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句子注意点(避免文言文句子翻译的硬伤)

避免文言文句子翻译的硬伤

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必考点,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的阅读、理解等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例 再读高分方案1中的《上池州李使君书》(2017·浙江卷),完成下面的题目。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译文:

答案: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得分点:资,给予,供给;迹,事迹,功业;光,光耀;勉,努力。)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4分)

译文:

答案: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得分点:所解释,分析说明;完具,完备;虽,表假设,即使;挈置,提携安置。)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可从以下方面突破。

一、回归原文,结合语境推断语意

“文言文翻译”要求翻译出的句子要契合语境,所以,翻译时要回归语境,既能保证语意吻合,又能提高准确率。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句,就必须结合上文“廉颇为赵将,伐齐”才会明白,“大破之”是“(廉颇)大败齐军”,并且是“夺取了(齐国的)阳晋”。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4分)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选自苏轼《晁错论》)

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译文:

解析:回归语境,推知语义。“以错为之说”是翻译的难点,直译不通顺,结合上文“天子不之察”,下文“错之以忠而受祸”才能推知:天子不能正确察知晁错的忠心、诸侯的野心,做出了杀晁错以平定战乱的事情。所以“以错为之说”要意译,“错”结合语境补充为“诛杀晁错”。

答案: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这一点,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

参考译文: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这一点,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二、明确得分点,译好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和其他主观题一样,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较突出的文言现象,或考实词、虚词,或考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或考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所以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翻译的关键。

某些得分点能直译的,就坚持直译,以体现其语言特点。比如“臣活之”(《鸿门宴》)中“活”是使动用法,如果翻译成“我救了他”虽然符合语境,但不如译为“我使他活了下来”更能突出活用;再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中为了突出状语后置的特点就要翻译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尽量不要译为“每天检查、省察自己”。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12分)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①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托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选自《四库全书·宗子相集》)

【注】①刺:名帖,即名片。

(1)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4分)

译文:

(2)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4分)

译文:

(3)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4分)

译文:

解析:(1)关键点:间,间或、偶尔;疾,快速地;走,跑;之,代词,代“门”。(2)关键点:则,是;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哉,语气词;因此,因此;见……于,表被动。(3)关键点:长者,对老年人或有德行的人的尊称;得无……乎,固定结构,该不会……吧;其,代词,我;迂,迂腐,刻板。

答案:(1)偶尔路过他家门口,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策马急跑过去。

(2)这就是我心胸狭窄的地方,因此常常不被长官喜欢。

(3)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该不会讨厌我的刻板迂腐吧?

参考译文:前边提到的那个权贵,(我)除了过年过节和伏日腊日投一张名片之外,便常年不去他家。偶尔路过他家门口,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策马急跑过去,就像后边有什么人追我似的。这就是我心胸狭窄的地方,因此常常不被长官喜欢,我却越来越不顾这些。(我)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说:“人生有命,我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该不会讨厌我的刻板迂腐吧?

三、谨记三原则,讲究语通句顺

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直译为主

翻译讲究忠实于原文,这既包括忠实于原文的词义,也包括忠实于原文的句式,甚至忠实于原文的句间结构、感情语气等等。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既有重点实词——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孝敬父母)、悌(尊敬兄长)、义(道理)、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又有通假字——“颁”(同“斑”),还有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不负戴于道路”。翻译时都需要一一对应,进行落实。译为: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尊重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中某些单音节词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消失了,有些语义发生了改变。有些句式也在历史长河里改变了表达习惯。在翻译时要对上述改变做出妥善处理,对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句式都应进行相应调整,该换的换,该调的调。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舟楫”如果直译为“舟和桨”,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因为我们现在一般不单用“舟”这个词,另外,从上文看,“舟”“楫”并不是都具备实义,此处为偏义复词,只取“舟”的意思,译为“船”即可。“能”直译为“能够”,不通顺,不如翻译成相近的词“擅长”。“绝”的常见义有“越过”,不合语境,灵活译为“横渡”就很合适。

3.注意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翻译句子时不要忽视句中一些语气助词,据此揣摩句意

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也很远了”就有问题,因为句中“也”在上文没有与之呼应的句子,所以它仅是句中表停顿的助词,不译。翻译时还要准确判断句间关系,尤其是没有明显标志的句子,如判断出暗含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句间关系。比如“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前后两个分句应为转折关系,所以,译为“(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就语句通顺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句子。(12分)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①,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选自曾巩《徐孺子祠堂记》)

【注】①中牢:祭祀的猪羊。

(1)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4分)

译文:

(2)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4分)

译文:

(3)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

(4分)

译文:

解析:(1)关键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径,经过;其,代词,代“白社”。(2)关键点:之,的;明年,古今异义,第二年;始,才;图,名词活用为动词,画;祠,动词,祭祀;焉,代词,他。注意句间的承接关系。(3)关键点:闾巷,借代修辞,乡里;独称思至今,被动句,且与上句构成转折关系;智力,古今异义,智慧力量;非惑欤,反问语气。

答案:(1)章水向北经过南昌城,又向西流经白社,白社的西面有孺子墓。

(2)我当太守的第二年,才在那个地方用茅草建起一座祠堂,画了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祭祀他,率领州里的宾客拜祭他。

(3)孺子足不出乡里,却独独被人们称扬怀念到今天。这样看来,世上想靠智慧力量取胜的人,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参考译文:孺子姓徐名稚,孺子是他的字,豫章郡南昌县人。根据图记:“章水向北经过南昌城,又向西流经白社,白社的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经过南塘,它的东面是东湖,湖南面的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叫孺子台。……”我当太守的第二年,才在那个地方用茅草建起一座祠堂,画了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祭祀他,率领州里的宾客拜祭他。东汉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贵而死后默默无闻的人不计其数。孺子足不出乡里,却独独被人们称扬怀念到今天。这样看来,世上想靠智慧力量取胜的人,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孺子的墓地已不可知,幸而孺子台还可以考证得知。祭祀他是为了教育乡人崇尚道德,所以我总结了前人出仕和退隐的意义一并记在这里。

四、修辞的翻译

1.比喻的翻译应尽量保留喻体

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也可。比如“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可译为“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

2.借代的翻译,一般要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来

如“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鸿门宴》),应译为“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3.互文,翻译时要把语义交叉的部分合而为一

比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应译为“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4.委婉的翻译,应还原其本意

委婉是指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是把话说得很含蓄,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比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就译为“将与你在吴地决战”。再如“山陵崩”指帝王去世,“填沟壑”指称自己去世,等等。

5.用典,一般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就应译为“有气节的人从来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五、力避翻译的硬伤

翻译中最易失分的六大表现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例: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袁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袁盎晁错传》)

[误译]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非常骄横。)

[评析]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

[正译]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2.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汪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明史》)

[误译](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

[评析]“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混杂,应用白话翻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呢?没译出。

[正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3.脱离语境,孤立翻译

例: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元史·列传十四》)

[误译]出行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锋利,兵器多了,只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牵累。

[评析]“行人”不是指出行的人。因为前面说的是“奉命使宋”,故应译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请兵自卫”,故“兵”应为:士兵或武士。

[正译]出使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武士随从,随从武士多了,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受到牵累。

4.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例: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误译]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

[评析]“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会模糊。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来看,是被皇帝召见。

[正译]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的)亲近信任。

5.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误译]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

[评析]没有将定语前置于“爪牙”“筋骨”之前,源于对句式的误判。

[正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6.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例: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新唐书·韩休传》)

[误译]罪轻的人不被宽容,罪重的人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评析]“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且”是“尚且”之意,“乃”是“竟然”之意。在翻译时,省去这两个词的翻译,句子的语气、情感就会受到影响,故要翻译出来。

[正译]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文言文翻译句子注意点(避免文言文句子翻译的硬伤)(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