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

端午节由来趣谈:插杨柳习俗源于正月十五跳猛火,比纪念屈原早

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插柳习俗,源于正月十五跳猛火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1)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颇多,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午”“五”通音,又为阳数,所以端午又名端五、重五,又名端阳、中天等。这一天的活动五花八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杨柳、插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赛龙舟等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解放后也曾将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插杨柳等则是为了辟邪。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2)

诸多端午节的活动习俗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3)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4)

三、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5)

四、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亲。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日出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6)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而是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7)

六、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8)

七、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八、纪念介子推说

民间传说,晋文公重耳蒙难流亡在外19年,赤胆忠心的大臣介子推曾随他历尽艰辛。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既不居功,又不愿领赏,一声不响地背着老母亲,跑到了棉山隐居了下来。后来重耳得知此事,悔之莫及。

亲自到棉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山。谁知火烧了3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母子二人活活烧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在房檐上插上杨柳。人们把这种插在房檐上的杨柳称为“招魂柳”。这种端午节插杨柳的习俗,后世沿袭成俗,这就是端午节插杨柳的由来。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9)

九、插柳条说

五月端午插杨柳,乃是盛行于农村的一种习俗。农历五月初四傍晚时分,人们就将杨柳枝梢插在自家的大门和房檐上。插上了杨柳,孩子们开始穿新衣、戴荷包、拴五彩花花绳儿,准备过端午节。兰州市文化局和西固文化局曾将这一习俗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西固区文史资料第四卷,资料里记载了关于兰州地区民间插杨柳习俗的由来。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不愿领赏,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后来重耳发现此事,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房檐上插上杨柳,人们把这种插在房檐上的杨柳称为“招魂柳”。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10)

十、正月十五跳猛火说

还有一种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插柳习俗,源于正月十五跳猛火

很早很早以前,相传蒲州(据说是山西蒲州)地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老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一年,东海龙太子化身男子,成人形到民间巡查民情,路过蒲州城,遇见三件事令他十分生气,于是禀报玉帝惩戒蒲州百姓。究竟是哪三件事呢?

1、龙太子路过蒲州城,见一妇人拿起干粮馍给孩子擦屁股。不惜粮食乱铺张。

2、龙太子又看见一老者牵驴,一年轻人骑于驴。老幼不明乱了人伦纲常。

3、龙太子又见一个中年妇人背着的是一个大孩子,手牵着手走的反而是个小孩子。大小不分爱心反颠倒。

三件事三桩丑,令龙太子气愤填膺。回到龙宫告知老龙王,说蒲州地界人吃人,礼仪全无,人伦纲常皆乱,毫无善良百姓家样子,可恶、可憎、可恨!老龙王听后自然大怒,于是禀告玉帝惩罚蒲州百姓。玉帝准奏下旨:火化蒲州城。火烧蒲州的时间定在正月十五日,执行人乃关圣帝君。关圣帝君就蒲州百姓之事将信将疑,有意拯救蒲州百姓,来到蒲州再探虚实。原来情况大相径庭:

关圣帝君见那妇人问起:用干粮给孩子擦屁股是为何事,难道不知粮食乃天地圣物,糟践天物会遭报应的啊。那妇人戚戚然回答道:尊大人您可不知啊,我老妇人乃盲人一个,那天给孩子擦屁股原以为是一块土坷垃,谁知是一块干粮馍啊,罪过啊!

关圣帝君又见到那位牵驴老者,问老人家理应是年轻人牵驴老者骑驴才合乎人情,你们俩怎么老幼不明乱了人伦纲常呢?老者回答道:此年轻人乃是老朽一家人的恩人啊,前年水淹蒲州时,正是这位年轻人用自家的船救了我们全家,年轻人因此腿受伤,老夫是在为他求医报恩哪!

关圣帝君又见那位中年妇人,问他背小的牵大的那才合乎情理,你为何大小不分反颠倒?中年妇人面带和善轻松回答道:小一点的孩子是我亲生的,大一点的孩子是我丈夫的前妻所生,身为后母我必须要对他多疼爱些、多照顾一些......

关圣帝君全然明白了,原来龙太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表面未探其内,差一点冤枉了蒲州百姓啊!于是留一首诗点化蒲州百姓,避过了一场大灾难。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11)

诗曰:

正月十五降灾火

跳起猛火火治火

五月端午遍插柳

蒲州地界凶化吉

诗意:玉帝下旨火烧蒲州的时间乃正月十五日,关圣帝君密告蒲州百姓于正月十五晚上“跳猛火”,以迷惑天庭;到端午节让家家户户门顶房檐遍插杨柳,迷惑天庭以为蒲州已经火化,如今遍地杨柳不见村庄。

于是,正月十五这天,关圣帝君回到天宫禀告玉帝,蒲州城已经火化。玉帝派人出了南天门往蒲州地界观望,只见一片火海,果然已经火化。然而,蒲州百姓已得关圣帝君的点化,到处堆起柴火点燃,大家顺着火堆跳过去奔过来地“跳猛火”。因此,每年正月十五晚,民间习俗“跳猛火”,以示避灾求平安。此乃“跳猛火”的由来。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12)

到了来年五月初五这一天,玉帝又派人看蒲州现今什么模样。查看人回禀玉帝,蒲州地界如今遍地插柳不见村庄荒凉之极。于是乎,端午节插柳的习俗沿用至今,也有插艾草的习俗。此乃端午插柳的由来,意即避灾避祸求平安。

端午节插柳有什么讲究(端午节插杨柳习俗鲜为人知)(13)

端午节插柳习俗由来的故事叫《火化蒲州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