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1948年就曾提出小康之家(刘少奇1948年就曾提出小康之家)

文/姜长青

小康是中国古代社会对美好生活所向往的目标。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理想社会前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革命任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围绕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46年6月下旬开始的国共两党的内战,经过了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后,自1948年9月起,解放军进入战略进攻时期,连续发起了三大战役,中国革命胜利在望。刘少奇作为党内著名的理论家,他对中国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进行了探索,在1948年9月较早地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

刘少奇1948年就曾提出小康之家(刘少奇1948年就曾提出小康之家)(1)

1948年9 月8 日至13 日,刘少奇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3日,他在会上发言,在谈到对战争前途的估计时指出,这两三年内,可能有对国民党蒋介石不利的突然事变。要估计到这种最好的可能。我们的计划不摆在这上面,但可以力争,争取缩短痛苦,早日胜利。自然,还有些困难,要重视这些困难,防止骄傲。我们在战争中,还有带决战性的攻坚和大的会战这两个关没有过。过了这两关,问题就解决了。这里刘少奇对解放战争的前景是充满信心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正在变为现实。

刘少奇的发言着重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问题,指出:整个国民经济,包含着自然经济、小生产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半社会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国营的社会主义经济。国民经济的总体就叫作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包含着上述各种成分,并以国营的社会主义经济为其领导成分。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资本家和富农)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以后,这就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天,在解放区搞经济工作,除对外反国民党反帝国主义外,就要注意与私人资本家的斗争。斗争的方式是经济竞争。这种竞争是贯穿在各方面的,是和平的竞争。这里就有个“谁战胜谁”的问题。我们竞争赢了,革命就可以和平转变。所谓和平转变,是指无须经过政权的推翻而完成一个革命,并不是不要斗争,而要进行各方面的斗争。因此,固然不能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但也不要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估计不足,而要清醒地看见这种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决定的东西是小生产者的向背,所以对小生产者必须采取最谨慎的政策。合作社是团结小生产者最有力的工具。合作社搞好了,就巩固了对小生产者的领导权。单是给小生产者以土地,只是建立了领导权,还须进一步使他们成为小康之家,否则,领导权仍不能巩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162页)这里刘少奇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经济竞争。而小生产者的态度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少奇也指出,合作社是团结小生产者最得力的工具。而使小生产者成为小康之家则可以巩固对小生产者的领导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时期。而是在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之后,开始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之后,中国也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7年后,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中国党和政府在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设定方面是不很清晰的。

“文革”结束后经过两年的徘徊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0年7月22日邓小平由段君毅、胡立教陪同,乘专列前往郑州。在途中,他说: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一千美元,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八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河南地处中原,你们算账的数字是“中原标准”“中州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刘少奇1948年就曾提出小康之家(刘少奇1948年就曾提出小康之家)(2)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再次重申了小康的概念,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说明邓小平赋予了小康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具体奋斗目标。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善于继承,又善于创新,在带领中国人民追求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征程中,十分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巧妙地进行结合,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小康之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刘少奇在1948年提出小康之家,到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设定,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上做到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