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的抗癌之路(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习惯)

今天是全国抗癌日

日常生活中

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

让我们离癌症越来越近

本期就教你科学防治

别再谈癌色变!

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的抗癌之路(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习惯)(1)

吃出来的癌症

长期吃烫的食物

我们吃的所有食物都要经过消化道才能被消化吸收。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组成了我们的消化道,消化道最内层是一层薄薄的黏膜,是消化道里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第一层屏障。

这些黏膜是非常脆弱的,只是一层薄薄的膜。人的食管内壁十分柔嫩,最高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食管黏膜就会被烫伤。经常吃过烫的食物,会对食管黏膜构成严重损伤,食管黏膜会出现“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的现象,反复多次极易构成黏膜浅表溃疡。长此以往,会诱发黏膜质的变化,以致发生病变。

省出来的癌症

做饭不舍得开油烟机

现在几乎家家都安装了油烟机,但有些节省惯了的老人,总担心它费电,做饭时能不开就不开。

经检测,炒菜不开油烟机,厨房PM2.5瞬间最大值超出限值250多倍,达严重污染状态。

数据显示,长期接触油烟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这也是女性肺癌高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隔夜菜不舍得倒掉

很多人都有吃隔夜菜的习惯。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第三天继续吃,不放到变质发馊绝不倒掉。其实这种“节省”也容易让身体“遭殃”。

一方面,隔夜菜不仅会流失大量营养,还容易滋生细菌,对于胃肠功能本来就弱的人,吃后易腹泻;另一方面,隔夜菜放置过久,会产生亚硝酸盐,当它进入胃里,会跟蛋白质反应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长期食用就可能导致细胞突变,诱发胃癌。

懒出来的癌症

懒得运动:能坐着就不站着

很多人平时不是久坐办公,就是在家卧床休息;偶尔出门一趟,也是能坐车绝不走路,将“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的理念贯彻到底。殊不知,这种“懒法”会悄悄埋下癌症风险。

研究发现,久坐的人患肠癌的风险会增加约44%!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循环不畅又直接导致肠道的蠕动速度变慢,以及有毒代谢产物向下运送和排出身体的时间变长,长年累月便会增加肠炎,甚至是肠癌的风险。

懒得睡觉:习惯性熬夜

2020年10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表明,在小鼠黑素瘤模型中,与正常的明暗周期(LD)相比,昼夜节律紊乱将导致小鼠的肝脏和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的丢失或逆转,并使得肿瘤生长速度增加,潜伏期减少。

懒得体检:错过癌症最早发现期

1/3的癌症其实是有治愈希望的,只要你发现得早。但在我国,很多人缺乏早筛意识,懒得去医院,懒得体检,忽视了身上的癌症信号,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硬生生将其“拖”成了不治之症!

以结直肠癌为例,早期肠癌的五年平均生存率高达90%以上,而晚期生存率仅为14%。因此,树立定期体检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要注重癌症筛查,早发现、早诊治。

吸出来的癌症

远离肺癌,重中之重,男女各要防好一种“烟”,男士要尽早戒烟,香烟中存在着多种致癌物,有些女性不抽烟、也很少接触二手烟,最后却不幸患上了肺癌的原因就是厨房的油烟!

此外,室内空气污染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甲醛,被称为室内环境污染“第一杀手”。

防癌体检 及早发现癌症

需要注意的是

防癌体检≠普通体检

防癌体检特指

专家结合体检者的自身情况和个体需求

做相应部位的防癌检查

防癌体检有五大“法宝”:“体、验、影、理、断”,即“体格检查,抽血化验,影像检查,病理诊断,基因诊断”。

八种高发癌症的特定早筛方法

01

肺癌

CT检查(低剂量CT扫描,对患者健康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孕妇、儿童应谨遵医嘱)

02

肝癌

B超 抽血化验甲胎蛋白(高危人群、年龄40岁以上者建议每半年筛查一次)

03

乳腺癌

乳腺B超(若初步筛查发现问题,建议再去做)

04

结直肠癌

肠镜(即使没有明显不适或异常,也建议50岁以上者去做一次肠镜)

05

胃癌

胃镜(高危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06

食管癌

内镜检查

07

前列腺癌

彩超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

08

宫颈癌

TCT检查(液基薄层细胞检测)

科学防癌你应坚持的8个习惯

控制体重

限制饮酒

多吃蔬菜和水果

不吸烟、避免二手烟

限制盐摄入

限制红肉摄入

告别加工食品

坚持体育锻炼

以上你都记住了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饮食适当运动 定期体检

不让癌症找上门!

来源: 健康北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