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家郁达夫简介(从对祖国无限的失望)

今天向大家介绍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因为他出生于清朝末期,亲眼目睹清末民初国家遭受外强欺压,落后挨打、民不聊生的乱象,所以对当时满目疮痍的祖国无限地失望,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怀有炽热爱国热情的郁达夫,决定用笔参加战斗,最终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抗日烈士。

当代文学家郁达夫简介(从对祖国无限的失望)(1)

郁达夫照片

下面就来说说郁达夫不平凡的成长故事。

一、留学日本十年,为祖国落后担忧

郁达夫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父亲不幸早逝,家境不富裕,但他始终没有中断自己的学业。由于他学习认真刻苦,在国内顺利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还于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后因参与学潮而被校方开除。

民国二年(1913年),郁达夫随其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留学历程。他先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入学,后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毕业后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学习,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的外国小说,尤其以俄国与德国的小说居多。在接受西方先进革命思潮与文化的同时,开始对中国封建主义落后的根源及如何改变落后的面貌,进行苦苦思索。

当代文学家郁达夫简介(从对祖国无限的失望)(2)

郁达夫与郭沫若等合影

随着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为响应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民国十年(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创建文学团体“创造社”,并正式开始小说创作。其中《沉沦》与《银灰色的死》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二、对祖国无限失望,直至消极避世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三月,郁达夫学成回国,他先在安庆法政专校教授英语,后分别去过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安徽大学担任大学老师。他满怀信心回国,想用自己的学识来拯救落后国家的现状,但是,现实却非常残酷。

面对当时满目疮痍的祖国,他无限失望,既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又想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却找寻不到报国之路在何方?因此,在1933年至1938年期间,郁达夫的思想出现了一个低潮期。

当代文学家郁达夫简介(从对祖国无限的失望)(3)

郁达夫作品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他开始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故都的秋》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小说内容正是他此阶段思想的真实写照。

三、终于找到出路,用笔参加战斗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唤醒了郁达夫的爱国意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郁达夫被公推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并与杨骚一起担任《救亡文艺》主编。

郁达夫曾在47天内,发表了20篇作品(其中连续8天每天写一篇)。他还公开表态:“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从此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工作当中。

当代文学家郁达夫简介(从对祖国无限的失望)(4)

郁达夫手迹

台儿庄大捷后,郁达夫受命到台儿庄劳军,他还尽力协调,让李宗仁答应美驻华武官史迪威到台儿庄考察。正是史迪威后来写的一篇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详细报告,在美国政府和军方引起了很大反响,最终促使美国开始对华援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担任《星洲日报》主笔期间,他同时编辑四五种刊物,共发表了400多篇支援抗日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政论、杂文、文艺杂论等来宣传抗日,其效果非常明显:海外华侨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抗战,许多华侨都回国参加抗战。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一日,郁达夫发表了旧体诗《雁》,指出“文化人要做识风浪的海鸥”。同日又发表政论文《估敌》,全文三千余字,分析了日军的动向,剖析了敌人的虚弱本质,文中说道:“敌国内既无可调之兵,国外亦无存聚之货”;“最后的胜利,当然是我们的”。树立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当代文学家郁达夫简介(从对祖国无限的失望)(5)

郁达夫照

综上所述,郁达夫在晚期(1938年至1945年),除了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外,还充分发挥他的特长,用笔去参加战斗,他这期间的文学代表作有《岁朝新语》、《估敌》等。

郁达夫勇敢的抗日言行,击中了日军的要害,他们狗急跳墙,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将郁达夫残忍地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中。这位不到50岁的作家,成为了一名为国捐躯的抗日烈士。

四、笔者感悟:

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因为出生于清朝末期,亲眼目睹清末民初国家遭受外强欺压,落后挨打、民不聊生的乱象,所以对当时满目疮痍的祖国无限地失望,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怀有炽热爱国热情的郁达夫,决定用笔参加战斗,最终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抗日烈士。

当代文学家郁达夫简介(从对祖国无限的失望)(6)

郁达夫铜像

郁达夫的经历启发我们:面对国家蒙难,决不能沉沦、逃避,还应该勇敢地拿起枪杆子,或者像郁达夫那样,运用手中的笔杆子,与广大民众一起,坚决顽强地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直至最终赶走入侵者,取得全面胜利。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