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

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1)

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2)

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3)

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4)

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5)

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6)

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7)

汉江航运 港口(历经30年艰辛遍布汉江3000里)(8)

通讯员 陈爱国/文

我的这篇文字,戴不上报告文学的桂冠, 它只是一篇充满事实的报告,我只是想用自己迟滞的笔,为本文的主人翁画一幅肖像,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他。

2015年初春的一天,一行三人走进首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的大门,他们是肩负着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重托,专程向主管部委申报航运博物馆建馆事宜的。日理万机的老部长钱运昌用一下午时间对申报资料系统的过目之后,产生出极大的兴趣,沉思良久,深情说道:“在中国内陆通航河流很多,但筹建航运博物馆你们尚属首例,资料之全面、内容之丰富、规模跨度之大也尚属首个”。随之对提写馆名的请托欣然应允,宣纸徐徐展开,老部长运笔如同泼墨,“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九个遒劲的大字跃然纸上。

于是,这年5月1日,在华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了第一座航运博物馆。它的位置在中华版图上东经103°北纬32°。细心的人们发现,这个经纬度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古城相重合,是的,这座古城就是旬阳县。

从那时起,这座本来就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它的精彩与知名度又开始了另起一行的纷呈描写。诸多的新闻记者、学者、画家、摄影家、考古学者,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络绎不绝的云集旬阳,他们在领略太极八卦地理形态,城郭四周叠翠、峰高谷低、沟壑分明、绿水绕廊,阴阳回旋、阴阳鱼岛首尾相逐、对称互抱、惟妙惟肖的名胜之后,又匆匆、急切的云集于旬阳老城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里,这便是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

在这座面积1600平米的馆堂中,陈列着两千多件航运文物,三千余张图片资料,并以汉水汉韵、利涉大川、文武辉映、扬帆未来四个主题,生动显现汉江悠久的航运文化内涵,全面系统地展示出“三千里汉江黄金水道,五千年中华航运文明史”。

汉江,是陕南人民的母亲河,历史上汉江航运,上至汉中、城固、石泉、紫阳、安康,旬阳。下到蜀河、白河、老河口、襄阳直到汉口的汉正街码头。这些航道上充满了险滩、急流、暗礁、暴雨、狂风、冰雹、翻船;航道上还有土匪、绑票、格斗、凶杀。码头上有黑店、窑子、烟馆,航道上神秘的故事从远古沿演到近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和前辈凭着几只木船,加上人的两条腿,在浩渺的汉江航道上走过一个又一个来回。他们抵御风霜雨雪酷阳和土匪的侵袭,把汉江两岸的数百万民众所需的食盐、布匹以及百货物资,从湖北汉口航运而来。又把物产丰富的陕南产出的桐油、茶叶、白米、棉花、等产品,航运运到汉口换得银元或商品交换。他们有着怎样的伟烈精神,对现代人来说,也想象不出长龙般的船帮共同挺进的场面是如何雄伟壮观,在已有现代公路、铁路,万民安居今天的人们,是无法找到答案的。

汉江航运博物馆中的物件像熟睡的天使,却又顽强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通过馆中文物与史料的对接,那段历史渐渐变得清晰起来,透过历史的碎片,那些过往不再模糊,那些曾流传于民间,关于航运空间的只言片语,也变得具体起来,有限的生命得以跨过时空去感知汉水文化的古往今来,甚至使人能感受到这些历史碎片所产生的信息有了温度,成为汉江航运史上既琳琅、又满目的一道不老的风景。

人们为汉江航运博物馆唤醒着汉江航运尘封的历史而惊叹。惊叹之余,人们又很难想象,汉江航运博物馆能有今天,与一位曾被称之为“河疯子”的人密不可分,他就是馆长刘贵棠。

因了汉江航运博物馆的建成,因了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因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渴望,随着航博馆日益升腾的社会反响,刘贵棠入选了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登上了首都的领奖台,随后各类荣誉纷至沓来,他成了名人,进入了媒体的视野,央视探索与发现《汉水安康》刘贵棠出镜13分钟,他成了被灿烂包围的发光人物。

事业的成功者,大致上都有一种光环的效应,然而,也正是这一夺目的光环遮碍了人们的视线,无形中抹去了或淡隐了成功者的背后和过去无数艰辛坎坷与斑驳伤痕,误认为是幸运之神的翅膀将他们偶然的带到了人间,更不会知道他经受三十多年的坚守岁月。

三十年多年来,刘贵棠心中有岸不怕远航。一字不落的引用他在首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的颁奖词来说:他,从博物馆这个角度,对家乡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白手起家,一人东奔西跑,历经了30年的艰辛,足迹遍布汉江3000里,坚持到今日,形成这样一个规模,这样一个数量,这样一个系统的汉江航运博物馆,实现了对家乡、对中国大文化的历史资料的补充,在乡土性、地方性和行业性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十年多年来,刘贵棠咬定青山必信有果。奉献者的汗水浇灌着事业,却淹没着家庭。妻子朱新月,二十四岁那年,刘贵棠揭开了她的盖头,在此后的日子里,她没能到享到天下女人应有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年华冀希。而是跟着背着执着的丈夫在泥潭里爬行,过着捉襟见肘日子。比捉襟见肘更为痛楚的是世俗的偏见,“河疯子”这个戏疟的称谓,如同萦绕在耳边的蝗虫,叮嗤着他们的心灵。而刘贵棠像一个坚韧的矿工,宁肯同矿藏一起埋掉也不会停止自己的开采与掘进。一次,他在河南唐河县的源潭,发现了3件当年日军轰炸唐河民船沉没的航运文物,物主坚持低于3000元不出手,经历了两天软磨硬泡的砍价而得手,又历经艰难困苦的辗转,将文物经南阳、过襄阳抵达旬阳。这样的事情太多啦,要写尽然,如同描写天上的朵朵云彩。

刘贵棠个人出资收藏航运实物,创建航博馆的事迹,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很多人,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9年,时任常务副县长陈德智看到刘贵棠的收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他从航运公司调到了县海事局。2011年,县政府又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启动航博馆建设,将县粮食局的老办公楼划拨给航博馆使用。随后,县交通运输局成立了航博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局长梁平任组长。2012年3月,县交通运输局专门成立了航博馆筹建办公室,并让刘贵棠做县交通运输局的宣传干事和专门负责航博馆的筹建工作。历任交通运输局长熊本奇,任加兵、乐荣彪、党委书记杨群显都对航博馆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从此,刘贵棠便心无旁鹜的对航博馆进行更大范围的搜集实物,陈列布展,遴选文物,编制展出大纲,几多汗水,几多心血……目前,位于太极城,总面积1600平方米,展厅300平方米的航博馆已于2015年5月1日开馆。

在航运博物馆,从远古时期汉江沿岸石器时代遗迹、先民结绳制木筏渔猎活动到近现代大型木船、钢质机动驳船的应用;从古代巴人象形文字“船”字的写法到历代船制制造工艺的不断演进;从《诗经》对汉水的描写颂扬到近代京剧之母汉剧产生和被称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民间《孝歌》的广为传唱。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汉江航运给交通闭塞的陕南带来的变化,三线建设和汉江梯级开发,更是浸透着汉江航运不可磨灭地历史功绩。航博馆以大量的文物和史料,真实记录了汉江航运的历史,论其价值,不可估量。我们看到,航博馆内种类繁多的船舶收藏品,大约有上千件,大到各种不同样式的船模、铁锚、铜盆、纤绳、陶罐、水缸、马灯、算盘、鱼网、船工厨具餐具;小到船票、船员证、安全证等,还有太多不认识的物件。这些物件就像有感情的生命体一样,见证着他不长不短的三十年,见证着他千里奔波的三千里,也见证着旬阳,汉江乃至中国航运史的变迁。

交通运输厅原副巡视员、《陕西省志.水运志》主编白宗孝,看完航博馆的实物说,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展现汉江航运的兴衰变迁,展示汉江水运文化魅力与贡献,功在当代,利益千秋!无论是对汉江水运历史教育、科技普及、信息传播,还是对于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好汉江水资源,都意义深远,作用重大。为研究汉江悠久航运历史及文化,保护展示航运文物、文献,教育普及航运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平台。目前,航博馆被省交通厅命名为交通文化阵地,被誉为中国汉水文化研究基地。做为一个曾经的水手,一个汉江母亲河养育的汉江之子,对航运有着深深情结的刘贵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欣慰。

“汉江航运博物馆虽然成立了,但汉水文化的探索发现之路还很漫长,我还会继续走下去的。”我看到当年那位水手,为报答母亲河养育之恩而付出的所有艰辛,似乎早已云淡风轻,此时的刘贵棠满面欣慰。

观古今于须庚,抚四海于一瞬。通过汉江航运博物馆的维度,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15个高校、100多个社团组织的各界人士在此汇聚,汉江航运博物馆成为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文明的传承、乡贤文化与乡村未来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的精神家园。

来源:安康日报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