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百年感言(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

点击上方江南晚报订阅

锡城热点新闻即时推送

(晚报记者 丁显领/文 陈大春/摄)昨天,当杨绛先生病逝的消息传开,引起广大网友尤其是文学青年的伤感。除了自发在网上悼念,网友还纷纷转发杨 绛语录和笔迹,掀起又一波微博、朋友圈的鸡汤文热潮。虽然,经核实,这些语录和笔迹中并不全是杨绛的,但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杨绛依然能成为 一个文化符号?她的作品,《洗澡》、《我们仨》和《走在人生边上》等,为何能被众多国人视为最具滋暖属性的鸡汤?

杨绛的百年感言(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1)

误传杨绛语录

杨绛的百年感言(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2)

杨绛真迹(99岁书)

杨绛先生百岁感言?语录和笔迹都是假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新华书店市图书中心,精心准备了杨绛的著作展示

杨绛及作品何以温暖?字里行间透人生智慧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若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接触到了杨绛的作品,她这样评价杨绛先生,“先生不只是文学家,更是智慧老人!”

庄若江说,杨绛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由于杨绛先生身在社科院的缘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少有人会把她当做文学家来看待,“她早期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等她真正开始创作已是改革开放后。”

在庄若江看来,文学创作是杨绛对个人人生经历的一种更为轻松的表达。“她所有作品里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她那种不事张扬的,看似非常内敛的风格,其实包含了很多动人的内容,这一点她与钱锺书先生有些相似,字里行间都透露一种人生智慧。”

庄 若江特别佩服杨绛对悲情与苦难的表达方式,她从来不是撕心裂肺的哭天抢地,而是在淡定从容中见真情。“她在文章中使用平淡的文字,体现出了她自己的温柔敦 厚,大家风范,没有特别浓烈的情感,没有故作姿态的喧嚣。她与钱锺书先生一样,对人生看得很穿,不带任何世故,情感表达虽然含蓄,但是楚楚动人,这种内敛 背后就是一种智慧。”庄若江说,“她的文字很静,很淡,但是就像一杯茶一般,会让人细细地回味,唇齿留香。”“她曾经说过,读书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变得更 好。这句话非常好,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读书不为做官,也不为文凭,而是为了让我们很坦然地面对社会和人生,不至于迷失自己,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不至于绝 迹、干涸。”庄若江说,“她不仅作品值得人们去研读,她的整个人生都值得大家学习。先生是非常有个性的人,不会惹事,但是也绝不怕事,如果钱锺书在外界受 到欺负,她绝对会不顾一起冲出去。”

网友评杨绛病逝:不用遗憾,文学是不朽的

@杨敦y: 看到#杨绛先生逝世# 的消息,我没有像平时那样看到去世消息的难过,反倒是觉得“圆满”。杨绛先生105岁去世,在这漫长的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翻译、写作,著作等身;爱了自己想爱的人,从相爱到离开,自始至终只有钱锺书一人。《我们仨》曾看得我几度落泪,我们仨失散了,但终究团聚。

@一个坚信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姑娘:打扫好现场,尽完了责任,终于回家。先生让我相信这世上终究还是有势均力敌、熬得过柴米油盐的爱情,还是有称心如意、令人尊敬的离去。先生,走好!

@ 朴灿灿是葉葉子的光:前天听闻先生病危的消息,大为震惊,没想到这么快…… 从小在钱老与杨绛先生的文学熏陶中长大,97、98年爱女丈夫接连去世,作为女性的先生是该在怎样的悲痛中坚持信念继续独自生活下去!曾经觉得只要您在, 中国现在文学的辉煌时代就远没有过去,如今,“我们仨”团聚了。

@雨露716668:刚刚知道这个消息,于是匆忙来转发,以抒缅怀之情。没 有拜读过先生的书,但对她那句“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不多而想得太多”受益终生。少年的我执拗而笨拙得总想思考出人生的意义,迷茫而苦恼,这句话是我的暮鼓 晨钟、当头棒喝,乃至到今天这句话仍一直默默督促着我多阅历,诚心一拜,先生走好。

@长长然:总觉着她活着就像一个符号,象征着中国一部分 人最崇尚的美好时代的印记,巴金、季羡林、杨绛……这个印记越发淡了,到今天似乎是完全消失了。也许中国未来很多年都不会有这样的时代了,国家不幸诗家 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也不用遗憾,文学是不朽的,回家翻翻围城和管锥编,都凝结着这一对趣人的心血。

@Annsasa:最难过的,不是一个品学性德行皆为高尚的学者的逝去、甚至不只是一个1911年至今凝结了世纪时光精华厚重的生命的逝去,而是,金钱至上情爱泛滥的时代,再无配得上先生二字的女子。

原标题:

人格仰止 作品流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