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入津累计供水(引滦入津协同发展带来)

引滦入津累计供水(引滦入津协同发展带来)(1)

滦河水一路向西引入天津

在河北省迁西县的大黑汀村,经过引滦枢纽闸的滦河水穿过隧洞、流过村庄,一路向西,历经234公里达到天津,36年来,奔腾不息、源源不断,滋养津沽大地。 这一汪水,流淌的是两地情,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引滦入津累计供水(引滦入津协同发展带来)(2)

引滦水的起点——引滦枢纽闸

从众志成城到协同发展

“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这是曾经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上世纪八十年代,京津冀遭遇严重干旱,为了保障首都用水,作为天津市水源唯一补给的密云水库,1981年8月起停止向天津供水。天津极其缺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将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的水引进天津。

引滦入津累计供水(引滦入津协同发展带来)(3)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引滦入津工程规模宏大在全国没有先例。当时,为了尽快摆脱水源困境,天津全民动员、全力以赴,施工高峰期义务劳动大军和民工参建人员达到17万人。河北省宽城、迁西、遵化三县人民,为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淹没了数万亩耕地和果园,几万百姓迁居他乡。“铁八师负责的引水隧洞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咽喉,部队指战员满怀‘引滦入津,为民造福’的思想,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5条斜井的开凿任务,做好了施工准备;1年零2个月时间完成了10多公里的隧洞开挖和衬砌任务,比计划提前1年多时间。”今年90岁高龄的铁八师师长刘敏回忆道,为早日凿通隧洞,仅铁八师就有17名战士牺牲,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战士永远倒下……正是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仅用一年时间,1983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便流进千家万户,结束了天津人喝苦咸水的历史。

引滦入津累计供水(引滦入津协同发展带来)(4)

为修建引滦隧洞开凿的支洞

引滦入津的36年是天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36年,正如老市长李瑞环同志所说,“没有引滦入津工程,就没有天津的今天。”但是,几年前,随着滦河上游水库网箱养鱼的泛滥以及沿线铁矿企业的无序发展,引滦水质逐渐恶化。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式提出,津冀两省市合力开展引滦水源保护,签订了《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共同解决引滦水上游水质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清理养鱼网箱、加强隧洞周边采矿管理、禁止黎河尾矿砂排放……在津冀两地的共同治理下,2017年以来,引滦水质恢复到Ⅲ类水标准。

引滦入津累计供水(引滦入津协同发展带来)(5)

引滦的明渠河道——黎河水质好转

“以前,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面积的十分之一被养鱼网箱‘占领’,放眼望去,黑压压全是网箱。网箱清理后,水质变好,水库透明度最高达十米。但是,由于前期养鱼饵料、粪便的沉积,水质仍然不稳定。”引滦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质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少明表示,他们正在考虑采取微生物消解底泥的办法,明年要对底泥释放的规律、污染程度的评估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村主要种植香菇,香菇种的好还得水好,这两年,我家的香菇产量增加到3万斤,因为黎河水质好转,香菇的口感也特别好,销量越来越好。”在河北省遵化市西埔村牛大爷告诉记者,不仅村边的水好了,这两年的村容村貌也变好了,村民切切实实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引滦入津累计供水(引滦入津协同发展带来)(6)

于桥水库前置库

原来,近年来,天津市水务局与引滦沿线地方村镇形成了“共建共管”的协作机制,与黎河、于桥水库和明渠周边16个村庄开展生态文明共建。“作为引滦河的明渠——黎河,我们现在已经将周边的51座尾矿库清理完毕,并实现了封闭化管理,隔绝了人为污染,同时与周边村庄达成‘共建’协议,我们投资、村里出地,帮村民清理生活垃圾,建广场、植树、种草,让村民有休闲遛弯的地方。”天津市引滦黎河管理处工管科科长高雷表示,今年,他们将着手黎河底泥清除工程,准备在停水期,一次性将河床淤积的尾矿砂全部清理。

天津蓟州区的于桥水库是引滦入津工程的终点,家住白庄子村的黄建从小便在水库周边长大,她见证了水库环境的一天天好转。“原来水质不好的时候,藻类经常爆发。现在水库实现了封闭化管理,隔绝了污染,村里的垃圾、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转运,不仅水库水质好了,村子变得更美了。”黄建告诉记者,水库周边的耕地进行了流转,村民改种蓝莓、金银花等高产值作物,收入比原来翻了一倍。

引滦入津累计供水(引滦入津协同发展带来)(7)

白庄子村整洁的街道

为了守护好“大水缸”,天津2018年正式投用于桥水库前置库。“通过22平方公里的人工湿地,将引滦水进行沉淀、吸附,层层过滤,最终将清水注入于桥水库。”天津市引滦工程于桥水库管理处副处长廉铁辉告诉记者,前置库对氮、磷的削减率分别是38%、48%。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引滦入津36年,这一汪水不仅烙上了两地的历史印记,在区域协同下,两地也通过一汪水的治理,逐渐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步入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津云新闻记者 董立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