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不喝水小便多(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

老李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往往身上容易出汗,影响自己的睡眠质量。早上出去遛弯的时候朋友听到老李的问题,随即开口道老话常说“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晚不流汗水”。像是老李这样晚上出汗水的情况还是建议好好进行生活调理,否则身体的阳气就会出现损伤。

老李听到朋友的这句话也是一知半解,不过去中医院进行问诊的时候医师讲到老李的阳气不足,需要一些温阳的方法进行调理,生活中少做一些损耗阳气的事情,这样才能够保证身体健康。

晨起不喝水小便多(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1)

“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晚不流汗水”说的是啥?

晨不吐口水

《本草纲目》记载:“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真气耗也。”在中医上肾脏属水,顺畅运化水利是肾脏强健的表现。津液则是肾气阳气蕴含所在,当肾气不足的时候则损伤津液。

当我们早晨起床的时候,是我们身体休息整晚,早上随着太阳升起阳气逐渐充足的时候。而津液也就是的我们的口水是我们肾气阳气所在,如果早上起床之后随便吐口水,我们的肾气阳气就会出现损耗,进而导致我们身体体质逐渐变差。

晨起不喝水小便多(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2)

午不泄精水

《素问 上古天真论》记载“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说的就是当我们进行房事过度泄精的时候,身体精力衰竭的时候,我们身体的真气就会耗散,身体状态就会下滑。正午时分太阳当头是一天阳气最充足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不宜进行房事的。对于男性来说,房事泄精会损耗阳气,本应该补充阳气的正午损耗阳气,久而久之身体就会每况愈下。

晚不流汗水

夜间出汗往往又称为“盗汗”“寝汗”,盗汗一词由医圣张仲景首次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光是听这个名字就十分形象。盗汗就像是小偷一样,背着我们偷偷流汗。出现盗汗的情况往往在中医上认为是阳气亏虚,阴虚火旺,肺阳亏损等问题导致的出汗。

当我们身体出现虚症的时候最容易晚上出现潮热,盗汗的情况,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理,虚则补之,脱则固之

晨起不喝水小便多(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3)

上述三种情况往往告诫我们,男性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上述三种情况,前面两种情况往往是导致阳气损耗的原因。第三种既能够因为大量出汗津液耗损导致阳气衰弱,同时也会因为阳气衰弱导致出现夜间出汗的问题。

生活中,导致男性损耗阳气的行为其实除了上述三种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男性出现了就需要及时纠正,长期阳气损耗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利。

男性三种损耗身体的行为,及时改正

《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描述“以酒为浆……不时御神……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其实,这里就说的很明显,会导致我们身体损耗的三种方式。

首先,大量饮酒

饮酒对于身体的损伤古人就已经提出了,现代饮酒各种粗制滥造的酒在市场上横行,我们经常饮酒首先损伤的就是脾胃,导致各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其次是酒精对于精神上的损耗,长期让我们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无形之中身体状态就逐渐下滑影响身体健康。

晨起不喝水小便多(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4)

其次,无法控制心神

御神就是驾驭精神,控制自己的心神状态平。自古有言,喜伤心,怒伤肝。常年保持一些过于激动的情绪就会损耗我们的心神,长期保持精神不振的状态,对于我们的脏腑功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现在人认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部分,这是很正确的。

最后,生活作息紊乱

起居无节,就是生活作息没有规律,长期熬夜就是对于我们身体的透支。我们一天之中阳气最衰弱的时间就是夜晚。夜间天气寒凉,这个时候我们身体就应该进入休息状态减少身体损耗。但如果经常熬夜则导致外界风寒湿邪入侵身体损耗阳气,长期处于紊乱的生活作息中很容易导致身体状态下滑招致疾病

晨起不喝水小便多(晨不吐口水午不泄精水)(5)

其实,男性补充阳气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只是需要一点耐心。身体损耗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而阳气的补充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够有效。

男性补阳气注意两点,长期坚持有效

1、运动补充阳气:动则生阳,运动是补充阳气的好方式,当我们运动时全身气血都被调动,风寒湿等外邪被我们身体内的气血冲散,逐渐逼出体外。正所谓此消彼长,当我们身体内外邪逼出的时候,阳气就会逐渐恢复。

2、药补不如食补,民以食为天,养生食补是对于身体副作用最低的方式,是药三分毒食补则可以缓慢补养身体。日常生活中,男性可以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常见的有韭菜,羊肉,牛肉,狗肉等食物,这些食物日常生活中可以适量补充。但通常这类食物都是温热性质的,不宜一次性吃太多,否则可能导致身体燥热,出现阴虚的情况,所以食补也是过犹不及。

日常生活中,男性阳气的损耗往往就在不经意之间。生活中想要补充阳气就需要从身边的一些小事情上做到改善,长期坚持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身体状态。

参考资料:

《"补不足,损有余"在消渴病辨治中的思路与方法》

《辩精的藏、泄、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