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背后的故事(称谓变迁之说)

文 / 纪天才

称谓的讲究,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很普通的常识,也是汉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也保留了一些古人的寒暄习惯,比如,初次见面,不知怎么称呼,一般都会问一句,请问贵姓,或者请问尊姓大名?这种询问方式,既给了对方应有的尊重,又避免了巴结对方的嫌疑。称谓的变迁是一种文化的进展,人对人的称谓,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程度决定的。称谓既有褒奖性的,也有歧视性的。

称谓背后的故事(称谓变迁之说)(1)

褒奖性的称谓又可以分为尊重性的称谓和巴结性的称谓。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人人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每一个人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每一个人也都有尊重别人的义务。现在社会称谓中不正常现象:

称谓背后的故事(称谓变迁之说)(2)

一曰“封官称谓”,有的地方好像没有官衔儿就没法称呼。于是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你明明不是主任、科长,老总,可他偏偏要叫你主任、科长老总什么的,好像是对你的尊重,其实是没有的事儿,每当这种时候,被叫的人就该提高警惕,叫你的人在阿谀奉承,可能有啥别的想法。

称谓背后的故事(称谓变迁之说)(3)

二曰“就高称谓”,有的地方有级别待遇,什么副处级调研员、副局级巡视员等等;有的人曾经是什么长,可现在不是了;还​有的人身兼数职,遇到这些情况一律拣位置高的、曾经当过的、好听的叫。

称谓背后的故事(称谓变迁之说)(4)

三曰“减副称谓”,这种现象最普遍。就拿一个县来说,有正副股、正副科、正副处等若干级别,至于具体职务那就更多了,主任、经理、馆长、所长、站长等等,都有正副,而现在全都“副”字抹了。没想到减副工作在称谓中搞得这么彻底。

称谓背后的故事(称谓变迁之说)(5)

四曰“省略称谓”就是把“长”字去掉,加个姓。如x科、x处、x局等。虽简单了,但还是没抹官衔儿。

有一则笑话,说某局局长到龄退休了,闲赋在家无所事事,精神空虚,郁郁寡欢,茶饭不思,日见消瘦。老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头当局长时是单位的一把手,上下班车接车送,迎来送往,批阅文件,审批发票是一支笔,如今退下来所有的待遇都没有了,老头可能一时有点不习惯。思来想去想出一个妙招。是日,老伴到菜市场去买平日喜爱吃的蔬菜、香料和肉蛋之类,开具了发票,回家后告诉老头,某局长,今天买蔬菜、香料和肉蛋共花费xxx元,发票x 张,请您审签,老头一听有发票审签,满脸露出了笑容,一本正经的在发票右上角批示:准予报销,xxx.这就闹出了笑话,难道叫官衔儿就那么重要吗?

称谓背后的故事(称谓变迁之说)(6)

称谓,正如其他诸多礼貌用语,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合适的称谓和礼貌用语可以将人际关系较为准确地调整到合适的距离位置,不恰当的称谓和礼貌用语会将人际距离调到不合适的位置,以至于给对方造成交往心理的不适感。一个称呼可以把人的距离拉近,也可以把距离拉远。称谓紧紧是一个称谓。从称谓里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横剖面,从称谓里也可以看出一个社会、一个人文明的程度和素质修养。

称谓背后的故事(称谓变迁之说)(7)

作者简介:纪天才,甘肃甘州人。先后在《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网》、《共产党员网》、《每日甘肃网》、《甘肃新闻网》、《浙江在线》、《辽宁作家网》、《重庆党建网》、《中国特产报》、《中国旅游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科技报》、《甘肃农民报》、《兰州晨报》、《张掖日报》、《人民信访》、《作家导报》、《作家天地》、《上海文学》、《党的建设》、《党员之友》等报刊、网站发表新闻报道、通讯、论文、散文、杂文、调研文章1000多篇。其中有近200篇论文、通讯、散文、杂文调研报告获国家和省(部)、市级奖励。著有散文集《岁月留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