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金律的秘诀(注重修身齐家且爱管)

大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状元,姓金名德瑛金德瑛的祖籍,原本是安徽休宁休宁这个地方,文化传统也很深厚,出了好多位状元,特别是在清代,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处世金律的秘诀?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处世金律的秘诀(注重修身齐家且爱管)

处世金律的秘诀

大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状元,姓金名德瑛。金德瑛的祖籍,原本是安徽休宁。休宁这个地方,文化传统也很深厚,出了好多位状元,特别是在清代。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约是因为担心江山不稳,大清的皇帝们,似乎都不太喜欢休宁这个地名。休宁休宁,寓含天下休想安宁之意也。所以,有些心眼活泛的考生,就把户口迁到别的地方报考,有的人还考上了状元。这样的做法,大致相当于如今的高考移民。而移民的目的,居然是为了躲开皇帝的避讳。这真是,泱泱科举,无奇不有。

史籍称,金德瑛“寄籍浙江仁和”。也就是说,他们家是后来迁居到浙江仁和的。至于何时迁居、是否是因为高考移民的原因迁居,史料则语焉不详。本系列之所以要介绍这位金德瑛状元,是因为他跟前面介绍过的王世琛一样,也做过山东学政,并且为齐鲁父老乡亲做过不少好事。

金德瑛的祖先原本姓程,在元代时,过继给了相距不太远的老金家。所以说,当金德瑛高中状元的消息传开以后,他自己的家人高兴万分,大肆庆贺自不必说。安徽休宁瓯山的金家也张灯结彩、相距不远汊口的程家亦锣鼓喧天,各自庆祝金德瑛为他们家族争了光。这就让人有点啼笑皆非了,人家都离开那么多年了,尤其是程家,把孩子过继给别人都过了两个朝代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中个状元,你们又能沾上什么光啊,跟着瞎高兴个嘛。攀龙附凤好虚荣,是很多国人共有的毛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状元文化的民间影响有多大。

金德瑛的父亲,原本是个读书人,曾经也为科举功名拼搏奋斗过。后来大约是科场不顺,屡试不第,便改弦更张,下海经商了。正应了那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读书无所成就的金老爹,在生意场上却发了大财,成了个很有些名气的富商。作为富二代的金德瑛,身上并没有沾染上那些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不良习气。他生性简朴好学,科举之路也算比较通畅,三十五岁时一举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状元郎。

本科殿试结束以后,金德瑛原本是被主考官们定为第六名人选的。新上任的皇帝乾隆,在看了金德瑛的卷子之后,很是赞赏,决定将他拔擢为第一。后人对乾隆这个皇帝多有非议,比如他好大喜功,华而不实,肃贪倡廉不力,还爱搞些文字狱之类的政治迫害什么的。但是公道地说,作为清代的资深老皇帝,乾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毕竟还有个“康乾盛世”的名头摆在那里嘛。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皇帝推翻主考官原定状元人选另起炉灶的事情,并不少见。究其原因,除了欣赏眼光不同之外,大约也有不想让主考官们说了算、赚好人,进而培植个人势力的心态在其中。古时科举考官与考生的师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对科举考试中十分重要的状元人选来说,既然是皇帝亲自选的你,那你就跟其他主考官们没有多大关系,只忠于皇帝一个人就好了。另外,刚上任的乾隆,想烧上一把显示自己学识水平的火,也可能是他另选金德瑛做状元的原因之一。

作为接班上台后选出的第一位状元,乾隆对金德瑛很是赏识。金德瑛刚进翰林院(修撰)上班不久,乾隆就把他选进了自己的机要秘书班子(南书房行走)。随后,又委任他为江南乡试考官。由于江南乡试的范围包括安徽,为人自觉的金德瑛就主动提出,自己的祖籍是安徽,去那里做主考似乎不太合适,是不是应当回避一下。而乾隆却对他说,你家离开那个地方已经那么久,两个朝代都垮台了,还能有几个熟人啊,回不回避的无所谓。所以,就没批准金德瑛的回避申请。

这件事情,大概也让乾隆对金德瑛的看法更好,觉得他是个诚实厚道、对领导无所隐瞒的人。无论什么样的领导,都不会真正喜欢爱撒谎的部下。越是多疑的领导,越不喜欢不诚实的部下。这话听起来有点像是悖论,但却是官场中的一个定律。

中状元后没几年,乾隆就委任金德瑛总管了江西的教育考试事务(江西学政)。任期满了以后,乾隆对他的工作很满意,作出了“德瑛甚有操守,取士公明”的评价,让他接着再干一届。像这种情况,在清代的状元中是不多见的。由于在江西的工作成效显著,乾隆后来又让金德瑛主持了山东的教育考试工作(山东学政)。

笔者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曾在一所不大的学校任过教。当时学校的总支书记,是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干部。有一次,他在教职工大会上这样表扬一位老师:“大家都应该向没事找事,多管闲事的李老师好好学习。”于是,大家便在私下里讥笑他用词不当,这哪里是表扬啊,怎么听怎么觉得别扭。其实那位李老师,是个乐于助人、工作不分分内分外的热心人。

金德瑛就是这样的人。在山东,金德瑛也像在江西一样,工作尽职尽责、认真敬业,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金德瑛不分分内分外,只要是有利于国家民众的事,他就会力所能及地去做。在金德瑛的为官经历中,先后为齐鲁民众做了两件大善事。而这两件事,应该算是金德瑛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也就是常人眼中的“闲事”。而这两件“闲事”,却被史籍记录在册了。这也是笔者把金德瑛作为与山东关系密切的状元,进行介绍的另一个原因。

金德瑛在山东即将任满之时,鲁南部分地区出现了灾荒,其中邹县、滕县一带的灾情尤为严重。负责赈灾的部门和官员,只是教条主义地公事公办,根据制度规定和惯例发放赈灾资金和物品。因为怕担责,不愿或不敢追加对重灾地区的发放额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赈灾工作的效能。

对这种情况,金德瑛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在回京述职的时候,金德瑛在进行正常工作汇报的同时,还向乾隆如实汇报了邹县、滕县一带的严重灾情,恳请朝廷体恤民情,特事特办,加大对这些地方的赈灾力度。对金德瑛这种敢说真话、为民请命的态度,乾隆很是欣赏,就按他的建议办了,从而使当地灾民比较顺利地度过了灾荒。

两年之后,金德瑛在完成江西乡试主考官任务,返回北京的途中,又管了一件“闲事”。在走到徐州的时候,适逢黄河决口,导致微山湖水位暴涨,周边州县受灾严重。金德瑛听说这一情况之后,决定暂不返京,而是深入受灾严重地方调查了解情况。

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之后,金德瑛回京向乾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灾建议。金德瑛此举,再次受到乾隆的嘉许。随后,朝廷指定大臣刘统勋、董治,全权负责救灾治水事宜,使灾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苏鲁交界处部分地区的受灾民众,也因此而少吃了不少苦头。

像金德瑛做的这些事情,如果放在那种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身上,大约会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的。救灾赈灾这种事,既有总督、巡抚这类封疆大吏主管,又有专门分管的官员具体负责,对于一个教育官员来说,这完全就是分外之事,没必要节外生枝闲操心的。弄不好,还会给自己惹上麻烦。金德瑛能这么做,说明他是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真正为国为民负责的官员。那些因此而得益的齐鲁受灾民众,真该好好感谢金德瑛这位爱管“闲事”的好官。

不少人都认为,皇帝都喜欢贪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只要是有些思想和作为的皇帝,还是喜欢清正廉洁、能干事会干事的官员的。一些贪官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宠爱,是因为他们有一些讨好蒙蔽皇帝的特殊手段,比如和珅。就是和珅这样的大贪官,也不是酒囊饭袋。当真想做事的时候,和珅也是很干练,把事办得很漂亮的。

对金德瑛这样的清官、好官,乾隆也并没有亏待他。有一回,在谈完工作之后,乾隆对金德瑛说,“你考上状元都十来年了,工作又那么认真负责,政绩也很突出,到现在才是个四品官,这怎么行呢?”随后,就指示干部管理部门,把金德瑛提拔了一下子。

在进入中央政府机关工作了二十年以后,金德瑛被提拔为副部级干部(礼部侍郎)。又过了五年,金德瑛官升正部级,成了全国最高纪检监察机关的一把手(都察院左都御史)。在清代,这个职位与六部尚书平级,品级为从一品。而清代能做到一品大员的状元,也是不多见的。在官场上,不论官职高低,金德瑛始终能做到洁身自好,从不拉帮结伙、巴结权贵。史称“德瑛端平简直,无有偏党”,对这一点,乾隆很满意。

古代先贤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是正统知识分子普遍认同并遵循的价值准则和人生追求。而做好这几件事,又不能乱了次序。不善修身,无以齐家。不能修身齐家,无以治国平天下。不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自家的一摊子烂事都搞不定,有什么资格奢谈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金德瑛,就是这一价值准则的模范践行者。不仅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金德瑛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据传他曾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以让家人与自己共勉。在金德瑛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家风很好,两个儿子金洁、金忠济谦恭明理,学习成绩也不错,后来都考上了进士。

著名画家郑燮,也就是郑板桥,是金德瑛的同级进士同学,位列本科二甲八十八名。金德瑛同这位关注民生、一身正气的同学,走得很近,关系非同一般。比如郑板桥曾为金德瑛题诗《小古镜为同年金殿元作》:“土花剥蚀蛟龙缺,秋水澄泓海月残。判得君心如此镜,玉堂高挂古清寒。”金德瑛也有诗作《题郑板桥赠兰竹画》回赠,诗中如是说:“画兰不多三五茎,画竹不多三五干。纸宽墨润腕力余,更添古石三五片”、“别久争讶鬓霜盈,逢稀似类优罢现。径题长句画中间,如使两人常相面。”

金榜题名后,金德瑛是皇帝近臣,位置显赫。而郑板桥,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地方芝麻官。两人的地位境遇,已有天壤之别。放在一般人身上,两人的关系怕是早就淡了。这世间,发达之后不认老友故交的人,可是太多了。曾有友人感叹曰,朋友中出了一个高官,朋友数量就会相应减少。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金德瑛与郑板桥,可谓君子之交,是为同一类人也。

六十二岁那年,仍在任上的金德瑛,不慎身患风寒重症。无法坚持工作的他,只好请假回家养病去了。乾隆在有一天上朝时,忽然对大臣们说,“我好些日子不见金德瑛来上班了,他一定是生了重病了。”十分巧合的是,就在乾隆说这话的当天,他所牵挂的爱卿金德瑛,宣告不治。

对金德瑛这位认真敬业、人格高尚的部下,乾隆很是怀念。金德瑛的儿子金洁考上进士以后,乾隆专门接见了他,慰问有加之余,喟然感叹道:“你就是已故金状元的儿子啊,见到你如睹乃父之面矣。”金德瑛去世十多年之后,乾隆还是不能释怀,常常跟人念叨他。可以说,金德瑛是以自己的操行品格、能力学识,赢得了乾隆的赏识与信任。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