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方法辨证开方你真的了解吗 针所不及灸之所宜

针灸是人们对针刺治疗叫习惯了的称呼,其实它不光包括针刺疗法,还有灸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云“针所不及,灸之所宜。”针刺治疗即使是用在补益的穴位上,其补益效果也有限,所以补虚补寒大都选择灸法。

艾灸的方法辨证开方你真的了解吗 针所不及灸之所宜(1)

认识艾灸

灸法最早并不叫艾灸,因为最早的灸材不限于艾火,“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蒿即艾叶,“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

艾本身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烧灼后的艾善于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擅治虚寒性疾病。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

艾灸的方法辨证开方你真的了解吗 针所不及灸之所宜(2)

艾灸治疗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已很盛行,关于艾灸治病的记载分散在各类医书当中。

艾灸具有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作用,既可以强身保健,又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健康,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

《扁鹊心书》中即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艾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灸用以陈旧者为佳。为温辛、阳热之药。其性微温,味苦,无毒。

主灸百病。点燃后,热持久而深入,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一经停止施灸,便无遗留感觉,这是其他物质所不及的。

艾灸的作用

❶ 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节真邪论》云:“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❷ 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真元充足,则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❸ 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濡养全身。

❹ 升举阳气,密固肤表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气虚下陷,则皮毛不任风寒,清阳不得上举,因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艾灸从形式上分,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3种。从方法上分,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保健灸则多以艾条灸为常见,而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均可采用。

艾灸的一般操作

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一般说来,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算。

艾灸的方法辨证开方你真的了解吗 针所不及灸之所宜(3)

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形的用量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者,宜用大炷;体弱者,宜用小炷。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庄庄

编辑:马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