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七年级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阅读

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七年级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阅读(1)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参考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作者: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桓温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相关问题:

1、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志”与“学”的关系。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靠“淡泊”、“宁静”以明志,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习就没有目标,必然庞杂,不能专一。

2、作者就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强调一个“静”字,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都需要“静”,进而与“躁”对比,增强论述效果。

3、读此文,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仅供参考,一:人在少年就该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来后悔。二:“静”是做人、做事、求学的根本,不浮躁,才能有所成。三:物欲横流是外求,内心平静是内求。修不好心,人无以成事。

4、解释划横线(或红色)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以修身(宁静专一)、 无以明志(没办法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与日去(意志)、 多不接世(大多对世界没有贡献)、 穷庐(穷困人的房子)、 将复何及(有怎么来的及)

5、选择题

5-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5.《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拓展阅读: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7.解释划横线(或红色)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非学无以广才(不能增长才干 )

悲守穷(房子 )

天子(给天子做丞相,辅佐 )

8.解释划横线(或红色)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矣(轻视)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去到那里)

君子之行(在句首,无实在意义,为发语词 )

9.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10.将下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