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猫族是从哪里来的(是乖巧的家猫还是吞鬼的百兽之王)

漫步在云南的老城深巷或山野乡村中,或许能看到远处民居的黛瓦上,或蹲或站着一只小猫,默默注视着来往的人群。待走近一瞧,才会发现这不是真猫,而是一种用陶泥制成的似猫似虎的小兽,这是云南地区特有的陶制建筑装饰构件——瓦猫。

1 瓦猫不是猫

瓦猫是云南民间建筑上常见之物,安置于房屋门楣或屋顶正脊飞檐上,多以陶土制成。因其与瓦片相连,且形似家猫,故得此名。

瓦猫虽名为猫,但它的原型来源于百兽之王——虎。在中国民间自古流传着“神荼、郁垒执鬼饲虎”的传说。汉代《风俗通义》中记载:

“黄帝时,有荼与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冲凶也。”

可见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认为猛虎能食恶鬼。于是将虎画在门上,以起到驱退凶煞的作用,而神荼、郁垒也从捉鬼大将,逐渐演变为我们所熟知的门神形象。

夜猫族是从哪里来的(是乖巧的家猫还是吞鬼的百兽之王)(1)

镇宅神虎(图片 | 北青网)

若要家宅安稳,除了选好位置、朝向等,也需要有神明加持。《黄帝宅经》有言:

“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吉昌;若不安,即门族衰微。”

虎对于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来说,不仅是凶猛的野兽,更是他们的守护神。对于他们而言,普通的砖墙瓦砾抵挡不住外来邪祟事物的侵害,所以必须有虎来坐镇家宅,这样才能风调雨顺,辟邪纳财。于是他们将“瓦猫”请到了屋脊上、门楣上。

其实从名称上也能体现出瓦猫和虎的密切关系。滇西一带如鹤庆称瓦猫为“镇脊虎”“祥脊虎”“吉祥虎”,而昆明附近称为“石猫猫”,这是因为昆明附近多彝族,彝语发音中虎、猫同义同音。

2 瓦猫的模样

云南民间瓦猫种类繁多,造型迥异。正因是民间瓦匠以陶土信手捏制而成,所以瓦猫具有一种古朴、粗犷的原始之美。

常见的瓦猫造型多为蹲坐或站立于一块瓦片之上,双耳直立,双目圆瞪,大嘴张开露出满口獠牙,极具威慑力。有的瓦猫额头上刻有“王”字,与汉族民间的布老虎、虎头鞋等造型相似。无论泥作或石作,“瓦猫”身体多为中空,取其空腹为主人“吞金吞银,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

夜猫族是从哪里来的(是乖巧的家猫还是吞鬼的百兽之王)(2)

瓦猫(图片 | 新华网)

瓦猫造型亦正亦邪,乍看狰狞可怖,但细看又透露出些许可爱。我们可以想象,当有邪煞入侵时,瓦猫可以变为凶猛无比的神虎,而当平安无事,它又化身为乖巧温顺、忠实可爱的家猫,匍匐在屋顶,尽显其憨态可掬。

3 瓦猫的分类

最早,瓦猫的出现主要是为民居建筑辟邪挡煞,而随着其在民间及历史上的流传与发展,人们将更多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美好希冀与愿望投射在瓦猫上,因此它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也愈加丰富。

按照人们赋予瓦猫的不同精神需求将其大略分为三类:

▼(一)“辟邪猫”

这一类瓦猫在民间最为常见,用来守护宅第平安、阻挡外来邪煞,所以又称为“辟邪猫”。

“辟邪猫”一般安放在大门或正房的屋脊中心,大多是单个出现。

夜猫族是从哪里来的(是乖巧的家猫还是吞鬼的百兽之王)(3)

瓦猫(图片 | 新华网)

夜猫族是从哪里来的(是乖巧的家猫还是吞鬼的百兽之王)(4)

瓦猫(图片 | 新浪@文心雕龙方)

▼(二)“保向猫”

“保向猫”顾名思义就是用以保住房屋门向的瓦猫,它实际上是“辟邪猫”功能的延伸。

“保向”与民间风水学说有着密切联系。风水学说认为,当住宅门前或窗前有诸如墙角、屋檐等尖锐之物,或山石、树木等障碍物时,便是门前有“煞”或“冲”,日后会对家人健康或家庭幸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在这些有“煞”的位置摆放辟邪之物,如八卦镜、符咒或神兽等,以吓退或抵挡邪煞之物,在云南地区瓦猫就扮演了这一角色。

用于“保向”的瓦猫造型大多威武雄壮,面部狰狞,龇牙咧嘴,怀中常抱着一枚八卦镜或“石敢当”的字样。

夜猫族是从哪里来的(是乖巧的家猫还是吞鬼的百兽之王)(5)

抱八卦镜的瓦猫(图片 | 特产网)

▼(三)“招财猫”

除了家人健康与家庭和睦,财富是民间最朴素、直接的追求。中国人向来不刻意掩饰对财富的渴望,并通过各种方式大胆直白地表达出来。

瓦猫在时光变迁中,也逐渐成为一种招财或保财的吉祥物。这类招财的瓦猫造型独特,首尾相通,口中常含有宝珠或元宝,两爪怀抱元宝山或铜钱,且多为成对出现。一般放在正门左右两边,如同民间大宅院门口的石狮子,也有的放在正房屋顶上,寓意“财源广进”或“招财进宝”。

夜猫族是从哪里来的(是乖巧的家猫还是吞鬼的百兽之王)(6)

瓦猫(图片 | 雅昌艺术论坛)

“每家房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口,猫不像猫,虎不像虎”。这首流传至今的云南民间谜语,道出了瓦猫与人们割不开的情意。数百年来它默默地守护着人们,而且也将继续守护下去。

作者:木子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