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姑八大姨都是什么亲戚(从小看到亲戚不知道该叫啥)

在刚学英语的时候,我就不禁感叹,歪果仁的亲戚称谓实在太简单易懂了,再看看咱们中国的,那简直是反人类。你妈大伯的二舅姥爷他们家表弟儿子的媳妇该叫她啥?鬼知道……还有舅妈为什么要叫舅妈呢?明明是舅舅的老婆,偏偏要叫“妈”?还有门口杂货店的老板他老婆叫老板娘,那么老板他娘应该叫什么?

吐槽过头了,杂货店老板好像不是亲戚。

但许多人都会问:为啥中国的亲戚称谓如此复杂?

这问题还得问我们的老祖宗去。

七大姑八大姨都是什么亲戚(从小看到亲戚不知道该叫啥)(1)

歪果仁就没那么宗亲身份,但你也弄不清对方到底是叔叔还是舅舅

别以为我们老祖宗是吃饱了撑的去定义那么多亲戚称谓,这套玩意儿背后可是有很大的实际作用的。

什么作用?

治国。

亲戚称谓和治国有毛关系?

当然有,关系大着呢。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超级大国,大到当时世界人民难以想象。要在这么大一个国土上,凝聚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这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事情,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达成——但咱们老祖宗达成了,靠的是什么?

宗法制。

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它是一个符合人类本能,又能治国的超级系统。首先来看看,宗法制是个什么概念。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什么是宗法等级?

我们都听过一个成语:“长幼尊卑”。它意思就是,虽同是一家人,但辈分有大小,地位有高低。这个不需要解释,作为人类都明白。比方说,我跟你讲:“叫爸爸”,你肯定会非常生气,但是我说:“叫叔叔”,你可能就不会生气(有些女生甚至会很高兴,产生自己长得很年轻的错觉)——这就是尊卑之分,叔和父虽然是同辈,但父肯定比叔的地位高。那么如果你是太子,你爸就是皇帝,而你叔则是皇叔,他们虽然是同辈兼兄弟,但我们一听抬头,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区别。同样的,到这里就能够理解,虽然叔叔在英文里都叫Uncle,但“表”的和“亲”的,在中国一定要分清楚,这两者的“尊卑”差了老远。

一个家族从来都不需要外部来管理,自己就可以运作得很好,靠的就是家族的各个成员都遵循宗法制的约束,另外宗法制符合人类的本能,老子天然就可以管儿子,你大爷始终是你大爷。

七大姑八大姨都是什么亲戚(从小看到亲戚不知道该叫啥)(2)

同理,国家那么大,统治者该找谁来帮忙管理呢?很简单,当然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直系亲戚自然比旁系更可靠,所以直系亲戚的地位更高。不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皇位该传给自己的亲兄弟还是亲儿子更好一些?理论上来说,好像兄弟更好一些,不仅同辈,而且从小一起长大,不需要培养,直接就能接班了。在夏朝时,确实有“兄终弟及”的世袭方式,但到了商朝末年,则完全确立了“父死子继”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为什么呢?很简单,就那时候的平均寿命,我们能期望兄弟比自己多活几年?相比之下,至少儿子能在位更一些。所以,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将宗法制进一步完善了。

那么既然嫡子世袭,其他的亲戚该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分封制,就像给宗法制这个操作系统打补丁一样,让它更好地运行。我们常常说的“封建社会”,其实就是指的“分封”,因此在秦始皇取消分封之后,严格来讲,中国社会就不能叫“封建社会”了。分封的时候,各种三姑六舅按照宗法等级来分封土地,我们熟知的“春秋各国”,其实来讲都是周天子给亲戚们分封诸侯国,至于后来为啥打来打去,是因为隔代太多,亲戚早已变路人。

宗法制的最大好处就是,不论国家组织还是地方百姓,都是按照宗法制来管理,这叫“家国同构”。现在中国地名里有许多诸如:李家宝、王家村之类的,其实都是以前当地世家大族的姓氏——从前这里是某个姓李的家族,老李是一家之长,掌管着家族,村里的个户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所以叫李家屯。

七大姑八大姨都是什么亲戚(从小看到亲戚不知道该叫啥)(3)

顺带提一句,古时候的“家”并不是现在的“家”,它是指“家族”或者说“氏族”。我们如今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组成的家,那时候叫户,然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堂哥堂姐……这些人都算进去,才叫“家”。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好地体现了宗法制下,个人成长路径。首先要“修身”,就是修炼自身;然后是“齐家”,也就是“家族”层面上的治理;再来“治国”,分封土地上的治理;“平天下”,最后到中华大地,也就是周天子的“天下”。

有了宗法制,才能在这么大的土地上凝聚那么多人,因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家族”,也完全可以靠宗法制来管理,不必皇权亲自出马。再说地方那么大,一道中央命令要下达到地方,这得多少天?这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道法自然的治国方式。不仅符合天然的人性,又节约管理成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聪明才智,我们才有一个数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

说回开头的话题,宗法制的权力分配和家国同构的系统,决定了为什么我们的亲戚称谓要分的那么细——因为这背后对应了长幼尊卑、亲戚远近和对应的不同权利,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分的那么细。

反观欧洲,他们只需要一个小规模政体来运行,因为国家都很小嘛!单英格兰来说,在统一之前就有七个国家,这还是我国周朝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情。这么点大的土地和这么点人口,统治难度和我们中国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他们自然不需要宗法制,所以亲戚称谓也没必要分的那么细,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叫“aunt”,一个简单的贵族制度搞定一切,中央管理可以直接下达到地方,根本没老百姓什么事情。

前面提到的“长幼尊卑”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出自于《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礼记》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礼记》其实是宗法制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补丁”,缺它不可,其从各个方面,细致入微地规范了各个宗法等级的行为和道德。春秋时代的孔子总是疾呼“礼崩乐坏”,其中的“礼崩”指的就是当时的社会已经不符合《礼记》的规范了,“礼”这个补丁一旦坏掉,宗法制也会跟着遭殃,那么国家就难以凝聚,天下则会大乱。果不其然,春秋“礼崩乐坏”之后,就到了“战国”,天下从争老大,到互相吞并,最后秦国统一天下,放弃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

下次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被孔子如此重视的“礼”,究竟是什么样的“礼”。《礼记》究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我们经常说,“三从四德”是封建立礼教给妇女同胞的精神枷锁,然而如果回到历史的现场,考虑到“宗法制”以及《礼记》为我们国家所提供的高效、低成本的凝聚力时,“三从四德”是具有起独特的历史价值的,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行政体系的建立,这种传统的礼教早已变的无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