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下册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专题)

第一单元

1 社 戏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

B.踱步(duó) 潺潺(chán) 皎洁(jiāo)

C.絮叨(xù) 归省(xǐnɡ) 筋斗(jīnɡ)

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礼数(shù)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

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归省:

(2)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撺掇:

(3)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纠葛: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     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A.因而    即使    况且

B.然而 即使 而且

C.因而 如果 况且

D.然而 如果 而且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6.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

7.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8.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①段中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怎样的情形?

9.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0.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将江南水乡的夏夜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的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儿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人们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节快到了,人们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儿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村子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儿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11)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摘自2017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1.文章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2.品味选文第②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

13.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15.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综合性学习

16.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主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谈谈看法】班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代表的行当。

8年级下册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专题)(1)

体验中考

17.(2018山东青岛中考)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2)端午节

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3)中秋节

上联: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4)重阳节

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         

18.(2017江苏苏州中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几个短语概括昆曲的特点(其中至少一个是主谓短语),含标点不超过40字。

昆曲,如一坛经年温醇的美酒,缓缓地在舞台流淌而出,道不尽的良辰美景,说不完的哀艳沧桑。载歌载舞如行云流水,典雅的词,婉转的曲,在丝竹声乐里,在亭台水榭上,在小桥流水间,舒徐缓行。遥想当年,一到中秋,苏州人便倾城而出,在虎丘曲会,“唱者千万,鼓吹百十处”。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昆曲是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京剧、川剧、越剧、晋剧、湘剧、赣剧、桂剧、闽剧、婺剧、滇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参考答案

夯基达标

1.A 解析 B项,“皎”应读“jiǎo”。C项,“筋”应读“jīn”。D项,“相”应读“xiànɡ”。

2.B 解析 A项,“销”应为“消”。C项,“桨”应为“浆”。D项,“辟”应为“僻”。

3.(1)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2)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3)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4.D 解析 运用关联词语时,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运用关联词语。

5.(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语言描写

课内品读

6.解析 找出动词后分析这些动词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拔、点、磕、架。这些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少年们娴熟的驾船技术,表现出他们机灵能干、团结友爱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7.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从选文内容看,主要写了看社戏前的见闻和感受。

参考答案 “我”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8.“飞”。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9.解析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首先从常用修辞手法中判断出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行船时两岸青山向后退去的视觉感受,很好地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急切与兴奋的心情。

10.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写景,如写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是嗅觉描写,写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渔火等是视觉描写,写水气夹杂着清香扑面吹来是嗅觉和触觉描写,写宛转、悠扬的笛声是听觉描写。

课外拓展

11.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的总结是对这一问题的提示,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年味却越来越淡”“记忆”“渴望”“仿佛回到”等可以准确而全面地归纳概括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文章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少年时代在父母呵护下的过年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对赶年集的留恋与怀念、对与亲人团聚的渴望、对赶年集离我们越来越远的遗憾和惋惜。

1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集市比作磁铁,生动形象地写出农村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之大,以及来赶集的人们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集市之热闹。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赶年集的喜爱之情。

13.解析 “只见赶集的人很多……清晰而漫长”“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是作者对年集的场面描写,写出了热闹的年集场面;“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是作者耳中听到的年集中的各种声音。两者结合渲染了年集的热闹,更能体现人们兴奋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一段是对年集的场面描写。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对年集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渲染了年集的热闹气氛,烘托了作者以及乡邻们高兴的心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年集的热闹,从而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这种生活已远离的遗憾与怀念。

14.(1)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还让父亲多给“我”五角钱,后来“我”赶集回来,虽然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但她“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说明这是一位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母亲。(2)从“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看出这是一位节俭、舍己为家人的母亲。(3)从“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看出这是一位勤劳、善良、具有奉献精神的母亲。

15.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我认为如今的过年方式有的是进步,有的却是在退步。比如过年有的地区不再放鞭炮,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而人为的破坏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鞭炮含有污染空气的成分,所以很多人提倡过年不放鞭炮,从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一角度看,这种古老的过年方式的远去是一种进步。再说另一方面,“网上购物”等过年方式是一种退步。因为过年是人们在一年结束时的庆祝活动,需要大家聚到一起,彼此传达喜悦、问候等,如果少了这样的欢乐,只是为购物而购物,或只是为了拿到红包而抢红包,就失去了过年的意义。

16.(1)示例 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增强我们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感。

(2)示例 戏曲艺术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3)①老生 ②花旦

17.(1)① (2)④ (3)③ (4)②

18.历史悠久;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曲词典雅,行腔婉转;影响最大。

8年级下册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专题)(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