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俸禄为什么不够用(明代官员薪俸低微)

文/念田

明朝官员的薪俸低微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明朝在职官员按照其品级领取国家俸禄,俸禄以米若干石计算,从正一品的1044石到从九品的60石,规矩明确,等级森严。这些标准与此前的王朝相比其实并不差,而且朝廷对官员使用仆人、炭和出差上还稍有津贴,但是明朝官员的实际收入却很低,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支付方式。

虽然明朝官员俸禄名义上以米来计算,但是在洪武朝开始实行用大明宝钞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来分发。大明宝钞因为钞法混乱不断贬值,在洪武末年有的已经贬值到原来的六分之一。洪武朝之后,官员薪俸中的大米比率不断降低。其他部分用钞票(其实际价值已经降到零)、丝、棉、银等物来付给,以至于《明史》承认“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明朝官员俸禄为什么不够用(明代官员薪俸低微)(1)

明太祖朱元璋像

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员们薪俸如此之少,就只能通过盘剥百姓来获利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征收“火耗”。中国古代在征收税款时往往以各种理由多加征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耗羡”。汉代征收谷物输运时,可能被雀鼠偷食损耗,称为雀鼠耗,所以官府征粮时往往多征一部分。

明代的“耗羡”中,“火耗”最为主要。官府在征收到的散碎白银需要入炉熔铸,铸成统一的库银以便计算和存储,在这个熔铸的过程中难免有损耗,这个损耗就只能分摊在百姓身上,于是原本征收的税款就要再加重几分。

明朝官员俸禄为什么不够用(明代官员薪俸低微)(2)

康熙皇帝像

火耗在清朝初年曾被明确禁止,比如顺治元年朝廷就曾发布命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贪赃论处。但是薄俸制度导致外任官员实在入不敷出,火耗制度也就屡禁不止,逐渐从禁止变为默认而加以限制,又从默认和限制转变为明确规定数额而充公。

康熙二十八年,闽浙总督上奏时说实话“若断绝外官火耗,则外任实不能度日”。康熙皇帝后来也就承认了这一现实,在谕旨中也说“如州县官止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称好官。若一概纠摘,则属吏不胜参矣!”,还表示“加一火耗,似尚可宽容”。

明朝官员俸禄为什么不够用(明代官员薪俸低微)(3)

雍正皇帝像

康熙皇帝晚年为政宽仁,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到了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执政严苛,朝廷政策为之一变。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朝廷正式实行了“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就是公开承认以往的火耗制度,统一征收,存留藩库,在官员的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以“高薪养廉”的方式抑制官员贪腐。

有专家统计过,“养廉银”的总额往往是薪俸的数十倍,薄俸制度也就在实际上宣告破产。养廉银制度增加了外官的俸给,有利于减轻贪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然而在皇权专制和官僚体系下,官员上下其手,贪污腐败无法根治。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官员薪俸低微,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

参考文献

《明史》

《剑桥中国明代史》

傅衣凌主编:《明史新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