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学好儿童心理学(大脑可塑性最强)

快暑假了,很多父母正紧锣密鼓计划假期如何外出放松的时候,一位面临幼升小的妈妈却为孩子是否该上暑期学前班而焦虑:

怎么样才能学好儿童心理学(大脑可塑性最强)(1)

本来做好准备让孩子上完幼儿园直接升小学,但是不久前听不同的同事说,一年级的孩子拼音只教一个月,识字量不够影响做题,考试起来很困难……

这让妈妈非常着急:已经没有完整的学前班可上了,至少要去报识字、拼音班在暑假突击一下吧?

01

很多父母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这种焦灼纠结大家都深有同感。

一个论坛里,“幼小衔接”问题引起热议:

支持上幼升小的家长认为:至少对刚上小学时的适应是有帮助的。通过幼小衔接班里系统的教育,孩子会在短时间内掌握拼音读写、提高识字量,写字握笔姿势也更规范,而且正式上学的坐姿和课堂习惯、作息习惯也可以提前养成。

不认同的家长“批评”道:最怕听我家那口子一看别人家小孩上了,对比一下自家没上的孩子就急得不行,到处打听找各种学习班。家长没有一颗定心丸,受伤的就是孩子。今天这个班上上,明天那个班补补,孩子跟着父母奔跑在上“班”的路上,被动接受各种“知识”,只有疲惫和不知所措,哪还谈的上吸收?

看得比较长远的家长认为:看到孩子拼命接受各种知识的学习,家长觉得特别满足。等上了小学以后,才发现上了学前班和没上学前班的孩子,没什么大的区别。最后发现,原来大家拼的不是上没上各种班,而是“家长的见识和教养方式”

02

看似“要不要上衔接班”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对孩子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认知问题——学龄前阶段,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学才是最合适的。

学龄前哪些技能和知识能帮助孩子更好适应正式的学习,其实相关研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比如,在能力准备上,研究者Arnold和colburn(2009)等人发现:学龄前儿童为正式入学做准备,关键要培养表达自我需求能力、听从指令的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专心和耐心听讲的能力

而在知识准备方面,由Greg Duncan(2007)领导的一项观察近36000名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有一定的数学、阅读技能(包括识字、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集中注意力对正式学习很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入学前让孩子多识字,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专注力、自制力和表达能力。

该以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具备这些知识和能力呢

关于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教育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争:

到底是靠外界灌输式教育让孩子快速掌握更多知识,还是应该坚持以孩子为中心的开放自由、寓教于乐的教育

怎么样才能学好儿童心理学(大脑可塑性最强)(2)

03

行为主义,将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

“刺激——反应”是学习过程的最主要特征。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曾有一个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能很好的解释这个概念:

怎么样才能学好儿童心理学(大脑可塑性最强)(3)

把一只老鼠放进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箱。老鼠只要拨动控制杆,就会有食物掉落下来。刚开始老鼠只是无意碰到控制杆,食物掉下来,多次无意中发生的“碰到控制杆——食物掉下来”的联系,后来老鼠就会为了得到食物,而刻意去踩控制杆。

“踩控制杆——食物掉下来”这个反复出现的过程,让老鼠学会了“压杆”这个技能。

斯金纳认为学习中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的技能,比如认字、写字、唱歌跳舞、作息习惯等,只要伴随环境和教育的强化,比如通过外部的奖励机制,就能让孩子习得这些技能。

行为主义强调的是:

学习是一种按事先计划进行的固定程序,教学结果可以预期和完全重复;外部环境是个体学习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后来不少研究评价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支持比较低层次的技能学习是可以的,如果学习中涉及到更多的推理、创意、情感等因素,就很难操作和解释了。

“机械重复 外在奖励”的学习方式,也许能让孩子从小背诵很多诗词、认识很多字,甚至能用一些口诀帮助孩子很快算出两位数以内的加减法,但这并意味着适合这个学龄前的孩子。

因为,发展心理学认为,学龄前儿童以具象思维为主,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弱。抽象的内容,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

所以,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填鸭式灌输,给孩子的就像是“没有嚼烂的米饭”,没有多少营养。长期如此,孩子们甚至可能因为无趣而“厌学”。

04

发展心理学发现,幼儿阶段的孩子大脑可塑性非常强,有强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渴望学习、喜欢探索、爱好游戏,富于想象、表现和创造力。

恰当的教育方式应该符合孩子这一特点,才能在这个关键时期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倡导的正是这样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与行为主义不同,它强调情感和态度在教育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原则:

一、学习是人的内在需要。

合适的条件下,儿童的学习是主动的、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和机械地;儿童的学习是生活经验的积累 ,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堆砌。

家长应该尊重儿童,激发孩子学习潜能,引导主动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有的家庭会因为各种原因代替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老人会认为:小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自己吃饭、穿衣,吃了也吃不饱,穿了也穿不好,就得大人帮忙。这些事情,长大了孩子自然就会了。

这些事情长大都会,但是可能就错过了最佳锻炼的时机和意义。

孩子到什么年龄段都有适合他们做的事情,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一项技能。

比如1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自己用勺子舀饭,学习用筷子往嘴里送东西。虽然刚开始使用的姿势不太正确,舀食物舀不上或舀得很少,送进嘴里的更少,使用筷子也伸不进自己的嘴里。但是他们不介意这些,而是会乐此不疲,坚持不懈,最后舀东西越来越稳,筷子调整得越来越准,往嘴里放的越来越多。

用餐结束,桌子上可能一片狼藉,但孩子收获的,不仅是一项使用勺子和筷子的技能,更是一种动手操作的愉悦,一种独立自主的习惯,一份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二、在理解和支持性的环境中,孩子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没有等级评价,鼓励自由探索的,支持性的环境里,孩子较少感受到学习的紧张和压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会自发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家长们在一起聊天,发现孩子们如果讨厌一个科目,或者一个课外班,往往是因为那科没有考好,或者那课的老师批评或者惩罚了自己,或者家长在这科上给的期待过高,孩子由于精力或者其他原因至少暂时达不到。

孩子对这样的事件,感知到的是一个结果——我做得不好,因此受到了批评,我很不舒服,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我不可能做好,所以我不想要再做这件事情了。

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自然容易放弃。

罗杰斯曾说,自由感和安全感,对孩子的自我认知监控和调整的培养大有裨益。而这个能力会帮助孩子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听我的孩子说过很多次喜欢自己的幼儿园和一些老师。从很多事情中我发现,这些老师确实非常有耐心,习惯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哪怕“犯错误”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得到老师的指导。

比如有一次提前去接孩子,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抢了同桌东西,老师非常耐心地问:“是不是你也想玩那个玩具,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所以就想着用力拿过来?”

孩子不好意思的低下头。之后老师教会孩子怎样表达,并带着孩子去跟对方道歉,并教孩子说:“能不能借给我玩一会儿?”对方很乐意的答应了,两个孩子毫无芥蒂地又玩在了一起。

孩子在被尊重的引导下,学会了怎样正确的和人相处。

三、最深刻的学习是包含“情感和理性”的学习,是“在做中学”。

罗杰斯将学习氛围两种,一种是抹杀个人特性的无意义学习,它只涉及理性思维,比如死记硬背;另一种是对个人价值感有意义的学习。

他说:“意义学习,把理性与情感、概念与经验、知识与意义有效结合在一起。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在罗杰斯看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让孩子直接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麻雀是跳着走,而不是迈步走?”“为什么阳光下的喷泉中能看见小彩虹?”“鱼儿是怎么睡觉的,会闭上眼睛吗?”

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带着这些好奇,一起去观察,找资料。当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孩子会理解得更深刻。

怎么样才能学好儿童心理学(大脑可塑性最强)(4)

还比如学习认字这件事情,在幼升小的指导课中,一位名校老师就建议:不要死板地教孩子认字,多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习。比如家门口的公交站台上的站牌、公园里的“出口、入口、公共卫生间”、路边的饭店名称......都是识字的场所。

也可以和亲子共读绘本,比如有一套《宝宝自己读》,通过故事认字,每本有100来个生字。在亲子阅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猜测下面的剧情,或者亲子之间轮流复述,孩子会在快乐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在认字、锻炼阅读能力。

拼音也有一些绘本,它们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让孩子在故事和儿歌中,愉快地学习拼音。

-结语-

正如罗杰斯所说:“学习,不是那种无生命的、无用的,很快会被忘记的学习,那是一种塞满在儿童头脑中的东西,与儿童的任何信念、信仰无关的学习。

学习,应该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好奇,这种好奇强烈的驱使着孩子……他们尽情的吸取他们所见、所闻、所读……他们在前进的路上,他们会发现‘不,不,那不是我想要的’,也会惊喜地发现,‘啊,现在我抓住了,我知道我需要的和我想要知道的。’

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尊重学习的规律,才是家长在促进孩子学习时做选择和行为最重要的依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