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贤的处世之道曾仕强(思想者曹伟明江南人至柔也至刚)

【编者按】作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曹伟明看来,江南文化以其精神文明、文化特质和风俗习惯,对长三角地区有着深远影响。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江南文化、发展海派文化,以文化繁荣增强城市软实力,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以下是他在“青溪讲坛”的演讲

作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不仅为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为由吴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构成的江南文化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期。

古代上海在唐朝时期,从苏州的“小跟班”,到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的崛起,上升到了“小杭州”的地位。沧海桑田的演变,大上海从青龙镇启航,到十六铺的上海港、浦东的洋山港,成为世界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中国现代文化中心”,引领了传统中国开放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上海在江南文化的滋养下,在西风欧雨的冲击下,海纳百川,呈现出迷人魔幻的大都市魅力和非凡的文化气质,造就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江南文化的底色和特质

江南文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文化典籍和文物古迹中,更蕴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几千年江河湖海水韵的江南文化,往往以其精神文明、文化特质和风俗习惯,融汇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众创造有烟火气、有温度的生活。深入考察与研究现代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式,不难发现江南文化的底色和特质。

1、精明精致、实惠实用的消费心理

生活方式是指人类生存的各类活动形式。它是个人、家庭以及社区人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为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选择、确立的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实现方式,它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

在江南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天人合一”、靠水吃水、靠山吃山,体现了自然地理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实惠勤俭是江南人消费生活的一大特征。民以食为天,鱼羹稻饭等长期形成的饮食方式便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江南人擅长于就地取材,随遇而安,往往用腌、酱、腊等工艺制作食品,诸如霉干菜、臭豆腐、腌萝卜、酱乳腐、腊鱼干、酱家禽等。这些饮食工艺的创造,解决了物产在充裕的季节能够被广泛利用,在食品匮乏的季节得到调剂补充的困境,减少了浪费和损失;同时,通过这些饮食加工,便于食物长期保存,方便食用,并获得舌尖上的享受。

这种饮食消费文化的形成,一是与江南依山傍水、江河湖海的自然环境相关。几千年来,江南先民生活在山洪漫流、海潮泛滥、低洼泥泞、沼泽连绵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十分艰苦。从水患到水利,经过先民持之以恒的创新改造,建设河道闸堰,使江南成为水网密布、土地平整、舟楫交通方便的鱼米之乡。生产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生活条件的更新,形成了一整套适应生存环境的生活方式。

从河姆渡、崧泽、良渚古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食物和陶制器皿,证明了江南先民的生活环境是极其艰苦的,为了生存必须精打细算。坚持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成为江南人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

除了勤俭之外,实惠也是江南人消费的又一生活追求。实惠既是一种经营思维,不图虚名而注重实际效益,更是一种生活观念、风尚习俗和生存方式。江南人的一方水土,养育了脚踏实地、务实求真的精神。水的灵气,造就了头脑灵活、精于谋划、前浪后浪奔腾向前的眼界追求。

实惠的生活观念,表现在江南人的教育与择业上更是特征明显。江南地区以耕读传家、尊师重教为正道,诸多望族富余人家,多乐于集资助学。私塾书院遍布城乡,追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以教育读书消费为荣,把人才培养的投资视为最实在的文化消费。比如,青浦28代的何氏中医,代代相传,连绵不绝。再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夏瑞芳、《申报》的创办者席子佩等创业做儒商。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地区拥有众多手工业者,除了传统的酒缸、酱缸、染缸之外,因地制宜地经营纺织业、运输业、手工业等也是方兴未艾,让江南的原始村落,扩展为各具特色的江南集镇,成为沟通乡村和城市的桥梁纽带。

2、崇文重礼、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在江南,与精明精致、实惠实用的消费心理相匹配的是重视传统节庆活动,崇文重礼成为江南人的生活方式。从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玉琮、玉璧等考古发现来看,不仅体现了史前先民“天圆地方”的思想,更表达了贯通天地,希望“天地人和谐”的愿望。同时也实证了,早在四千年前,原始先民已不光生产石器、陶器和稻谷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产品了。玉器的生产,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些精美的玉器统称为通天地之神的“礼器”。甲骨文中的“礼”字,便是两块玉,盛放于一个高脚盘里的象形文字,意为“以玉事神”谓之“礼”。可见,作为中国精神文明核心的“礼”之观念的形成,是与玉器文化密切相关的。

富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江南,从远古时代的玉琮祭祀活动到近代水乡的民俗庙会,都是顺应农历的节气文化活动,通过敬天地、拜菩萨、祭祖先,达到祈福求安。诸如年关的祝福、除夕的祭祖、清明的扫墓、冬至的追思,不仅礼节隆重、礼仪讲究,而且从祭祀的时间到祭祀的对象、祭祀的顺序、祭品的制作和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由此带动了江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

江南的礼仪经过演变,成为人们联络感情、体验人情世故的重要方式。人们对传统的节庆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乃至后来的劳动节、国庆节等都十分重视,虽然祭祀内容逐渐淡化,但礼尚往来上毫不马虎。在人们的生活中,独特的节庆文化依然是维系各种情感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构建了既追求柴米油盐,又渴望诗和远方的理想生活。

3、至刚至柔、刚柔相济的处事方式

江南水文化孕育了至刚至柔、外圆内方的行为方式。柔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柔和稳重、精细委婉、隐忍求全、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这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江南水环境的影响。江河湖海的生存环境,温润柔和的气候,决定了江南人的性格中既有搏击风浪的豪放,也有小桥流水的情调。

二是生产方式的作用。江南是水稻人工种植的发源地,有精耕细作的传统,较早的养蚕缫丝、纺纱织布,让人细心,动作柔和。更为重要的是江南的经商传统,涌现了文种、计然、范蠡、张謇等苦心经营、不断创新的先驱者。尤其是范蠡运用计然的经商之策,在吴越、齐楚地区成功经商,成为中国古代最早富有经商经验的大商贾。而工商业的长足发展,造就了谦和诚信的行为方式。

三是人文环境的熏陶。秦汉以降,长三角地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里,远离政治中心,远离战争祸害,人们的心境变得平和安详,随着中原文明的不断融合,便成了文人墨客的集聚地。唐宋青龙镇的崛起以及长三角地区古镇的蓬勃兴起,营造了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生动局面。因此,有了“江浙人文薮”的说法,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人才辈出,浓厚的人文熏陶使江南人由尚武向崇文转变。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一大批“耕读人家”“名门望族”“书院讲坛”兴盛起来,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江南民众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水文化的孕育,造就了江南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追求圆通、避免正面冲突,喜怒而不形于色;“君子动口不动手”,具有儒雅气质;“权衡利弊多机变”,讲究少以力敌,多以智胜。

江南人行为方式的特殊性还在于至柔的同时,蕴含着“慷慨以复仇”的至刚特质,坚毅正直、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尚武精神的滋养,让“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隐忍以成事是形,报仇雪耻、发愤图强是质。当年,勾践能焦心苦志,卒灭强吴,以雪前耻,便是刚毅豪放的典型表现。

在江南,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柔和与国破家亡时迸发出来的刚烈,组成了江南人两极对立中统一的人格特质。坚毅的行为特征,蕴含了锲而不舍的韧性。刚与柔的并存,相得益彰,是江南文化最具特色的表现。从高亢激昂的青浦田歌到委婉缠绵的江南丝竹、评弹声声,传达了江南文化在相辅相成中,同源分流,百花齐放的文化现象。

4、冷静沉着、缜密周到的思维方式

江南自东晋以降,一改“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形象,尤以唐宋之后,蓬勃发达的文化名满天下,名人学士不断涌现,从江南走向全国各地。以科举而言,江南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人人竞相习文,确立了“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理想文化模式,开创了“鸿儒硕彦,代不乏人”文化家族的崛起、藏书之风盛行、书院林立的生动局面。自由宽松、开放吸纳的文化生态,培养了一大批见多识广的社会名流雅士。

江南文化孕育的思维方式,一般都是冷静客观地观察社会,看待人生和处理事务。他们往往在“踱方步”中反复思考,大到国事运筹,小至买卖经商,往往都会审时度势,善于在“交换、比较、反复”中,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选择最佳方案。在三思而后行中,权衡利弊,极少盲目冲动。这种有的放矢的思维方式,形成于江南地处江河湖海的水文化。江南人精细缜密的思维方式,源自实践经验体验和科学知识基础上的精明。他们善于谋划、长于落实,会把某个行业或产业做深做透,直至达到极致。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价值取向是表现为包括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在内的一种理想目标和追求方向。江南文化熏陶下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最终取决于价值取向。江南文化孕育的价值取向,既大量地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实际、追求实惠、知足常乐的务实精神,也集中彰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江南人的日常生活,追求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境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求闻达,又要生活得有价值。在知足常乐、乐天知命、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开拓欢畅宽广的人生之路,以天下为己任。

江南人致敬先贤,以前辈伟人为榜样,见贤思齐,激发浓厚的乡梓情和爱国情。造福人民,建设家乡,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成为每一位江南人自豪的价值取向。在这里,我仅举一例。顾炎武以天地为书斋,历时25年,行程几万里,通读各种书籍,成为一个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战士”和“学者”。值得一提的是,顾炎武还是一个善于理财的高手,他用足够的智慧,帮助山西成为富甲一方的“古中国的华尔街”。

重新发现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

江南文化,由于受地理环境、观念形态和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开放包容特点,成为近代上海大都市经济文化兴盛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发现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

一、海纳百川的特质:求贤似渴,注重人才的引进,集聚有识之士,成就非凡事业。

夏瑞芳,上海的水乡之子,他从朱家角闯荡上海滩,创办了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汇聚了众多文化才俊,网罗了一大批像蔡元培、张元济、严复、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郑振铎、竺可桢、叶圣陶等知名人士,编印出版了大小学堂教科书和《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英语读本,编纂了《辞海》《华英词典》等各类辞书,满足了上海工商人士学习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声誉日增,成就了近代上海出版业的辉煌。

二、追求卓越的特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

徐光启,是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西方科学技术的积极引入者。他人到中年,依然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翻译《几何原本》,成为后来我国从事数学工作者的必读书,对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梁启超盛赞说:“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更是包含了他的农业思想、农田水利、蚕桑养殖、备荒救荒等诸多智慧,杂采众家而又兼出独见,成为我国中西文化会通的第一人。

三、开拓睿智的特质:不固守家园,开拓进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由江南文化孕育的精英与民众,都怀有一种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任仁发的治水、大运河的贯通,到现代太浦河的开挖、洋山港的创建,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适应环境、发挥人的创造天赋,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把事业做到极致。这种长期与自然环境斗争的精神,锤炼了江南人奋发进取和开明睿智的性格。

四、上善灵动的特质:刚柔相济,体现创新求变的智慧和活力。

江南文化是水的文化,灵动是上善若水奋进的关键,无论是江南的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体现了灵动、灵秀之美。江河湖海,让江南秀色明媚。从乡村的农耕渔樵到城镇的工商文明,透露出不一样的风采。从上海望族和沪上成功的名人案例分析,大多大气谦和,性格柔和而仁爱,因心境清澈而清明,因平淡而内敛,因流动而多样且灵敏,因坚毅凝聚而刚健。上海历史上的陆机、陆云、任仁发、曹知白、陈继儒、陈子龙、王昶、何其伟、陈莲舫、陆士谔等才俊,都是江南文化精神的觉醒者和承载者,也是海派文化创新求变的开创者和实践者。

江南文化如何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上海历来富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创新本土文化、吸纳异域文化的地理优势和勇于开风气之先的创造传统。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江南文化、发展海派文化,以文化繁荣增强城市软实力,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江南文化的包容和张力,海派文化的多元和集聚,是提升上海创新创业创意的催化剂。城市是孕育和包容创新价值导向的主要空间,也是创新创业创意活力的主要承载地。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展中心内集聚了追求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人群。近些年来,在虹桥地区、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等空间区域,形成了现代大都市的创新区域,使上海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前进。

江南文化的包容和张力,海派文化的多元和集聚,是汇集高端创新人才的根本吸引力。知识、技术、环境等要素,是人才对归属地选择的主要因素,而城市文化生态和价值观层面的追求,则是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关键。在信息时代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逐渐取代了土地、资本和低层次劳动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在文化生态和价值追求上,能否与企业发展、人才价值实现等高端要素匹配,是一座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江南文化的包容和张力,海派文化的多元和集聚,是构建文化驱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时,要把地域相连、人缘相近的江南文化作为本源动力和核心引力,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个城市群的集聚发展、协同创新和更新升级。构建好江南文化传承创新的策源地,培育具有智慧头脑的“水乡客厅”,探寻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大贸易、大商业、大健康、大农业、大旅游等新业态的跨界创新发展,重塑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的创新功能和动能体系。

江南文化的包容和张力,海派文化的多元和集聚,是创造城市文化大IP体系的创新力。构建城市文化IP资源库,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开发机制,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商业文明场景生态空间。以文化繁荣为出发点,以人民至上为落脚点,增强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城市软实力。构建未来城市生态文明的绿地、新城繁荣发展的胜地、人才集聚的宝地、高品质生活的佳地,在城市空间更新的基础上,推动城市发展的动能更新、功能更新、内容更新、形态更新、治理更新等,让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典范。

江南文化在新时代,必须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传承发展优秀的江南文化,繁荣发展包容的海派文化,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建设高品质、高水准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文化,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品和优质服务,引领长三角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思想者小传】

古代先贤的处世之道曾仕强(思想者曹伟明江南人至柔也至刚)(1)

曹伟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曹伟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