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四厂附近好玩的景点(郑州老西郊不舍得忘记你的模样)

正如我想的那样,岁月已过,却容易让人回忆,但真开始回忆时,却发现已逐渐忘却了往日的模样。

我的朋友看了我写的两篇关于老西郊回忆的文章,只撂下一句话,文笔不减当年,就是写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我有些伤感,因为已至中年,我对幼年的回忆,也仅剩下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了。

从棉纺路与嵩山路口向西走,一直到尽头,是我心中的真正意义上的老西郊,这里是核心。因为那几大棉纺厂,闻名全国,以至于曾经把棉纺路变成了比市政府所在的中原路还要繁华的所在。我一直很痛心,那几个厂区的大门最终也被拆掉了。当然,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拆旧盖新,但是,心中的标志一旦从眼界中抹去,还是觉得心里很失落,仿佛一段历史被强行遗忘一样。

郑州四厂附近好玩的景点(郑州老西郊不舍得忘记你的模样)(1)

无座棉纺厂,曾经一字排开,气势恢宏

跟我父亲关系最好的伯伯一家,就是国棉五厂的。小时候,被父亲领着,我和弟弟经常去的就是他家玩儿。百花北路,梧桐树笼盖的一条小路,我一直习惯叫这条路是五厂中街,因为它在五厂家属区中间。伯伯是上海人,阿姨与我母亲是闺蜜,花样年华年级,从郑州一起去西藏支边,后在那里成家。上海的伯伯和江苏的父亲,理所当然地成了最要好的酒友和挚友。可以调回内地的时候,伯伯和父亲选择做了上门女婿,来到郑州。我们两家可谓是世交,如同伯伯的上海口音一样,交情一辈子未曾改变。在棉纺路这个大厂的家属区内,你能听到天南地北的方言,就知道当年这五大棉纺厂十万纺织工,是全国汇聚而来的。

郑州四厂附近好玩的景点(郑州老西郊不舍得忘记你的模样)(2)

五厂

记得小时候,经常去伯伯家的原因,一是友情,当亲戚走着。另一个原因是要去买粮食,我记得现在梅记烩面的位置,以前是个老国营粮店。用斗装米面,估计现在只能从电视上看到了。我小时候,自己要拿米袋或者面袋,自己带油壶,到粮店去打米、打面、打油。记得非常清楚,把粮票和钱给售货员,售货员用木头做的大斗,根据你要的数量,在大米池子里,一下子就能挖个差不多,沉甸甸地摔在磅秤上,调一下秤砣,稍去或者稍加一些。然后,你要用米袋套在一个上宽下窄的大漏斗上,售货员会嘱咐你,“抓紧啊!”“哗”的一声,就把米从漏斗倾倒而下,习惯性地在漏斗上磕两下,让你知道没有残留。到现在我都有这种错觉,从漏斗里装回来的米,才好吃,那才是国家给你的米。

买面基本上跟这个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不用木头大斗了,毕竟面比较精细,用的是铁簸萁,动作也不能那么大。慢慢地从漏斗里倾倒下来,尽管如此,面粉也会翻腾云起。放现在,估计会人人嫌弃,面粉弄脏了衣服,而那时,接面的人只有喜悦,这是家里的口粮,太重要了。我每次看到父亲看米面进入漏斗的眼神,都充满了欣喜和希望,那时不知道为什么,现在长大了,对计划经济有了了解,才知道那是两个孩子健康的源泉。

我的父辈是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粮食曾经有过梦境般的渴望。这也就好理解,为什么我父辈年级的老人,到现在都不会浪费粮食。就像我的母亲,面袋子一定要轻轻地抖上好一会儿,直到确定袋子壁上的面粉全部都落下来,才舍得把袋子放下。

打油是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懂原理的好玩儿的事儿,油壶递给售货员,他会在一个汽油桶一样的容器上,用手去压几下类似于压水井一样的扳手,然后,油就从一个小水嘴里喷射而出。力度也基本是恰到好处,油壶多大,压的次数也不一样。看着油壶一点点被灌满,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想亲自去压几下扳手的。那时候的油也是要省着用的,也是凭票限量买的,我记得家里,父亲总是要炼大油,就是猪油,放在厨房里面一个容器里,炒菜的时候掺一点,一个是香,一个可能也是为了省点菜油。

郑州四厂附近好玩的景点(郑州老西郊不舍得忘记你的模样)(3)

这个粮店,好像取消粮票不久以后,就不在了,我依稀还记得那个门头。后来出去旅游,在郑州周边的县市里,还曾见到过类似的粮店,不过只是门头还如旧,里面的商品就极大丰富了。尽管如此,看到这些老门头,仍然会触动儿时的记忆,被深深地吸引。

因为家教严格,父亲又厨艺超群,我上初中之前,几乎没有在外边吃过饭。所以,梅记烩面什么时候开的,我不大清楚。但是,我对烩面的认知,是从梅记咖喱烩面开始的。也许是因为启蒙的印象太深刻,这个味道,是我心目中的正宗烩面,不管别的烩面多么好,梅记烩面,到现在为止,都是我的NO.1。话说回来,在棉纺路,能开这么多年,还受大家欢迎,味道绝对不能差了,捧场也得值得捧。15年左右,这家烩面的老板好像是换了,重新装修了一下,烩面味道中间稍有变化,后来,又基本恢复了原来的味道。

梅记烩面对面,有个老川菜馆,好像也很多年了,看着去吃饭的都是老顾客,吃过几次,顾客好像都跟老板认识,就像老茶馆的感觉似的,味道也确实不错,小店有人参啊,他们家的蒸生蚝,味道挺独特的。

郑州四厂附近好玩的景点(郑州老西郊不舍得忘记你的模样)(4)

如果你想找我童年的感觉,到五厂家属院东院里去走一走,那古老的红砖楼,记录着它们经过的岁月,大几十年了。家属院还保留着原始风格的菜摊和小店,这几乎是所有老城区的一种独有的文化之一。小店价格便宜实惠,菜摊也都是良心菜价,都是老主顾老朋友了,也舍不得变换方式了。地摊买菜,现在很少见了,这里还能看得到,好像菜在地上,更能让站着的人一目了然似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的衣服和裤子都是在这个院里的一家裁缝店里做的。那个时候,买布也需要凭票,自己买布找裁缝做衣服,是非常流行的。我还记得当时裁缝跟一些老主顾的对话,裁缝劝老主顾不要去买“的确良”的布料,穿起来不舒服,有静电,不吸汗,还容易有死折,不好处理。但是,当时这种面料那个流行啊,大家都追求时尚。

我父亲对任何事儿一直能有准确判断,这一点对我后来的影响极大。在对衣服布料的选择,军人出身的父亲,一直要求衣服要有型、舒适,不允许我和弟弟穿“的确良”的衣服,说那种布料不舒服。所以,我们一家当时穿的都是貌似要被装进历史垃圾桶的“纯棉”质地的衣服。我是觉得舒服极了,最起码,起风的时候,我的裤子不会绑在腿上,出汗的时候,我没有衣服贴在身上的囧境。后来,社会需求反转,对纯棉的追求返璞归真,证明了父亲是对的。我还记得我最后一次去做裤子量的裤长,这就过去三十年了。。。

五厂家属院临嵩山路、建设路的老楼,都是大龄的了,从房顶就能看得出来年代感,苏式建筑。层数不高,只有三层,尖尖的红色瓦顶,竖立的烟囱格外醒目。现在城市里面,一般见不到这样带烟囱的房子了。这些房子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保留至今,院里面其他的建筑都是相对新的6层建筑,是我国最常见的粘石外立面的那种家属楼了。我记得我曾经进去过这些小楼,听说曾经是专家楼,一梯两户,不是筒子楼,只是楼梯稍窄,房型不大。这样的房子如果是户型大一点,几乎可以称之花园洋房了。我记得这个东院曾经的出口特别多,应该不是出口,而是每两栋楼之间,就是通道。嵩山路上,棉纺路上,建设路上,百花西路上,到处都是出口,可能是方便大家上下班吧。

郑州四厂附近好玩的景点(郑州老西郊不舍得忘记你的模样)(5)

记得小时候来这个院儿玩儿的时候,因为这个院一直有暖气,暖气管道曾经羡煞我们这些家里点炉子取暖的家庭。爬暖气管,不知道有多少伙伴层间干过,那时候,我们一边大的孩子,因为这项刺激的游戏,没少挨打、受大人的呵斥。每逢冬季,窗外到处挂的都是腊味和野味,因为父亲是江苏的,我看得懂,那是南方的风味。楼下聚集着各种猫咪,抬头看着那些诱人的风味,特别有意思。

时光荏苒,似水流年,一晃多年过去,很少再进到这个院里。只是从临路的那几栋楼前多次经过,它们除了木窗换了,墙面刷了,一切还是曾经的模样。家属区的格局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在时光中静默了下来,好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里,坚守着什么。更可贵的是那一代老五厂人,和其他几个老厂区的人一样,他们从天南地北汇聚而来,在郑州扎根。曾经是朝气蓬勃的少年,献出了青春岁月,为郑州造就了辉煌,奠定了西区的基础。如今,他们已然迟暮,也经历了事业的起和落,心态却始终平和,守着忠诚伴着郑州的发展。曾经,他们是西区的骄傲,现在却能以平常心骄傲地看着西区。

郑州四厂附近好玩的景点(郑州老西郊不舍得忘记你的模样)(6)

岁月如梭

每当在棉纺路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我都会想到母亲曾经告诉我,当五厂拆迁的时候,好多老工人都多次去厂区里转一转,再看一看,留下热泪。那份不舍,是为青春,是为曾经的鼎盛,是为往昔的岁月,是为过往的回忆。厂区已经成为他们心里的丰碑,作为西郊人,我真的以他们为荣。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撩发一慨罢了,因为我母亲,也是纺织厂的,经历过行业的起伏,退休金与职务和学历,远不成正比。母亲的乐观、大度、平静,也让我有所顿悟,白驹过隙的一生,心态平和,不陷执迷,才是最重要的。

建设路上五厂家属区的大门,仍然保留着,而且已经作为文物要持续保留。前些天路过时,看到红漆彩画,修葺一新,挺醒目的。这也算是给老职工的安慰吧,毕竟,红门以内,不仅仅站着那些遮天蔽日的梧桐老树,还藏着老西郊的历史和荣耀。

郑州四厂附近好玩的景点(郑州老西郊不舍得忘记你的模样)(7)

今天写了五厂,后续会再写其他熟悉的地方。关于五厂没有写到的,就是我印象不深刻的或者已经忘记的。请朋友们在评论区参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历史。多谢!

仰望苍穹,顿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