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设计百家姓(汉字探源养及养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养,繁体字写作養,读作yǎng。简化字写作养。异体字有飬,䄅,{羊 攴}。本义放羊。

  一、字形演变

  从甲骨文开始,经过金文、小篆、隶书,直到楷书,养字有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从{羊 攴}变成養,代表着人们养羊方式从放养(把羊赶到有草的地方让羊自己吃)到圈养(把草割回来喂羊)的转变,也反映出远古人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

汉字设计百家姓(汉字探源养及养姓)(1)

养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甲骨文字形有三种:1.左右结构,左为羊,右为手持木棒;2.左中右结构,左为彳[chì],中为羊,右为手持木棒;3.左中右结构,左为羊,中为手持木棒,右为亍[chù]。

  甲骨文第一种字形,生动展示了人们手持木棒驱赶羊群的画面。第二、三种字形,则强调驱赶羊群沿着小道行走。当时的道路,是牧人放牧或者转场时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彳和亍都是道路的意思。彳亍,意思是小步慢走。

  远古人学会了养殖羊群,经常把羊群赶到水草丰茂的地方。人们就把手持木棒(或许是树枝)驱赶羊群的样子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这个字形与牧字的造字原理相同,字义相近。

汉字设计百家姓(汉字探源养及养姓)(2)

放牧山羊(网上图片)

  (二)金文

  目前金文只发现三种商代字形:1.与甲骨文第一种字形相同,见“{羊 攴}父丁罍[léi]”、“{羊 攴}又戈”、“{羊 攴}父丙觚[gū]”;2.左右结构,左为羊,右为双手持棒,见“{羊 攴}又爵”;3.上下结构,上为羊,下为左右手各持棒,见“{羊 攴}侯玉佩”。

  另外,战国时期,楚简“郭店忠信”、“郭店唐虞”字形承接甲骨文第一种字形。

  (三)小篆

  小篆上下结构,上为羊,下为食,义为给羊喂食,即养羊。

  (四)隶书

  战国时期,秦简“云梦法律”、“云梦语书”字形发生变化,上下结构,上为羊,下为食,失去了放羊的本义,强调羊是人类食物的特性。后来,汉代隶书基本继承秦简字形。

  (五)楷书

  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写作養。简化字是以養字草书楷化而成,写作养。笔画减少了,食字换成了介字,使養字的给羊喂食的字义消失。

  二、引申义

  養字的引申义都与给羊喂食有关。

《说文解字》认为:养的本义是供养。所释为引申义。《字源》认为,養和{羊 攴}是异体字,但未收{羊 攴}的甲骨文字形,本义“当是牧养牲畜”。所释也为引申义,非本义。

  《辞源》:生育,繁殖。《易·颐》:天地养万物。所释也为引申义。

  1.向(畜禽)提供食物。《周礼·夏官·司马·大驭》:圉[yǔ]人,掌养马刍牧之事(圉人掌管饲养和放牧马的事,而听从圉师指使)。如,饲养,养鸡,养狗,养牛。

  2.向(尊长)提供食物。《论语·为政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如,供养,养老。

  3.抚育,哺育(子女)。唐·张籍《筑城词》: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每家生养男孩为的是支撑门户,今天做了君王城下的鬼魂)。如,养儿育女。

  4.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有领养关系。如,养子,养女,养父,养母。

  5.供给生活资料或生活费用。《尚书·大禹谟》:德为善政,政在养民(修德主要表现在搞好政事,而为政的中心在于养育人民)。

  6.培植,种植。《管子·牧民》: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种植桑麻、饲养六畜,人民就可以富裕)。

  7.扶助,扶植。如,以工养农。

  8.长期培训。《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如,涵养,静以养生,俭以养德。

  9.休养,调养。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善于养生的人,起居谨慎,饮食节制)。

  10.姑息,纵容。《新唐书·张伯仪传》:以中兴三十年而兵未戢[jí]者,将帅养寇藩身也(大唐中兴三十年而战争不止,皆因将帅纵容敌人和自我保护)。

  三、养的衍生字

  养的衍生字都与养字的本义或者引申义有关。

  1.瀁,yǎng。羊一般是成群的,用放牧羊群形容水广阔无边。又读作yàng,古同漾。

汉字设计百家姓(汉字探源养及养姓)(3)

羊群如海洋(网上图片)

  2.癢,yǎng。简体字写作痒,一种皮肤病。本义皮肤过敏,如牧羊一般成片成片。

  3.懩,yǎng。本义心中想做,跃跃欲试。如,技懩(有艺欲达叫技懩),心里懩懩的(此义可写作痒)。

  4.礢,yǎng。本义皮肤过敏用石块蹭痒。

  四、养姓的来源

  考古资料显示,远古有养国。今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左庄为其都城和墓葬区,并出土养国青铜器若干。这表明,西周之前,养国已经存在。或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植被适合放牧羊群。这里的氏族部落以放牧山羊为生,他们把牧羊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羊 攴},并建立了方国养国,且以{羊 攴}(養)字作为自己的族徽。

  养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可能周武王伐纣之时,养国参加了武王的联军。因此,在建立周朝之后,养国得以保留。根据出土文物(西周青铜器“养史尊”、春秋早期“养伯庸”系列青铜器、春秋中期“养伯簠[fǔ]”),至春秋中期,养国仍然存在。

汉字设计百家姓(汉字探源养及养姓)(4)

养国鼎(春秋早期)(网上图片)

  春秋中晚期,养国被楚国灭亡。养国贵族及国人,可能被迫从今河南省桐柏县,迁至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一带。这里仍称为养邑。

  归降楚国的养国人中,有的在楚国担任要职。如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大夫养由基,以善射著称,是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周敬王八年(前512年)时,楚昭王(前516年―前489年在位)把养邑封给了叛逃楚国的吴国公子掩余、烛庸二人。

  至今,临泉县养羊业还是重点产业,或许是养国人保留了养羊的习惯。临泉县是安徽省最大的山羊养殖县,年出栏山羊70多万只。自2009年开始,临泉县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举办“山羊美食节”,以打造山羊品牌、发展山羊经济、推广山羊美食、弘扬山羊文化。看来,养羊是该地自古传承下来的一个产业,且与养国有密切关系。

  据文献记载,养姓来源有:

  1.源于嬴姓。夏商周时期,就有养国存在。西周时期,养国成为异姓诸侯国之一,在今河南省桐柏县一带,国君为伯爵,称养伯。春秋中晚期,养国被楚国灭亡,但原养国贵族仍然有人被楚国重用,如神射手养由基。原养国贵族及国人有以故国名字为姓氏的,称为养氏,史称养氏正宗。

  2.源于姬姓。春秋时期,楚昭王把养邑(今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一带)封给叛逃的吴国公子掩佘、烛庸。二位公子的家人后来在养邑定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地名为氏,称养氏。隋朝开皇三年,临泉曾设沈丘县。因此,这里的养氏被为沈丘养氏。注意,这里的沈丘县不是河南省沈丘县。

  3.源于子姓。西周时期,邓国上大夫养甥,子姓。养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养氏,称为襄阳养氏。

  4.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国人子养,晋献公时期为晋国大夫、下军御,因封邑为梁余,称梁余子养。梁余后又称梁榆,于是又称梁榆子养。他看透了晋献公和骊姬想废太子申生的图谋后,力劝申生“死而不孝,不如逃走”。但太子申生迟疑不决,未采纳子养的建议,最终被迫自尽。此事足见子养是一个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和正直品格的人。子养的后人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为养氏。

  如今,养姓人口约11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12位。

  诗曰:

  养字本义为牧羊,

  字形演化变模样。

  韬光养晦藏才能,

  养精蓄锐力量强。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4.《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6.《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国学大师》(网络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