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强大民之所幸(民之疾苦国之要事)

作者:寒山石《晋书·惠帝纪》记载,有一年“天下荒乱,百姓饿死”,晋惠帝司马衷听到后,竟问道:“何不食肉糜?”其高高在上、不恤民情,对百姓疾苦居然毫不了解,简直达到了昏聩痴顽的地步,也难怪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他:“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国之强大民之所幸?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国之强大民之所幸(民之疾苦国之要事)

国之强大民之所幸

作者:寒山石

《晋书·惠帝纪》记载,有一年“天下荒乱,百姓饿死”,晋惠帝司马衷听到后,竟问道:“何不食肉糜?”其高高在上、不恤民情,对百姓疾苦居然毫不了解,简直达到了昏聩痴顽的地步,也难怪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他:“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要防止“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发生,首先要有忧民之心。忧民是为民的基础。“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从白居易的“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都充分说明从政为官,一定要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民情怀。心中有民天地宽,心无百姓莫为官。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心存百姓、情系百姓,时刻牵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甚至平凡事、琐碎事,才能真正做到“万家忧乐在心头”。

“民者,万世之本也。”明代张居正说:“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要防止“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发生,就必须察民之苦。古人讲:“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察民之苦,就要做到“深察”,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放下架子、深入群众,坚决抵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甚至“摆拍”“走秀”等形式主义;做到“细察”,谨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古训,坚持“百姓利益无小事”,问寒问暖事事体察,知冷知热处处关心;做到“真察”,强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意识,听真言、察真情,吃透民情,把准民意,断不可对阿谀之词百听不厌,闻逆耳之言一听就炸。

北宋苏辙在《上皇帝书》中说:“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意思是说,清除百姓的祸患,要像对待自己的“腹心之疾”那样不除不快。要防止“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发生,就必须实实在在解民之忧。这就要求务必扛起一个“责”字,扛起为百姓去忧患、谋福祉的担当,就像清朝大臣汪志伊为《励治撮要》所作序言中提出的,一个关爱百姓的官员,应“重民生,勤民事,薄民赋,保民富,宽民力,从民便,悯民穷,恤民灾,除民害,询民瘼”,处处为百姓兴利除弊;务必坚守一个“实”字,力戒华而不实的虚浮之气,以察实情、谋实策为根基,以干实事、解难事为重点,以出实招、下实功为路径,锻造求真务实的朴素本色,把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务必追求一个“效”字,摒弃“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的小格局,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大境界,以求实效、见成效为目标,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为人民创政绩,让百姓得实惠。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民之疾苦,国之要事。党员干部必须怀忧民之情,担为民之责,行利民之举;必须悉心察民之苦,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必须全力解民之忧,凭为民之实,得百姓之心。(寒山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