句的意思是,天地不干涉万物,而是任万物自然生长,完成各自的使命。有道之人,遵循天道,不干涉百姓,而是任百姓自然发展,完成每个人这一生的使命。

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天赋而来,每个人也都肩负着使命而来,无论这个使命平凡还是伟大,都是每个人独有的。人到世间一遭,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是道德经中讲的事天,从事自然赋予的使命。所以有道之人是不会进行干涉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橐籥,是风箱的意思。天地之间,岂不像一个大风箱吗?

虚而不屈(音绝),动而愈出。屈(音绝)是枯竭的意思。这个风箱内部看似空虚,但并不枯竭,鼓动起来,风力涌出,生生不息。

风箱的结构是空的,拉一下,把外面的空气吸进来,再推一下,把吸进来的空气推到灶膛里面。这样一拉一推,空气就源源不断地通过风箱进入到炉子之中了。风虽然从风箱中吹出来,但风箱实际上并没有产生空气,只是在输送空气。而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本没有生成万物,只是输送万物到世间的一个通道。万物从道中生成,从道那里获得了各自的天赋和使命,经过天地之间的这个大风箱来到世间。天地本身也只是道的产物,他的使命的就是把万物输送到世间。所以天地不能干涉万物,天地和万物各有各的使命。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数在这里通速度的速,加快的意思。中,通冲虚的冲,是空的意思。守中就是守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意思是发言太多会加速灭亡,不如保持一个空的状态。

发言太多如果用于统治就是政令繁苛,用于教育就是过多的说教,用于朋友之间就是不合时宜的建议。孩子经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后进入到社会,带着自己的天赋和使命。父母和老师过多的说教不仅不会对孩子的人生有所帮助,还可能压抑他们的天赋,蒙蔽他们的使命。即使获得世人眼中的成功,也只是生活躯壳中,迷失了自我。因此,父母和老师不如放空自己,多感受孩子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擅长什么,帮助孩子去发现他的天赋和使命。

总结这一章

老子以天地作比说明了不要多言,要守空的道理。天地只是万物来到世间的一个通道。所以天地任万物自然发展,去完成各自的使命,而不加干涉。有道之人也应放空自己,让他人有自我发展的空间。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六章 繁衍就是无中生有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三章 不尚贤 虚其心 弱其志 老子是愚民吗?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