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和号有什么讲究(古人名字号中的学问你了解多少呢)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九讲:壬

今天这一讲,我们主要讲两个话题:

第一个:关于每个人如何取名、字、号的问题;

第二个:解读十天干的第九位:壬

古人是如何取名、字、号的呢?

我们上一讲中讲到了“字”,男孩子二十岁要行“成人礼”,也称“冠字礼”;女孩子未出嫁的时候叫“待字闺中”, 待到许嫁之后,要行“筓(jī)礼”,性质同男子的“冠字礼”是一样的。

那么,到底每一个人的名、字、号是怎么起的呢?这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的内涵呢?

我们一一来看:

  1. ,是一个人出生时,长辈按家族辈份、排行给起的,一般有文化底蕴的家庭,给孩子起的“名”都有出处,寄以美好的希望或祝愿。
  2. ,就是在孩子长大到18岁举行成人礼的时候,长辈给起的,是对“名”的补充,其内涵意义和“名”是互通关联的。
  3. 号,是自己成年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优缺点、或者偶然兴致所至而起的,相对比较随意,一般都能突显个性,或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怀。古代文人,在不同时期会使用不同的号,后人根据他作品上署的“名号”,就能推测出创作时期。

此外,还要再提一下几个关键字:孟(伯)、仲、叔、季。这几个字,在古代是代表排行,分别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有个词语叫“伯仲之间”,比喻两人差不多,难分高下。

比如说:孟子,在家排行肯定是老大孔子,名尼,排行老二

再比如:伯夷、叔齐两兄弟,伯夷肯定是大哥,叔齐是三弟

《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古人的名字和号有什么讲究(古人名字号中的学问你了解多少呢)(1)

伯夷叔齐

再比如鲁庄公之弟季友,这个季友要么是老四,要么就是家里排行最小的那一个。季子,就表示最小的一个儿子。

下面我们就随便列举几位历史名人的名、字、号和大家共同赏析一下。
  •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爻,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古文做‘砎’,坚硬之意

古人的名字和号有什么讲究(古人名字号中的学问你了解多少呢)(2)

  • 还有王安石,字介甫。石与介对,安与甫对
  • 再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轼,本意指“车前”,站在古代马车的前面,是不是就有“前瞻”的意思呢?所以他的字叫“子瞻”。号东坡,是他当时居住的地理位置。
  • 苏辙,字子由。,表示车轱辘压出来的印子,也就有了“由来”的意思。
  • 再举一个例子,朱熹,字元晦。熹字本意有晨光刚出现的样子,指天微微亮。元指元气,早晨的微光;晦,有点昏暗的样子,所以元晦的感觉就跟天刚亮的时候是一样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找些古人的名、字、号去研究一下,在文章下方进行回复,一起分享讨论。

下面我们讲十天干的第九位:壬。

我们先看“壬”字的甲骨文字形:

古人的名字和号有什么讲究(古人名字号中的学问你了解多少呢)(3)

“壬”的甲骨文字型象“工”字,上下各一横,中间一竖,在古代它代表缠线用的工具,不知大家是否还能想起七八十年代以前,老妈妈纺线时绕线用的那个工具。

到了后来的金文,就在“工”字中间加了个点,就像在中间缠绕了一捆线一样。这个时候,就特别像女性怀了身孕的样子。所以,后来在“壬”字边加了“女”字旁,就表示女性怀了身孕。

古人的名字和号有什么讲究(古人名字号中的学问你了解多少呢)(4)

【前汉·律历志】中有:“怀妊于壬。”

  • 那任务的“任”又怎么理解呢?

《律书》曰: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

意思说,每一个物种的出生,都是怀有任务而来的,而其中又以人为最,所以加了个“立人旁”来表示“任务、责任”。

  • 我们再来看“壬”字的篆书写法:上面是个“人”,下面二横。

古人的名字和号有什么讲究(古人名字号中的学问你了解多少呢)(5)

【书·臯陶谟】中有:“巧言令色孔壬”的说法。

意思大概同:巧言谄媚的奸佞之人,称之为"壬人"

而《论语》中孔子也讲:“巧言令色鲜矣仁。”

那么这个“壬”和“仁”又是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意思会是截然相反的呢?

我们从字型上来分析一下:“壬”字,“人”是在“二”之上的。而“仁”字,“人”是在“二”之侧的

我曾经在某个国学群里讲过,“仁”字右边的两横,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可以代表“天、地”,“仁”字,则表示一个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人,这样的人称之为“仁人”。

而“壬”字,这个“人”将天地之道踏于脚下,或许就是“不道”之人,故称奸佞之人。

最后:

“壬”字之所以被假借为天干的第九位,是因为它五行属水,时在仲冬之月(已经正式进入冬季),那个时候,万物闭藏,不相见也。就像一个还在母亲肚子里的孩子一样。

古人的名字和号有什么讲究(古人名字号中的学问你了解多少呢)(6)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