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三本小说书名都好理解。

《三国演义》中的演义”与“演绎”意义相近,是作者根据三国史实,再加入一些传闻,由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而编成的小说。

《西游记》中的“游”本指游玩、游览,引申为交际、交往,往来。又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学求法。所以是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手记,记录,记载。

《红楼梦》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

唯独《水浒传》这个书名让人懵圈,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水浒”是啥意思?让人最不明白的,最搞不懂的就是书名好象与内容根本没有关联,有种牛头不对马嘴,文不对题的感觉。好象跟小说中的英雄好汉八竿子打不着边似的,这也使得许多外国人翻译《水浒传》时不知所云,只能翻译成《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

施耐庵像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他是元末明初人,出生于江苏兴化县白驹场,祖籍苏州。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由于看不惯元朝官员尔虞我诈,鱼肉百姓,欺压汉人,在一次替穷人辩冤纠枉时,遭县官的训诉和排挤,遂弃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据说张士诚效刘备三顾茅庐,曾亲自登门拜访),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前往相助。

施耐庵直接参加了张士诚起义军的军事活动。特别是张士诚占据平江(苏州)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期间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并贪图享乐,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抒发慷慨悲痛之情。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

张士诚(剧情图片)

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

施耐庵著书处

书中揭示了“官逼民反”是农民起义发生的社会原因,他对农民起义予以道义的支持,认为农民起义具有必然性和正义性,又对起义失败抱有同情心,对统治阶级是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作者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是满意,觉得自己在主题把握和人物塑造上都是非常成功的(后来广为流传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或许跟他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有关,更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饱读史书是分不开的)。就是觉的书名欠佳,也有点太露骨、太直白、太具象,没有文化的含蓄性,反而失去了意境!

一次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去拜见老师,见老师时而眉头紧蹙,时而踱步徘徊,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摆手作罢。罗贯中就壮着胆子上前问原由,原来老师是在为取一个好听的书名,而茶饭不思,着急上火!罗贯中手执书稿,沉思片刻,建议道,何不将书名《江湖豪客传》改为《水浒传》呢?罗贯中就给老师讲了“水浒”的寓意。

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妙哉!妙哉!”于是就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5)

罗贯中

那这个书名究竟好在那里?又是什么意思呢?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大家先不着急,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其实《水浒》这个书名与周族的发展史有关,周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共历经了四次大的转折,也就是四次大迁徙。这四次大迁徙中,决定周族逆袭而上,改变周人命运和前途的就是第三次大迁徙,而《水浒》这本书的得名就直接来源于这第三次大迁徙。大家先看看周人的家族世系表,再看看周人的发展史,同时也随作者的笔触到甘肃庆阳周先祖活动生活过的地方转一转,大家就会明白《水浒》这个书名为什么与周族的发展史有关,就会知道“水浒”的出处。最后作者会从四个方面将《水浒传》这个书名的由来、含义、寓意讲给大家。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6)

周人家族世系表

周人家族世系表: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kù)—弃(史称后稷 ,农官名,不是人名,弃本名姬弃)—(若干代以后直到)不窋(zhú)—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7)

渭水平原

从很早的古代起,周族的先民们就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泾、渭水一带,即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传说周人是帝喾(kù)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他们的始祖母姜塬(帝喾元妃),在帝喾(kù)执政的时候,有一次姜嫄外出,踩到了巨人的足迹,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怀孕,过一段时间孩子越来越大,心里感到奇怪,且厌恶这件事情,通过卜筮,又向神祈求,但是最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8)

姜嫄踩巨人足印

她认为这孩子是不详之物,便把他扔到了巷子里,牛羊都躲开孩子不踩。于是又将这个孩子放在平林之中,后来伐平林的人为孩子铺上褥子盖上被子。再后来,又将孩子放在寒冰之上,飞鸟便飞过来用翅膀保护这个孩子。姜嫄感到很奇怪,于是把孩子抱回家,起名叫“弃”(就是丢弃的意思)。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9)

姬弃像

姜嫄好清静,做事很专一,喜欢干田地里的活。等到弃长大了,姜嫄就教他种树和桑麻。弃既聪明又仁义,也非常喜欢农事活动,一学就会,逐渐有了名气。到帝尧时,尧闻其名,于是,尧便让弃做了稷官(农事之官),就将姜嫄所居之地邰(tái 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加封给弃,并以邰为国,号为“后稷”。邰接近雍、杜、漆诸水的汇流处,入渭水而形成了宜农宜耕的宽阔平坦之地,属今天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0)

弃发展农业

帝尧死了,帝舜即位,帝舜就让弃世代为稷官,弃就继承和发展了神农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传统,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官职名,切忌当做人名),这以后,“后稷”就成为周族首领的世袭之官职,弃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当这农事之官。弃以后传位若干代,直到不窋(bù zhú)之时才失此官守。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1)

不窋像

夏朝前期,周族继续从事农耕稼穑之业,其首领也仍然世袭“后稷”之官位。但到了夏朝晚期孔甲继位夏王以后,整个社会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史记·夏本纪》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当时的夏朝政局日渐趋于混乱,衰亡已呈不可扭转之势。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2)

在夏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部落联盟间相互争斗,在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势下,周族已经无法继续在原居地安然地生活,也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为了保证族群正常地生息和繁衍,同时也是为了继续维护和推广周族固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周族最后一位后稷(从弃之后到这最后一位农官,历经数十代,每代的具体名字不详)的儿子不窋(bù zhú)继位周族首领后,毅然决然地率领族众向西北方向迁徙(这是周族第一次大迁徙),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摆脱了衰败的夏王朝的统治。《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周族最后一位农官,具体名字不详)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遂失其官而奔于戎狄之间。”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3)

不窋率族迁徙路线图

不窋率族迁徙的路线是,他们先从自己先辈的加封国邰城(今武功县一带)出发,沿着生他养他的沮漆水河北上(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来到彬县和旬邑县一带,又逆泾河北上,再循泾河的支流马莲河而上100多公里,辗转来到了戎狄接壤之地庆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境内。《史记》中所说的周先祖不窋“奔戎狄间”即在此。到此后,不窋就以庆城为根据地,开展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史称“先周文化”。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4)

不窋死后便葬在庆城境内的东山之巅,而不窋的后世子孙也都继续进行着农业生产活动直到周文王、武王的崛起,因此,可以说庆阳是周朝事业的酝酿隆兴之地,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5)

周先祖陵(不窋陵)

在不窋及其后代定居庆阳后,他们子承父业,经历不窋,鞠陶,直到不窋的孙子公刘继位后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积聚实力,争取民心,大力改进农耕措施,并借鉴了戎狄游牧业的特点,开展以农耕为主,畜牧并进,养殖同行的多元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周部族的经济实力有了迅速提高,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饲养的牲畜满山遍野,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的部落。“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6)

由于农业,畜牧业,养殖在公刘这段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以后世也把“先周早期文化”周人生过,活动过的地方称为豳(bīn)地,在周人迁到周原(今宝鸡岐山一带)之前把周人称为豳人。豳是个象形字,意为养殖的豕(shǐ猪)比较多,用栅栏将其分隔开。以豕代表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达,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达,一定是建立在农业发达的基础上的。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鸡,鸭,牛,羊来代表,而要用豕(猪)来代呢?这是因为古人看到豕(猪)的繁衍能力强,生仔一次可生一打(12个)之多,古人希望自己的族群也能像豕一样繁衍不息,所以“家”字下也是个豕字。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7)

北豳(今庆城县)

由于周人(豳人)的勤劳,加上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活物质大大丰富,这也使得那些过着游牧生活的戎狄开始眼红,他们就不断掠夺侵扰。周部族毕竟不是豳地这片土地上的原有主人,而且还打不过他们(农业民族很少能打过游牧民族),面对内部发展的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区限,加之周边戎狄部族的侵扰,不窋传至公刘这一代,周部族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迁徙(也算是一次扩张)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8)

公刘雕像

这一次,公刘率领部族由现在庆阳市的庆城县境内沿着马莲河顺流南下,到了庆阳市的宁县,在这里和他的儿子庆节(庆阳之名可能最早来源于这个叫庆节的首领)建立了豳(bīn)国(今甘肃庆阳宁县城西庙嘴坪,泾河支流汇聚地,董志塬东端,泾河支流对岸。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发现的义渠国都城可为佐证)。也武装了一些军事力量,以防范戎狄的侵扰,同时势力范围也逐渐地渗透扩大。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19)

治理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合水县、正宁县;西到泾川、灵台、镇原、董志塬、西峰塬;北到华池、环县;南到长武、彬县、旬邑。囊括了泾河支流和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当时西北地区势力较强的部落。

公刘的这次迁徙,相对周族第一次迁徙,除了被动因素外,也多了一些积极主动的成因,是为了巩固这个新建的豳国,是为了振作有为,图谋发展,扩大农业,振兴周族。

公刘不以所居为居,不以所安为安,不图个人的安康享受(匪居匪康),不敢安居晏息,而是居安思危。

自公刘前后三百余年,经九世传位至古公亶(dǎn)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组绀,亶父)。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0)

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庄子.让王》中是这么说的:过去周太王(古公亶父)和族人曾居于豳地,狄人不断进犯。把兽皮布帛送给狄人,还是免不了入侵。把宝马名犬送给狄人,同样免不了入侵。把珠玉财宝送给狄人,依然免不了入侵。这时人们就说:“这是世代相守的土地,今天这事已由不得我们再礼让了,宁愿战死也不能离开”。亶父于是召集族中的老人告诉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而且我还听说,不要为争夺用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养育的人民”。(昔者大王居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帛,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豳人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大王亶父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且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1)

黄土大塬腹地

《史记·周本纪》对这件事也有同样记述: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欲得财物”。给了财物以后,他们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豳国百姓被激怒了,纷纷主张打仗。这时,古公说:“老百姓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老百姓的福利。现在戎狄想来攻打我们的目地,是因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老百姓们为了我个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杀死别人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地,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2)

周祖遗址

古公亶父为什么采用这种不抵抗的怀柔策略呢?

这说明古公亶父是一位有仁爱之心,珍重生命的人,也是一个讲民族团结(这也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打下了基础),爱好和平的人,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因为经过十多代人在豳地的经营,虽说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比起戎狄是好了很多,但还是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是没有得到大的改善,部落的生活条件仍然是十分艰苦,作为一个部落首领,这不是他想要的。

周人的开国史诗《绵》可为证:“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因自然条件所限,黄土大塬不盛产大木,所以就没法盖房子(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才不得不带着族人们挖窑开窖,垒灶搭炕。“陶”有烧制的意思,也有“教”的意思,如熏陶,与火有关。“复”指窑洞,穴指地窖。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3)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4)

黄土大源的窑洞

加之这里梁峁沟壑纵横,地势不是很宽阔,只适合部族初创期,但不适合长远发展,不宜人口大量繁衍并长期耕种生息。且在公刘时代,曾经巡行考察过漆水、沮水、渭水周边的情况,对关中西部地区的地形也有所掌握,加之周人原本初生于渭水平原,重返故土也是他们几代人的梦想,如今条件时机都已成熟。

所以古公亶父就用思辩理性的态度,反衬对比的方法,将心比心的情感,以德报德的行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了族人,他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眼光告诉族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事实也是,由于我们周人的发展挤压了戎狄的生存空间,这里的土地原本就不属于我们的,我们也不必为此死守一战,只要一息尚存,未来就可期望,新的岀路,新的希望,会在下一站等着大家,让我们重返故土吧!这其实是一次成竹在胸的迁徙大动员。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5)

不太宽阔的川地

古公亶父就让大家准备好,在来日的某个早晨迁徙(来朝走马),于是就离开了豳地,豳地的百姓人连着人、车连着车跟随着他,跟随他的人像赶集一样多。直至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个新的都城才安居下来(遂去豳,民相连而从之,从之者如归市,至岐山而邑于其下居焉!)

这是周族的第三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意义重大,让一个弱小的始终在各种势力冲突的夹缝中,避难生存的部落走向了强胜。当然每一次迁徙都会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这次也一样,但这次迁徙是继公刘后又一次积极主动,有计划,有安排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转移,不但是一个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征程。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6)

周人迁徙图

据考,古公亶父的迁徙的路线是:从北豳(庆阳一带)沿马莲河顺水南下,一路跋涉,一路徙居,一路生产,一路考察,在马莲河与泾河的交汇处,休养了一段时间,又顺着泾河继续南下,直到南豳(陕西长武、彬县、彬州,旬邑一带)生活了一段时间,但这里多山地,没有大河大川,地势不是很宽阔平坦,不宜农耕生产,更不适合建设城邑,又没有险要的关隘,基本上无险可守,很容易被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攻击。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7)

周人迁徒图(卫星地图)

亶公就派先遣队南下继续考察,得知岐山是块风水宝地,就从泾河东岸的小章渡过泾水,向西南行走,到永寿县城,再翻过梁山(位于乾县西北部)。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8)

梁山(乾县西北部)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29)

周人活动范围水系图

过杜水(漆水上游叫杜水)沿漆水南下,再沿着渭河北岸西上,到扶风北、岐山东北的京当、法门、黄堆一带。

这里山南水北,日照充足,往南一望是无际的肥沃土地,又临渭水,南北水系支流纵横,最适合农业发展。背后崇山峻岭一千多米高,南北山脉形成天然屏障,这就可阻挡其它部落的直接侵扰,真是一个绝佳的休养生息之地。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0)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1)

周人四次迁徙图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2)

周人迁徙经过的水系图

在到达岐山后,亶公就“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这为后来的武王灭纣,周族第四次迁移镐京建立周王朝,以及周人的礼教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传播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3)

带有田埂的地即为周

周道之兴自此始,民皆歌乐颂其德。《诗经》里就有大量篇章,是用来歌颂古公禀父丰功伟绩的,其中《诗经.大雅.绵》就用了最精华的短短四句话,将这次宏大的迁徙进行了高度浓缩地概括:“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4)

周原(岐山)地区示意图

注意了!主题终于回来了!

原来,“水浒”一词最早岀自《诗经·大雅·绵》。那“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弄懂“水浒”意思之前,必须先得弄懂《绵》的主题思想和诗句大意。

这首诗主要是叙述太王古公亶父为避狄难,为族人谋求新的发展岀路,率族迁徙,由豳到岐,最后栖息安居于岐山下,建设周原的情况。歌颂了周民族艰苦创业、由小到大,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光辉历程。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5)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6)

《诗经.大雅.绵》前两段

这里我们只选全诗的前两段,简单地给大家解释下。

第一句“緜緜瓜瓞(dié)”,诗人以瓜蔓的绵延和多实比喻周民的兴盛,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第二句“民之初生,自土沮(jū)漆”,是说周人初生发祥在杜水,沮水,漆水流域的邰国。

土:读为“杜”水名,沮漆也是水名,就是今天的漆水河,古称漆沮水,杜水。渭河支流,在陕西省中部偏西北,源岀陕西麟游,漆水河上游称杜水,下游称漆水,流经麟游、武功两县。

第三句“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是说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很艰苦,没有大木建房(末有家室),古公亶父,率众挖窑开窖,垒灶搭炕。

第四句“古公亶父,来朝走马”是说古公亶父让大家准备好,在来日的某个清晨迁徙。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7)

那为什么要迁徙呢?

1、希望兴盛绵延(绵绵瓜瓞);

2、念恋故土美好(初生沮漆);

3、自然条件艰苦(末有家室);

4、为避戎狄侵扰(来朝走马)。

其实将这四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栖息地,谋求新的发展岀路,让族群兴盛不息。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8)

重点来了!

第五句“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就是对前几句诗词的总结。意思是古公亶父为了给族人寻求到一个更好的栖息地,一路迁徙直到岐山下,才算找到了一个理想之地。

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这句话“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率”象形字,像大绳索,本意用绳索牵引物体,故引申为:率领,带领、指引,引领,领寻,遵循,奉行,准则的意思。也有沿着,顺着的意思。

“西”其古字形,像鸟巢,本义指鸟入巢栖息,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夕阳落下的时候,鸟纷纷归巢,所以又用西来表示日落的方向。

”也是个象形字,指在有水源的宽阔平坦之地方“立忤”,演化过程中把“忤”误写成“许”。人类是择水而居的,当发现水源后,就会在有水源的周边或离水源不远的宽阔平坦地“立忤打桩”建平台盖房子,用以栖息生活,用以生产劳作。后来引申为水岸,岸边,水涯,水边。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39)

特别说明:“率西水浒”许多人译成,沿着水岸向西而行,本人认为不妥,因为亶公带领族人是由北向南迁徙的。所以这里的“西“不是表示方向的“西”,而是“栖”。

“水浒”也不能译成“水岸”,如果是“水岸”之意,那《水浒传》不就成了《水岸传》了!这不更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吗!与其这样,还不如用当初的《江湖豪客传》呢,也没有必要引用“水浒”来命名了。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0)

“率西水浒”应当译成“寻栖于水浒”或“寻水浒而栖”,“率”前面解释过,有引领,领寻的意思。

古公亶公带领族人迁徙,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能让族人可长期栖息安居的地方。那选择一个好的栖息地,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水源丰富,地势平阔,宜居宜栖,可农可耕。

所以“率西水浒”也可译成“循水浒而栖”,意思是必须循着有水源或离水源不远的平坦宽阔地栖息,这是选择栖息地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遵循栖于水浒)的原则。这样就宜于农业生产,利于人口繁衍,益于长期发展。由此引申岀“水浒”一词就是栖息地,安身处。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1)

领寻“水浒”(好的栖息地)不就是周族首领一代代奋斗的目标吗?

所以古公亶父举族南下,沿途他们一直是循水而行,逐水而走,临水而居,择水而憩。一边徙居,一边寻找新的栖息地,新的安身处;一边辗转,一边寻找新的出路,新的发展。终于在岐山脚下,找到了一个能让族人安身立命,休养生息,宜居宜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地方(后世称周原,今宝鸡岐山县,史称西歧)。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2)

“水浒”除了以上这些字面的含义外,那施耐庵引用“水浒”来为《水浒传》命名又有什么隐义和寓意呢?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解读:

1、典故岀处:

“水浒”一词,除了最早岀现在《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句子中外。还在魏晋潘安的《西征赋》中出现过,“率西水浒,化流岐豳”,意思是说古公亶父,为族人谋出路,为生民立心命的功绩,德化泽被,德行流布于岐豳一带。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3)

《史记·周本纪》也有记载,古公亶父因戎狄所侵,“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古公亶父为避狄难,于是举族离开了庆阳一带,渡过漆沮水,翻越梁山(在今陕西乾县北),最后来到岐山下。

《诗经》、《西征赋》中“率西水浒”和《史记·周本纪》“渡漆沮,逾梁山”隐含着“水浒梁山”。而几处典故中都提到同一件事“率西水浒”,都指向同一目标“找岀路,寻宜地,求安居,谋发展”。这一目标不正是隐寓了“水浒”的含义吗!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4)

山是凝固的水,水是流动的山,依山傍水,择水而居,“水浒”就是人的栖息地,安身处。

水是养命之源,山是涵气之本。循水来,遁山去。“水浒”就是不远万里寻找的希望岀路,就是不畏险阻追求的生活归宿。

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山是水的精,水是山的神,山是人的骨,水是人的气,山重水复,水长山高,精神不倒,骨气永立。

也许这才是《水浒传》这部小说取名“水浒”的真正含义吧!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5)

2、时代背景

《水浒传》是以泰州白驹场张士诚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张士诚在草堰北极殿举义,袭据高邮,在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这不正暗合了大周王朝建国于镐京吗?《水浒传》第17回有歌颂农民起义红巾军的诗句:“直教红巾传千古,青史功业播万年”。这也不正暗合了《诗经》中赞美周人推翻商纣建立周王朝,名垂千古,功盖青史的功勋吗?《水浒传》中描写以宋江为首的一群英雄好汉的悲剧,正好与以张士诚为首的一群起义军的悲剧有相同点,都经历了起义、招安、各路起义军互相残杀、被害、惨遭覆灭的过程。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6)

周原遗址

3、史料对比

结合《水浒传》讲述的故事,那就更不难理解“水浒”一名的含义了。北宋末年朝廷腐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官腐民败的社会环境中,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发展壮大后发动起义以反抗朝廷的统治,以期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如果我们将周朝起源的历史与宋江等人的起义结合起来考察,就不难理解“水浒”为何有出路、前途,安身之处之意。无论是古公亶父“率西水浒”,还是一百零八条好汉梁山聚义,都是为了在不利的现实中寻找新的可发展繁衍的出路不同之处在于周族逐渐强盛,而一百零八条好汉因接受招安未能逃脱分崩离析的厄运。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7)

4、文化境界:

《诗经》中的绝大多数诗句记载了周人的发展史,从不窋弃官,率族由渭水平原来到甘肃庆阳,最后亶父又率族人由甘肃庆阳,重返于陕西岐山。这其中也暗示了作者本人从弃官到教书,到加入起义军,再到写书的辗转往返奋斗历程。当初“在朝为官”,今日“在野水浒”,这不也是“水浒”的另外一种寓意吗?

人生本就曲折,住返迂回也是一种策略。世界虽然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看不到美好,是因为你没有坚持走下去,人生贵在行动,前进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心灵的自由和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8)

同时也告诉人们,唯有奋斗抗争才有生路,岀路。不论是周人族群迁徙,还是水浒好汉聚集,不论是因势所逼,为避所难,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只有自强自立,才可生生不息。只有在新的变化中,寻找新的岀路,才有安身之地,才可永立不败之地。

当然奋斗抗争中,一定会有成功和失败。“水浒梁山”渡好了翻过了就会成就事业一番,渡不好翻不过就是草莽一介(群)。成王败寇虽为历史的定式,但只要你奋斗过抗争过,才会参透人生。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49)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庙堂。由《水浒》的书名中“水”字,使我们自然地联想到的就是所谓的“江湖”。“事业集成忠义传,用资谈柄江湖中”(《水浒传》81回)。对“江湖”一词的解释,起码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语义学的,是江河湖海等的自然存在。一是社会学的,就是所谓“身在江湖,心在魏阙”。

所以不管你是江湖在野,还是庙堂当权,不管你是水浒草莽,还是朝殿官吏。这些其实都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能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国)”。这才是《水浒》真正要表达的最高文化境界。

水浒传的由来和人物介绍(水浒传书名的由来)(5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