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

一,李商隐原诗

李商隐《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简注:舞筵,歌舞的筵席。乐游春苑,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断肠,断魂,销魂。使人陶醉。肯到,会到。

散绎:

也曾追逐过春风,

飘拂在轻歌曼舞的酒筵。

在京城的乐游原里,

在那令人陶醉的春天。

怎么竟然这样地,

捱到这清寒的深秋,

既带上了夕斜的余辉,

又带上凄厉嘶鸣的寒蝉。

二,李诗之正面含义

品读: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大约是大中五年(851)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作。

诗写的秋日之柳,但诗却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首二句写春日柳枝随风轻扬如舞女,飘拂在舞筵之上。接着又补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京城繁华的乐游原上的舞筵,而且是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天。春风荡漾,百花争艳,士女如云,觥筹交错,急管繁弦,红裙飘转,绿袖翻飞,柳枝翩翩,真繁华到令人肠断魂销。

三四句陡然一转。眼前的秋柳,却又是一种完全相反的景象。深秋,斜阳,环境凄凉。枝上寒蝉,鸣声凄厉。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既然秋天如此萧条,那么你为何又要捱到秋天呢?大有痛不欲生之痛。

春柳繁盛,反衬出秋柳枯凋;春柳繁华得意,反衬出秋柳零落憔悴。通过强烈对比,来表现对秋柳的悲叹之情。句中虚词运用也很精妙。“如何”,“肯到”连用,使反诘,感叹语气更为强烈。“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清纪昀曰: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

此诗句句写柳,而全篇不著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又句句是情;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李商隐才高志大,但由于身陷党争,使他长期沉沦下僚,“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诗中历经今昔荣枯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么?

近人张采田评曰: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物皆悲,故措辞沉著如许,含思婉转,笔力藏锋不露,有神无迹,任人领味,真高唱也。

三,李商隐《柳》的另类解读

当然,诗中秋柳这一艺术形象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根据“形象大于思想”,“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文学鉴赏规律,我们对此诗也完全可以作出另一种解读。即使是这个解读不符合李商隐的本意,他也不能站出来反对。因为艺术形象一旦被塑造出来,它就不再只属于作者个人了。

我们可以将“柳”解读为一个小人的形象。当年他春风得意,混迹于上流圈子之中,长袖善舞,多行不义。而今身败名裂,处境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实是罪有应得!

这样解读,我们从诗中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股浓浓讽刺味道。而且,的确有人也这样咏柳,他是这么写的: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1019一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传世,《宋史》有传。

这,就是我所说的李商隐七绝《柳》之义兼正反。博雅诸公,以为然否?不喜勿喷,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附图八幅,李商隐《柳》诗意图:

曾逐东风拂舞筵。

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1)

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2)

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3)

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4)

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5)

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6)

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7)

李商隐最难懂诗(曾逐东风拂舞筵)(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