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滚雪球深度解读(巴菲特授权个人传记)

巴菲特滚雪球深度解读(巴菲特授权个人传记)(1)

沃伦·巴菲特捐赠310亿美元

现代商业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渴求财富,更期待财务自由之后的美好生活。然而单纯地依赖工薪收入,很难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投资收益对于个人和家庭财富积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投资既可以增加收入来源,以实现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开源,同时也是解放个人可支配时间的重要手段,因为工薪收入的来源往往要锁定一个人的可支配时间,单纯的工薪收入再高,也难有自由和充裕的时间享受生活。只有不锁定时间的投资收益才能真正将人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因此投资就几乎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必经之路了。

投资永远伴随着风险,同时也对投资者的经验与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是投资理财这项技能却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对大众进行传授,更没有标准化的教材来供投资者学习。因此,自学成为了大多数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在众多投资理财的自学方式当中,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模仿成功者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

历代投资大师,诸如彼得·林奇、菲利普·费雪、本杰明·格雷厄姆、利佛摩尔、威廉·江恩等人都拥有着庞大的粉丝军团,无数投资者在前辈大师的投资生涯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并期待其能为己所用。

其中最耀眼的、受众最多的投资大师莫过于沃伦·巴菲特。「常胜将军」「世界首富」「美国股神」的光环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而巴菲特本人又非常喜欢和擅长与投资者群体互动,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犹如投资界的「春晚」;每年在纽约 Smith & Wollensky 牛排店进行的「巴菲特慈善午餐」也必能预定全世界财经媒体的头条。

巴菲特的财富人生丰富多彩,他从事的事业令人眼花缭乱,他拥有的财富曾一度超过比尔·盖茨,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富豪。我们不禁好奇,在芸芸众生中,为什么巴菲特会如此成功?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登上「股神」的神坛?从他 60 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普通投资者又可以汲取哪些宝贵的经验呢?通过阅读这本由艾丽斯•施罗德撰写的巴菲特授权的个人传记《滚雪球》,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我第一次读《滚雪球》是在 2009 年,这本书刚刚出版面世不久,当时我还在学校里读大三,刚把过去几个假期出去兼职赚来的收入存入股票账户不久。那时学校里的图书馆还没有上架这本书,上下两册 78 元的定价,对于我这种穷学生来说并不便宜,但我还是一咬牙把它买下了。回到寝室我还特意找出了一个很厚的新笔记本,打算边看边记笔记。

那时候的我,和大多数读者的想法是一样的,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巴菲特成功的秘笈,并拿来直接模仿。然而当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翻开这本书,却遇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读不动,作者在我最期待的投资技巧方面的着墨非常少,而书写人物经历时的笔触又过于细腻,和我所喜欢读的那种充满了精彩故事和跌宕起伏情节的名人传记也完全不同。最终,我是在巴菲特的盛名和那个让我肉痛的定价两大因素作用下,才硬着头皮把它读完的。而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也只稀稀拉拉地写下了十几页笔记。

如今回头再看时,这本笔记中除了投资技巧和分析公司的方式之外,我只记下了三项内容,这三项内容却在我过去 9 年的投资生涯中持续地影响着我的投资策略,他们是我从这本书中最早发现的一批「宝藏」。

这批「宝藏」中包含了三把「钥匙」,也是解锁这本书的内容与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关键。

第一把「钥匙」叫做——「内部记分卡」。

巴菲特说过:「我有一个内部记分卡。如果我做了某些其他人不喜欢、但我感觉良好的事,我会很高兴。如果其他人称赞我所做过的事,但我自己却不满意,我不会高兴的。」所谓「内部记分卡」,实际上就是巴菲特所拥有的一套遵从内心的行事标准,这个词在书中多次出现,是巴菲特每次都能对抗从众心态,独立作出对市场最理性思考与判断的关键。

投资越到后来越是一种「孤独感」很强烈的事情,过度的从众心态和过于一致的预期在投资领域历来都是「灾难」的代名词。想要正确而不受干扰地独立判断市场,「内部记分卡」是一项极为实用的工具。除了「孤独感」之外,人在投资领域中面临顺境时,心态的膨胀也几乎是无可避免的问题之一,过于重视他人对你的评价、在乎全世界怎么看待你,那么你终将使用外部记分卡,这只能加重从众和膨胀的负面影响。建立自己冷静清晰的「内部记分卡」标准,而非孤芳自赏,我认为这是最值得投资者从巴菲特的经历中汲取的智慧之首。

第二把「钥匙」是——「慢慢变富」。

这句话出自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与巴菲特的一次通话。有一次贝佐斯打电话给巴菲特问了一个问题:「你的投资体系那么简单,为什么你是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别人却不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人在年轻时,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布局那些可以在未来使他们慢慢变富的事情,然而年轻人心性使然,总是去关注速度更快、刺激感更强烈的生活方式和赚钱方式,总想着「一夜暴富」「发财要趁早」,希望在年轻时能「鲜衣怒马」「招摇过市」,而不屑于那些古老的智慧和缓慢的成长。直到有一天人到中年,才发现逐步积累的种种可贵,此时的时间和精力却随着年龄的流逝而一去不回。

巴菲特却在幼年时就已经理解了人可以慢慢变富这个事实,并且在最早的几笔投资成功之后,从青年时期便开始坚信,只要自己一直按照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就一定会成为极其富有的人。 所以,人在投资领域中要慢慢变富不仅是解读巴菲特从容不迫的投资生涯的一把钥匙,也是普通人建立自己投资体系之初一定要认识清楚的一个事实。

第三把「钥匙」便是——告别错失机会焦虑症。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原则之一就是不熟悉的领域不参与。这个道理简单到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解释,但为什么这也是巴菲特经常强调而大多数投资者又难以做到的事情呢?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面对投资市场时,都无可避免地患上了错失机会焦虑症,虽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深刻理解第二把「钥匙」的含义来缓解,但是要真正根治,还需要从巴菲特投资生涯中对机会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汲取智慧。只有当投资者对「真正的机会」有了正确的识别能力之后,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不已却又越忙越错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接下来,我就带你一起看看巴菲特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时期,从中去体会这三把「钥匙」的深刻含义。

1930 年 8 月 30 日,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小城奥马哈市,他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他的父亲从事证券经纪业务,巴菲特从小便对证券交易耳濡目染。就在巴菲特出生的前一年,美国股市发生了著名的 1929 年大股灾,短短数月时间内,「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二」接踵而来。道琼斯指数从最高位的 363 点起步,历时 33 个月跌至 40.56 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 90%。巴菲特后来风趣地自嘲说:「我之所以会出生,完全是因为股市崩盘,父亲闲得无事可做。」原来这位享誉世界的投资大师居然是个「股灾宝宝」。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8 岁时,小巴菲特已经开始阅读股票书籍,并着手绘制股市价格升降图表,后来巴菲特把它们称作是「小鸡走路的痕迹」。10 岁时,巴菲特便利用空闲时间在父亲的经纪人办公室帮忙做一些事情,他也在此时展现出了对数字和金钱的高度敏感力。

然而,起始于 1929 年的大股灾,导致巴菲特父亲霍华德·巴菲特的股票投资损失惨重,重创了其家庭财务状况,使得巴菲特的家庭生活在这段时期非常拮据,因此巴菲特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尝试自己去赚取零花钱。从 12 岁做报童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他先后经营了多种小生意,几年时间内积累了 6000 美元的积蓄,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足够支付巴菲特大学的学费。

很多读者和我初读这本书时一样,对巴菲特的这段经历不是很关注,总是急于翻阅完这部分之后,赶快去阅读后面巴菲特开始接触股票之后的经历。但实际上,回头再仔细阅读时会发现,巴菲特这段童年时期的经历很有看点。在这段时间里,小巴菲特不但展现了他过人的商业头脑,也通过这段经历深刻理解了一些商业方面的基础常识。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在这段时间无意中获得了一种非常有利于其今后投资生涯的训练成果,也就是现在最时髦的一个名词——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巴菲特为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去经营一些盈利效果更好的小生意,就必须要放弃消费已经赚取到的利润带来的即时满足,而经营本金的重要性和可贵性也让他努力去避免任何带有「赌性」的经营,同时也要尽量保护好现有的本金。

除了《滚雪球》当中的这段叙述之外,还有很多关于「财商」养成方面的书籍实际上都提到了这个概念,也就是如何在长远价值和即时满足方面进行合理取舍的问题,比如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富爸爸穷爸爸》《小狗钱钱》等。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接触投资实际上并不应该从技术分析或者价值判断入手,更合理的安排应该是从建立延迟满足的习惯和对市场周期的认识开始。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我们这一代是明显缺失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成年以后自我强化和补齐,而我们这一代人在进行子女教育时,也应该尽早地去渗透一些相关概念,比如在零花钱的分配、玩具和娱乐的取舍等过程中,有意识地去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习惯和「财商」理念。

回过头再说巴菲特,他也是在这段时间里,第一次尝试购买并持有股票。当时他只有 11岁,在父亲的证券公司帮忙做记录板书的工作,巴菲特在记录股价变动的过程中心生灵感,觉得自己也该试试购买股票。于是他说服姐姐,二人合伙用所有积蓄,以 38 美元买入了 3 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

但是购买之后,股价并没有像小巴菲特预期的那样一直上涨,反而一度跌到每股 27 美元。面对姐姐的唠叨和抱怨,巴菲特不得不在股价回升至每股 40 美元时,抛出所有股票,扣除手续费后,他们净赚了 5 美元。这是巴菲特第一次尝到股票投资获利的果实,然而,之后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仍不断飙升,数年后达到 200 美元,这让巴菲特后悔不已。

「股神」的第一笔交易显然做得并不完美,即便他出身在证券行业相关的家庭,又在小小年纪具备了很高的「财商」,他对股票买入时机和持有时长的把握依然很是稚嫩。很多投资者总是希望一进入投资领域就有良好的收益,这显然是一种不理性的期待。

1947 年,高中毕业后的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难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两年后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一年内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

1950 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成为了著名经济学家和投资思想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学生。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开启了第一段真正意义上如鱼得水的学习与投资生涯。

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最经典的一笔投资,就发生在这段时期。当时他才 21 岁,在商学院的学习过程中,巴菲特按照格雷厄姆的选股标准选中了美国政府职员保险公司(GEICO),并向这家公司投入了自己的所有积蓄——10282 美元。虽然,这家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取得快速成长,它的发展却非一帆风顺。巴菲特在该公司最艰难的 1975 年和 1976 年不但没有抛弃其持有的股票,反而在冷静的分析之后,大举增持了该公司的股票。而这家公司也没有辜负巴菲特的期望,迅速地恢复了元气。1996 年,在巴菲特掌管的世界著名保险和投资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全资收购美国政府职员保险公司之前,该公司给巴菲特带来了 23 亿美元的回报,20 年时间增值 50 倍,平均每年为巴菲特提供 1.1 亿美元的利润。此后,美国政府职员保险公司一直是伯克希尔公司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成为了巴菲特投资王国的核心,其庞大的保费收入为巴菲特的投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来源。

当然,并不是有了良师和有效的方法就能永远处于顺境,几年之后的巴菲特不仅在投资上遇到了瓶颈,也陷入过道德的困境。

1958 年,巴菲特发现了比阿特利斯镇上的丹普斯特公司。这是一个家族运营的公司,专门制造风车和灌溉系统,完全符合格雷厄姆的「烟蒂」理论——也就是它的股价远远低于它的实际净资产水平,只要这种价格倒挂还存在,巴菲特就可以不断地买入。如果股价因为某种原因上升,他就能靠出售股票获利,即使价格不上升,他也可以在持有足够控制这家公司的股票后停止购买,通过破产清算而获利。在获得了大量丹普斯特公司的股票和对公司的控制权之后,巴菲特曾经尝试改善这家公司面临的经营困局,经过多方尝试之后,巴菲特找到了一个叫波特尔的经理人来管理这家公司。波特尔通过裁员和收缩业务的方式,将这家公司抢救了回来,同时也带动了该公司股价的回升。其后,巴菲特试图私下出售丹普斯特,而小镇上的居民不少都就职于这家公司,他们担心会因为公司出售或者关闭分厂带来失业,为此他们开始敌视巴菲特,甚至要募集资金来保证公司的所有权留在小镇。最终小镇居民筹集了近 300 万美元买回了公司的控制权。

巴菲特在丹普斯特的投资虽然盈利,但是面对工人们的愤怒和憎恨,他实在不能接受这样的事件重演。于此同时,随着美国战后经济的快速繁荣和资本市场的持续恢复,符合格雷厄姆「烟蒂」理论的股票越来越稀少,而处理「烟蒂」股票的过程又很可能再次引发类似丹普斯特那样的反对和憎恨。过去曾经让巴菲特获得成功的投资策略明显地遭遇了市场发展带来的瓶颈期,而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更是因为「烟蒂」股票的日渐稀少而彻底退出投资市场。面临道德的困境和「烟蒂」投资策略的瓶颈,巴菲特必须要开始重新寻找更符合当时市场的策略来完善自己的投资框架,这一次巴菲特将目光投向了菲利普·费雪的投资理念来寻求新的投资智慧。

众所周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巴菲特的精心运作之下,成为了全世界股价最高的公司,每股单价高达 33 万美元。但是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家公司最早是因为巴菲特捡「烟蒂」时出现失误而接手过来的一家公司。巴菲特曾经直言:「我的很多钱被套在这个『烟蒂』里了。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可能我的情况会更好。」

在巴菲特逐步改造伯克希尔的过程中,他也开始正式从「烟蒂股」的投资中转身,并在吸取了菲利普·费雪的成长股投资理念基础上,开始尝试逐步转向对成长股的关注与投资。经历了这次转变之后,巴菲特在 40-50 岁这个年龄段迎来了投资生涯的成熟期,此后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几次「神来之笔」的投资,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1973 年,巴菲特斥资 4000 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30 年后,这笔投资的价值高达 15 亿美元。这是一次精彩的投资,为他赢得了投资家应有的一切声誉,也是让巴菲特家喻户晓的开端之一。

1989 年,巴菲特投资 6 亿美元买入吉利公司年利率为 8.75% 的可转换优先股。并在 1991 年转换为 1200 万普通股。1991 年底,伯克希尔持有吉列股票的总市值为 13.47 亿美元,是购买成本 6 亿美元的 2.25 倍,收益率为 125%。

1988 年巴菲特看到可口可乐的全球增长潜力和品牌魅力,于是开始大笔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而且出手不凡,首次投资额就达到了 10 亿美金,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 2433 万股。1994 年中期,巴菲特再次增持可口可乐股票,总投资达到 12.99 亿美金,占了可口可乐 8.4% 的股份,这也使他成为可口可乐最大的股东。

这三笔投资的收益都令人惊叹,也是后来无数价值投资类书籍中必然会提到的案例。

而就在买入吉列之后的第十年,巴菲特在 1999 年的太阳谷聚会上发表了那段让当时所有与会者都惊呆的言论,他向所有人警告说:「科技泡沫」将一触即破。如果当时这个预言失误,巴菲特将沦为笑柄。然而,这个「孤独」地使用内部记分卡的家伙,真的预见了未来。2000 年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在整整两年半中,纳斯达克指数从 5046 点下跌 78% 至 1114 点。

如果说 1973 年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一役成名,从此迈入投资成熟期,那么太阳谷预言就是巴菲特的「封神」之时。所以《滚雪球》这本传记的作者艾莉斯·施罗德将 1999 年的「太阳谷预言」作为全书的开篇来讲述「股神」的故事,确实是一个非常绝妙的安排。

虽然作者将巴菲特的「封神」时刻放在全书的开篇,但是她实际上希望的是向所有人展现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巴菲特,而非一个因为成绩而被人们「神化」的巴菲特。在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使读者能真正地看到一个傲立在投资领域顶峰的先锋者独特的人生轨迹。

好了,以上就是我通过《滚雪球》这本书带你一起领略的传奇的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还记得我在开篇提到的那三把「钥匙」吗?——「内部记分卡」「人在投资领域中要慢慢变富」和「告别错失机会焦虑症」,现在你是不是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