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1)

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地下水调查实例分析作者:张满成, 王 栋, 付益伟, 陶景忠, 王 水, 曲常胜

(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

随着国家和地方“土十条”的相继颁布,场地污染调查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工矿企业用地环境质量的调查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关注的重点。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场地土壤、地下水环境调查,通过资料收集、人员走访和数据分析发现,飞灰出口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周边的土壤质量有恶化趋势,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避免飞灰的堆放和渗滤液泄露问题。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剖析潜在污染来源,为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引言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保护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由工业生产、废水非法排放、固废非法倾倒填埋等引起的土壤污染事件频发。 我国第一次土壤污染调查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 16.1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1-3]。2016 年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暴露了土壤的条条伤痕,也引起了广大民众对土壤污染的密切关注[4]。

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国务院于年 5 月 28 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启了土壤污染防治事业的新篇章。《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在国家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虽然焚烧处置已成为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主要手段, 但围绕垃圾焚烧的环境影响问题引发的争议层出不穷。为积极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掌握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现状,强化土壤污染预防工作。本文对某在产固废焚烧企业所在地块进行土壤、地下水初步调查,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生产设施环境污染分析等,制定现场采样方案,并开展土壤、地下水环境初步调查,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筛选出潜在污染区域,分析污染原因,为该企业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01

样品采集分析方案

1.1 研究区域

概况本次选择某在产生活垃圾焚烧处置企业所在地块作为研究区域。 该企业于 2014 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约 15 万 m2。 主要构筑物包含卸料厅、垃圾坑、焚烧间和烟气净化间的生产车间、 渗滤液处理站和办公生活楼。 本研究开展时,该企业正常运行。

1.2 生产设施环境污染分析

1.2.1 潜在污染物种类

参照企业环评、竣工验收等资料,结合文献资料[5]和企业工艺分析, 该企业土壤和地下水可能的污染物为 Hg,Pb,Cd,Cu,Zn,As,Cr,Ni 和 Cl-,TPH(总石油烃),CODMn,NH3-N,NO3-N,NO2-N 等,以及 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 SVOCs(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2.2 潜在污染区域

通过资料分析、人员访谈和现场踏勘,结合场内构筑物分布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污染物的迁移特性等, 分析出场地潜在污染区域为烟气净化间飞灰出口处、渗滤液处理站及烟气排放下风向。该企业的厂区平面布置示意见图 1。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2)

1.3 样品采集

根据对该企业潜在污染区域的分析, 由于该企v>业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按照采用分区布点与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关注生产区、渗滤液处理区,兼顾生产生活区和场外烟气落地区。 土壤、地下水样品采集点位见图 1。 烟气净化车间出口处布设1 个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联合采集点位(S1/W1); 渗滤液处理站周边布设 3 个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联合采集点位(S2/W2 ~ S4/W4);办公生活区与运动场之间布设 1 个土壤、 地下水样品联合点位(S5/W5), 作为生产区内无法采集土壤样品的补充点位;厂区东南角布设 1 个土壤样品采集点位(S6)。此外,在厂区下风向,烟气落地区域布设 1 个土壤采集点位(S7)。

按照 HJ/T 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和 HJ 25.2—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采集土壤样品。鉴于该区域土层较薄,本次场地调查采集土壤样品时达到砾石层为止。 采用 Geoprobe 采集土壤样品,取样间隔约 1 m,土壤表层样品 0 ~ 0.5 m,采 样管剪取 长 度 不 小 于 20 cm, 共采集土壤样品 39 个。 依据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设置地下水监测井和采集地下水样品,共采集地下水样品 5 个。Geoprobe 钻孔器具在每一次钻孔前均进行清洗以防止交叉污染;使用贝勒管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做到“一井一管”。

1.4 样品分析方法重金属检测参照 USEPA 6020A — 2007 和 USEPA200.8 — 1994 ; VOCs 的 检 测 参 照 USEPA 8260C — 2006 ; SVOCs 的检测参照 USEPA 8270D — 2007 ; TPH 的检测参照 USEPA 8260C — 2006 ; CODMn , NH3-N 等 水质常规指标参照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中的基本项目分析方法 。

02

结果与讨论

2.1 评价标准

土壤评价标准参照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三次征求意见稿)中的工业类用地标准、上海市发布的 《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中非敏感用地标准和北京市发布的 DB11/T811—2011《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中工业/ 商服用地标准。 本次评价执行上述 3 个标准中最严格的标准值。 地下水评价执行 GB/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和 DZ/T 0290—2015《地下 水 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评价执行 《地下水质量标准》,对该标准未列出的监测因子,参照执行《地下水水质标准》。

2.2 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场地内土壤样品检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共检出 10 种无机物,其检出浓度远低于筛选的评价标准值;与场地外的监测点位相比,场地内土壤样品中检出的无机物浓度与场地外样品的检出浓度相当,无显著差异。 本次场地环境调查场内土壤样品仅检出 C6H5OH(苯酚)和 TPH 类有机物,且检出浓度均远 低 于 评 价 标 准 值;场 外 土 壤 样 品(S7)仅检 出C6H5OH,检出浓度略低于场内土壤样品。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3)

将检测因子在各点位的检出浓度按照样品采集深度进行作图,探究污染物的垂向分布情况,土壤样品中 Pb 含量分布情况见图 2。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4)

由图 2 可知,S1 点位土壤样品中检出 Pb 的含量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而其他点位则呈现无规律变化。 其他检测因子在所有点位均未呈现规律变化,以 Cd 和 Sb 为例,见图 3。 据资料收集和现场走访,该厂区原为农田和鱼塘,在建厂过程中,使用外来土壤进行了大面积回填, 这可能是该地区土壤中大部分检测因子的检出浓度在垂向物明显规律的重要原因。 S1 点位位于烟气净化车间出口处。 据了 解,飞灰经螯合处理后装入吨袋,并时常在车间出口处堆放,由于 Pb 是垃圾焚烧飞灰中的重要污染物[6], 因此 S1 点位中 Pb 含量的规律变化可能是该区域受到了飞灰污染,污染物随雨水等向地下迁移。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5)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6)

2.3 地下水环境调查结果分析

场地内共设置 5 个地下水监测点位, 其检测结果参照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地下水水质标准对照见表 2。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7)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8)

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理事故案例(某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用地土壤)(9)

对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和《地下水水质标准》,各监测点地下水水质情况总结如下:

1# 点,共检出无机和常规水质指标 19 项,未检v>出有机物。 其中,pH值、F-,Cl-,NO3-N,Cu,Cr,Ni,Cd 检出浓度达到 I 类标准要求,CODMn,Zn 检出浓度达到 II 类标准要求,SO42-,NH3-N,Sb,Pb 检出浓 度 达到 III 类标准要求,NO2-N,Fe,Mn 检出浓度达到 IV类标准要求,其余因子均未检出。

2# 点, 共检出无机物和常规水质指标 17 项、 有机物 7 项。其中,pH值,F-,NO3-N,SO42-,Cr,Ni, 萘检出浓度达到 I 类标准要求,Zn,Pb,As, 乙苯, 间 & 对-二甲 苯, 邻-二甲 苯,1,2-二氯 乙 烷 检 出浓 度 达 到 II 类标 准 要 求 ,Sb 检出 浓 度 达 到III 类 标 准 要 求 ,Cl - ,CODMn 检 出 浓 度 达 到 IV 类 标 准要 求 ,NH3-N,Fe ,Mn 检出 浓 度 达 到 V 类 标 准 要求 ,2,4-二甲 基 苯 酚,苊在该点位 有检出但无评价 标 准 , 其余因子均未检出 。

3# 点, 共检出无机物和常规水质指标 17 项、有 机物 1 项。 其中,pH值,F-,NO3-N,Cr,Zn,Cd 检出浓度达到 I 类标准要求,Cl-,SO42-,Ni,Pb,1,2-二氯 乙烷检出浓度达到 II 类标准要求,Sb 检出浓度达到 III类标准要求,CODMn 检出浓度达到 IV 类标准要求,NH3-N,Fe,Mn 检出浓度达到 V 类标准要求,其余因子均未检出。

4# 点, 共检出无机物和常规水质指标 19 项,未 检出有机物。 其中,pH值,F-,NO3-N,Cu,Ni 检出浓度达到 I 类标准要求,Cl-,SO42-,Zn,Cd 检出浓度达到 II 类标准要求,Sb,Pb 检出浓度达到 III 类标准要求,CODMn 检出 浓 度 达 到IV 类标 准 要 求 ,NH3-N, Fe,Mn 检出浓度达到 V 类标准要求,其余因子均未检出。

5# 点, 共检出无机物和常规水质指标 20 项、有 机物 2 项。 其中,pH值,F-,NO3-N,Cu,Cr 检出浓度达到 I 类标准要求,Ni,Zn,Cd, 甲苯,1,2-二氯乙烷检出浓度达到 II 类标准要求,SO42-,Sb,Pb 检出浓度达到 III 类标准要求,Cl-,CODMn,NH3-N 检出浓度达到 IV 类标准要求,Fe,Mn 检出浓度达到 V 类标准要求,其余因子均未检出。

在无机和常规指标检出方面,1# 点位地下水样品的 CODMn,NH3-N 等常规指标相对较好, 其他点位, 尤其是 2#,3#,4# 点位相对较差;5 个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样品的其他无机和常规指标基本相当。 在有 机 物 方 面,2# 点位 检 出 7 种物 质,5# 点位 检 出 2 种,3# 点位检出 1 种,1# 和 4# 点位均未检出有机物。总体而言,2# 点位水质相对较差。

从采样点位示意图(图 1)可以看出,2# 监测点v>位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北侧,为渗滤液从生产车间向处理站转输的提升泵站所在区域。因此,2# 点位的水质异常可能是渗滤液渗漏引起的。 且在垃圾渗滤液区域的 3 个地下水监测点位(2#,3#,4#)水质相对较差,CODMn 和 NH3-N 等检出数值相对于其他 2 个 监测井较高, 说明处理站区域对地下水质量具有一定的威胁。

03

结论

本次针对某在产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的场地环境调查,主要关注重点潜在污染区域,布设场内土壤采样点位 7 个、地下水监测点位 5 个经资料收集、现场走访、样品采集和分析。

(1)场地内外土壤样品中检测因子的检出浓度均远低于评价标准值。 烟气净化车间飞灰出口处可能存在 Pb 污染。

(2)场地内地下水样品检测表明,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所在区域的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差, 疑似存在渗滤液泄露。

(3)建议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及时处理螯合飞灰,严谨在厂区内堆放;在渗滤液处理站做好防渗措施,并开展地下水例行监测,切实降低渗滤液泄露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隐患。

文章来源:《环境科技》2017第30卷转载自:土行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生态修复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